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道集
作者:佚名
道教。炼丹术书汇编。撰集人不详。九卷。内容有《文真子金丹大药宝诀》、《月桂长春丹》、《太上灵砂大丹》、《东坡三黄匮法》、《丹阳术》、《葛仙翁九转灵砂丹》、《升仙大丹九转灵砂诀》、《西蜀玉鼎真人九转大丹》等。卷二提到“北卢甘石一两,即回回名‘脱梯牙’”;于《蒲真人上品大药》下注“葛可久传陈庶子,庶子传授”,则结集人当为宋元时,故此书实可视为元代以前之丹法选集。而其选录之标准是“多取其尤者”(蒙轩居士书),故在丹法上较为精粹。自全真教提倡内丹以来,外丹渐次失坠,赖有是集得以保存。对于铅、汞、砒霜、硫黄等药物化合现象,其制备方法与制备器具均有详细记载。此外尚有其他某些药物制造方法,为《本草纲目》所采用。是研究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之一。收入《道藏》第六百零二、六百零三册。
猜你喜欢的书
惟实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刘鹗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较少见,仅有几种清抄本传世,全称为《吉永丰鹫溪刘楚奇先生惟实集》,别本并为4卷(另有外集2卷)。《四库全书总目》也著录为4卷,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实为7卷,或系《四库全书》编者所析。卷1为疏、论,卷2为序及其他文体,卷3为记及其他文体,卷4为五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六言绝句(各1首),卷6为七言古诗、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附录(相当于清抄4卷本的外集2卷)有《元故江西参政刘公挽诗》,由梁潜作序(序作于明永乐五年[1407]),并收有梁寅、邓雅等人的挽诗;刘玉汝撰《刘公墓志铭》等有关刘鹗生平的资料。吴澄、许有壬、欧阳玄、揭傒斯等人都曾为刘鹗文集作序,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均未收入,吴澄、许有壬序仅保存在各自的文集当中。《四库全书总目》评刘鹗之作说:“今观其集,大都落落不群,无米盐龌龊之气,可以想见其平生。”又以“体裁高秀,风骨清遒”来总括刘鹗的创作成就。附录(即外集2卷)是刘鹗裔孙刘于廷等重辑。
白云集
七卷。明唐桂芳(约1360前后在世)撰。唐桂芳,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少从洪焱祖学。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至正中,用荐授福建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再任广东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明太祖定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召对称旨,命之仕,以瞽废辞。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三。著有《武夷小稿》、《白云集略》。据《明史·艺文志》载,唐桂芳有《白云集略》四十卷,今已不传。此集是从程敏政所编《唐氏三先生集》中录出的。凡七卷。其诗文在当时已颇有盛名。其文以气为主。集中有《与陈浩书》,称其尝慕苏老泉闭户探颐,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笔源源,而无艰险窘迫态。认识到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是苏老泉家传法。由此可以见其宗尚所在。故所作之文较为开爽,绝无晦涩之病。诗亦清谐婉丽,出语惊人,而声调格律,铿锵浏亮,如《送杨君济赴广西幕宪》中“江天露洗星辰湿,海岛风清瘴雨低”等诗句,流畅圆美,颇合雅音。由于集中所载之诗文(如《重修兴安府孔子庙记》、《赠汪德元序》、《黄宪佥唱酬诗序》等)涉及很多明建国前之事,故对研究明建国之前的历史,颇有助益。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全唐文
文总集。清人董浩、阮元等奉敕编。一千卷。此编汇辑唐、五代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又四十二人。清人俞樾以为“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纂修工作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成于嘉庆十九年。由董浩领衔,著名学者阮元、徐松等参与,专设“全唐文馆”,编校者达一百余人。编纂体例悉依《全唐诗》,次序为:首诸帝,次后妃、宗室诸王、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释道、闺秀。以清内府所藏旧钞《唐文》为蓝本,采辑《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并参校《四库全书》中唐人别集而成。体例仿《全唐诗》。
了明篇
南宋宋先生述,毛日新编。毛日新序称其遇宋先生,将其亲授诗词编为《了明篇》。序撰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包括《遇真歌》、《解迷歌》、《和朗然子进道诗三十首》以及词22首。述修炼身中汞铅。论述气功甚简明,如介绍“神气相随”在炼功中的作用时说: “气随神, 神随气, 神气相随, 透入泥丸里。长把金关牢锁闭, 捉得金晶, 暗地添欢喜。下辛勤, 须发志, 十二时中, 莫把工夫弃。阴尽阳全神出体, 功行成时, 名列神仙位。”
古周易订诂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於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於《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正德明会典
记明代典章制度。官修。前后修撰共三次, 弘治时成书, 180卷。 正德时重校、刊行。大抵以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 诸司职掌为主,参考有关典制史籍12种, 记述明初至弘治之典章沿革科条改易。 首卷为宗人府, 2~163卷皆六部职掌, 164~178卷为诸文职, 末2卷为诸武职。南京诸曹不另立条目附北京诸曹,与北京异者乃另立条目。 嘉靖时续修明 《会典》 53卷, 未颁行。万历时重修成 《万历重修会典》, 题申时行等撰。凡228卷。载洪武至万历间各项典章制度。增加正德至万历间事例。 以六部为纲,分述诸司职掌与事例, 冠服、礼仪等附有插图。 内容丰富, 于一代典章甚为详备, 凡诸史志之所未详, 皆具始末, 可资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