痰火点雪

作者:龚居中
痰火点雪

又名《红炉点雪》。内科著作。明龚居中撰。四卷。居中字应园,金溪(今属江西)人。对内、外、儿科均有所长。撰有《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等。是书始刊于崇祯三年(1630),约八万二千字。卷一、二论述痨瘵各种主证、兼证的证治。在每条证论之后,各列主方、捷方,并附治验,说明证治、从治,各有所宜。卷三除列治则与杂证补遗外,又叙述痰火痨损的脉候,兼列补泻用药等项,示人以准则。卷四为灸法禁忌及气功。龚氏认为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持标本论,认为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阴虚又为致火致痰之本。又立水亏火炽金伤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治疗原则。强调辨证要“以脉验证,因证立法,由治而定方”。对防病治病均有参考价值。为重要的内科著作,其法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白鹿山房校刻本,道光二年(1840)平远楼刊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龚居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深层海流

深层海流

《日本的黑雾》的续集《深层海流》,属于松本清张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作者把描写的笔触转向了战后日美当局之间的内幕并加以披露。由于这部作品,作者获得了一九六三年度的“日本新闻工作者协会奖”。《深层海流》把焦点放在日美议和后的日本政界黑幕上,尤其着重写为了接替美国占领军总部的情报机构而设立的“内阁调查室”。

伤寒解毒疗法

伤寒解毒疗法

聂云台著,本书主要内容为伤寒肠炎缘起,自己的制药实验,痢疾及剂型肠胃炎,肠出血,肠穿孔处方用药及养护介绍。

犹及编

犹及编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千顷堂书目》题明杨名撰,入子部小说类,无卷数。今存有《盐邑志林》本,一卷,题明朱元弼撰,卷首有朱所作“引”。《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盐邑志林》本影印。朱元弼“引”称:“往予时有《犹及编》出入自随,所载俱盛德事。非真知灼见者不与也,不戒而为好事者持去,遂不复置于今且廿年。”后来他因“俗日益改”而复置此自随,“月书一事,不令有缺,或闻或见,或忆旧所闻见,足备鉴戒者,庶几警醒不自沉废云。”由此观之,朱原有《犹及编》已失,而此书成于万历乙巳(一六○五)年,是后来所记的“亦盛德事”,未知其原有《犹及编》是其自撰,还是杨名所撰。 篇中琐记时事,多为孝子烈女等。也有少许录自《读书镜》等其他书。共约四十来则,每则百字上下,都无标题而相杂列,其中写人述事不乏生动者。 《嘉善人陆某》则,写一青年“少有才貌”,跟其父“御史中丞某”在京读书,但是却“与邻邸女相窥”。久不能成奸,就请其馆师出主意,师让他“祷于城隍之神”。结果城隍神夜入中丞之梦,问明陆某是他的儿子,就把其子阴籍中的“某科状元”的记录一笔勾去,改罚“孤贫一世”,而对那个不配为人师表的馆师,则“命左右速抽其肠”。中丞半夜惊醒,馆僮奔告馆师腹痛难忍而死,而其子后来“终身行乞于市,无所归”。这个故事,是用一种迷信的方法进行说教,有警世意味。 《叶春华》则写一海宁卫军人,父早死,事母至孝,每日朝出暮归,晴樵雨渔,以供其母酒肉。其母性暴且多怒,酒食稍差即怒叱之,罚其跪以待食,达旦不命之起。邻人教他不必如此,他说“恐伤母志”,劝他娶妻,他说“恐不能事吾母”。最终得到县令的表彰。 《沈某妻宋氏》则,写一贫女宋氏,从小丧母,从姑而生,长大婚嫁沈某。一日其姑病,请巫医,久而未愈,巫医拒之曰: “除是割股,或可疗也”。宋氏遂待夫出, 自割股投入药内进姑食,姑疾愈乃起。此事后闻于邑云云。以上两则写至孝之人,也具劝世意味,但如此孝法,不免带有矫枉过正之嫌,有着明显的儒家说教的痕迹。

白石道人歌曲疏证

白石道人歌曲疏证

词集疏证,(宋)姜夔撰(近人)陈思疏证

墨子

墨子

墨家经典的总汇。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旧题战国鲁墨翟撰。《汉书·艺文志》著作七十一篇,宋时亡去十八篇,今存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论述的墨子言行录。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墨子的主要思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为后期墨家著作。后人称为《墨经》,基本概括了墨家学说和主张。主要有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思想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全讲机械制造和守城之术,是墨子及其弟子的军事思想史料。有人认为是汉人编撰。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思想。本书对研究先秦政治史、哲学史、思想史、科学史、军事史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学者对《墨子》做了一些疏证工作。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比较完善的注本,疏证文字,颇为精详。近人吴毓江《墨子校注》,亦便于阅读。谭戒甫的《墨经分类译注》更是文义浅近,易于学习。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这是诠释唯识三十颂的论著,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国,携回十家释论百卷,奘师译此论时,本主张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之义成为一部,其中异义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故《成唯识论》十卷,虽说是糅集十师之作,而实以护法一家为宗,名为传译,不啻新造。基师亦尝述其传译参糅之绩云:十家别译之初,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同受师命,共同翻译。数日之后,基请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对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之奘师乃许,故得此论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