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神八帝元变经

作者:佚名
洞神八帝元变经

洞神八帝元变经,道教经名,又作《洞神八帝玄变经》,撰人不详,盖为六朝时作品,系洞神部古经之一。明《正统道藏》录为一卷,收入正一部。经文前有作者自序称:魏永平元年(508年),有仙人传授刘助召役八帝之术,后由沙门惠宗撰文传世,神图药物不过三纸,悉改换药名,令人不识,又与本草殊为乖背。作者研磨斯文,寻访先达,得此术要诀,遂演为此书。书取《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之意为名。全书分十五篇,言召役八大鬼神以预知吉凶之术,篇目依次为:提纲纪目、神图行能、论时节要、禹步致灵、服符见鬼、饵药通神、神室虚所、术人服膳、斋中供洁、布坐奠肴、征验见形、浅取轻用、持神驭伏、诫身保命、先达己验。经文称:八大鬼神皆为南斗史佐,列宿群神,各于有为直日,来下人间,遍游于世,营护学道之人远祸得福。书中有〈提纲纪目〉篇,槪述修行此术之要旨;〈神图行能〉篇,列举各大鬼神之图像、名字、职司及冠服等。其余十三篇分别叙述召役八大鬼神之法术、禁忌及其效验。所列十五篇目全书大抵阐述道教早其道术降真致灵之事,兼及具体方法,如存思、禹步、服符、饵药、服食、斋戒等。

猜你喜欢的书

谢光禄集

诗文集。南朝宋人谢庄(421—466)撰。一卷。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文学家。文帝(刘义隆)时历太子中庶子,孝武帝(刘骏)时累吏部尚书,领国子博士,明帝(刘彧)初,转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能文,善诗赋。原集已佚。今本系明人张溥辑成。收所著诗文四百余首。主张收复北方,反对与北魏议和,要求不限门阀,广泛任用人材。《怀园引》抒怀念中原欲归不得的悲愁,寓元嘉北伐失败之哀痛。又《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亦清雅飘逸。《文选》所录《月赋》亦有名。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老子西升经(御注)

老子西升经,又名《西升经》或《西升记》。其序文称:老子为关尹讲授《道德经》之后,又为关尹讲授道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实际此经应出于魏晋,葛洪《神仙传》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韦节始为之注解。今《正统道藏》本三卷,为宋徽宗政和御注本,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此经吸收《道德经》思想,论述炼养形神之道,大旨「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余事」。告诫关令尹喜「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致虚守柔,返于自然,又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固能长久」。宋徽宗注文吸收韦处玄、徐道邈诸家之长,于趋妙达本,致虚柔之义,多所发挥。

博异志

传奇小说集,作者谷神子。本书自序称: “因寻往事,辄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只同求己,何必标名。是称谷神子。”关于谷神子的姓名,曾有不少人作过考证,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郑还古,或曰裴铏,或曰冯廓。但多数学者认为谷神子即郑还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博异志》一卷,右题曰谷神子纂。序称其书颇箴规时事,故隐姓名。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志怪之书也。”原三卷。今本一卷,十条。皆以人名为题,记神灵怪异故事,以箴时事。多构思新颖,叙事委婉,尤以词采见称。崔玄微条为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所本。引录诗歌,亦颇可观。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附补遗。

坊记新解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原名登廷,字学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家。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恩科进士,历官龙安教授、松潘教授、射洪训导。曾受业于王闿运。著书甚多。平作此书,盖仿明代黄道周之 《 〈坊记〉集传》。其著书之旨,大意谓“春秋时代,由禽兽进于野人,大约与今海外程度相同。孔子拨乱反正,作《礼经》以引进之,所以用夏变夷,为礼以教人,使人自知别于禽兽。由秦汉至今二千余年,验小推大,二十二行省,人伦礼教浃髓入神,至圣之赐也。自欧化东行,一、二喜新之士,乃欲用夷变夏,所谓以旧坊为无用而充之。正为今世言之,故仿黄氏之意,再解此书,用进化说,独尊孔经,欲以拨全球之乱,推礼教于外人。”于此可见今文经学家的治学风格。是书引《大戴记·礼察》、《小戴记·经解》及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三篇,以当序例,比附尚属切当。又据沈约之说,以凡称子言者皆为子思,非孔子,故六经外并引《论语》,解说亦不为无据。廖平著书,好立新意,多为异说,独此书虽多新解,且间以外国事迹参证,然较其它书平实。有《六艺馆丛书》本 (1925年四川存古书局集成刊本)。

般若心经提纲

般若心经提纲,一卷,明李贽撰,又云心经笺释,出李温陵集,见新编续藏。

华严经义记

一卷。北齐释惠光撰。惠光俗姓杨,定州长芦 (今河北省定县) 人。13岁随父入洛阳,归依了佛陀扇多,并由佛陀扇多度他出家。惠光学法专一,擅于独立思考,才学具佳,非常人可比。他出家不久就常为人讲经,有圣沙弥之称。东魏时,他任国僧都。北齐时应召入邺都,住大觉寺,后来就任国统。有“光统律师”之称。一生事佛,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生平主要大事有四:第一,参与译经。当时译师有三家,即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由于来华僧人各自译经,语言有碍,实难为信众接受。加之,助译者方言各异,以致传述分歧争论不休。惠光以其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贯通南北方言的有利条件,列席译场,常常为之沟通,完成译业。第二,从事著述。先后撰有《十地经论疏》,《玄宗论》、《大乘律义章》等书。注解 《华严》、《涅槃》等经。还造有 《四分律疏》,删定了 《羯磨戒本》。可惜,上述付梓之作现存的只有《华严经义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现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已亡佚了。第三,开创了地论师南道派。勒那摩提初译《十地经论》后,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的师承不同,故对该经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因此,依地划分成两派,南派以惠光为代表,北派以道宠为代表。惠光不为时尚左右,始终坚持奉行原经主张,即“是说阿黎耶识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亦即真如,法性,而为一切法缘起的本源”。经他坚持弘扬,遂使南道派名德辈出,独盛一时。惠光本人也因此被看作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第四,是四分律宗的开祖。自北魏道复律师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后,研习律经门径顿开。惠光得助律家口传身授,作《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纸,删定《羯磨戒本》,遂使 《四分律》 日益张大。他开讲律宗,每次常有僧众千人听讲,后世公认他是四分律的开山。弟子道云、道晖、洪理、昙隐,三传至道宣,律宗正式建立。惠光师承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尊师重道,研习律宗建树尤为突出。现存 《华严经义记》一卷,“多论文所略者,是知光师乃缀述所闻以补记耳。理尚高华,文存风骨。所存不过七百余言,亦足以为万载宗辖矣。”(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华严经义记》,载《续四库全书提要》第1879页)。该经最常见版本是 《大正藏》等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