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

作者:佚名
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

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乃元始天尊告妙行真人云:常念众生处于三毒十恶之世,被六天魔王、五府瘟曹等妖邪伤害。天尊乃命北方真武神将巡察诸天,录善伐恶,辅正除邪。天尊又垂示消灾免厄之法,谓众生常以三元八节、甲子庚申等日,烧香持斋,志心归命朝礼北方四十九位灵应天尊,谢过忏悔,即可消诸罪戾,免受厄难。本篇部分内容文字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相同。

猜你喜欢的书

苏城舞会

苏城舞会

《苏镇舞会》发表于七月革命前夕的1829年,尚属巴尔扎克的试笔之作。作品描述了一个贵族小姐的不幸的婚姻。她由于贵族经济的衰败和封建门阀观念的日趋破灭的影响,导至婚姻的悲哀。作者形象地刻画了复辟时期贵族的尴尬地位。

汤子遗书

汤子遗书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进修之实,不以改过迁善为务,纵将注疏大全辨析毫厘,与己终无干涉。” 又说:“夫所谓道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 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 (《重修苏州府儒学碑记》) 是书为其门人王廷灿所辑,复为编类,皆汤氏语录、诗赋、杂文、奏议等作,共10卷,末附年谱、誌状1卷。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王氏树德堂刻本及同治九年(1870年)睢州汤氏宗祠重刻本,《正谊堂全书》题为《汤潜菴集》。

南畿志

南畿志

明代方志,由明朝陈沂撰、闻人诠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刻,64卷。分总志与郡县志两类。卷一到卷三为总志;卷四到卷六十四为郡县志,依次为应天、凤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诸府,广德、滁、徐、和诸州。 总志分都城图、南都纪、南畿地理图、畿土世代表、志命官、志户口田赋、志水利、志戎备八门。 郡县志以府州为单位,分立沿革、区域、城社、建牧、学校、祠墓、古迹、宦迹、人物、列女、方外、艺文诸门。 此书记述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三地,这不但对江苏省,而且对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乃至当前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文襄奏疏

文襄奏疏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顺治招远县志

顺治招远县志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莱阳,属登州府。张作砺掌招远后,与张凤羽等谋创修邑志。顺治十七年(1660)成书,约十万字。

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