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斋针灸全书

作者:[明]陈言
杨敬斋针灸全书

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针灸著作。明陈言撰。二卷。言字西溪,建阳 (今属福建) 人。擅长针术。此书成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前。上卷有周身经穴赋、金针赋、灵火赋等。下卷有十二经脉歌、经穴起止歌、十五脉络歌、十三鬼穴歌、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杂病歌、血总穴歌等。内容多选用歌赋形式,易于习诵。附有十二经流注图、头部孔穴正侧四图,及背、颈、腹等大量插图,便于临床参考。但有人认为本书是托名之作,有待进一步考证。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余碧泉刊本,一九五五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十九年余碧泉刊本。

[明]陈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该剧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时期的封建内战,红玫瑰贵族集团一度战败,国王被杀。在整个剧本中亨利六世被描写成了一位昏聩无能君王。贯穿全剧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有了强有力的王权,王国才得平安,而作臣下的职责就是尽忠国事,不得为私利横生事非。

小说灯笼

小说灯笼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本书共分为四辑:辑一「喧哗」:生活安乐时,作绝望之诗;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辑二「幻灭」:我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恋爱故事,因为恋爱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饰。辑三「独白」:其他生物绝对不会有“秘密”,那是只有人类才可能拥有的东西。辑四「人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治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党费

党费

短篇小说集。工人出版社1956年出版。作者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1954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这部集子收入了他初期的作品。其中《党费》一篇发表后即引起巨大反响,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党费》的女主人公、共产党员黄新,是老苏区女英雄的典型之一,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她带着5岁的女儿在和党失去联系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千方百计为留在山上的游击队腌制咸菜,并用咸菜代替银元交纳党费。她把咸菜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甚至舍不得让自己的小女儿吃上一口。当游击队的同志生命危急时,她从容镇定地把孩子托给组织,牺牲自己,保护了同志。小说结构谨严,语言凝练,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把黄新这个普通党员对党的赤子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另一篇《粮食的故事》,也是闪耀着崇高革命精神的感人之作。小说主人公郝吉标,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在敌人闻声追击的紧要关头,他毅然叫儿子去引开敌人,自己完成了送粮任务,这种为革命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幼子的行为令人心灵震颤。王愿坚擅长写革命战争题材,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富于激情和魄力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是当时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文学新时期以来,他又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小说,仍是以红军长征前后革命前辈可歌可泣的事迹为素材,受到读者好评。

续异记

续异记

南朝梁陈志怪小说集。撰人不详。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 目》著录。原书已佚。唐宋人类书引有佚文。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十一条。 所记为汉至梁事,《刘沼》条云“梁天监三年”,推测作者应为梁、陈间人。是 书为续南朝宋齐谐《异记》而作,已佚。现存佚文多记精怪故事及奇闻异 事。如《朱法公》记龟精化美女向朱法公求爱,文中谓“女衣裙开,见龟尾及 龟脚”,很有兴味。《徐邈》叙述徐邈与蚱蜢化成的女子私情来往,别致而富 情趣。除人和精怪相恋的题材外,尚有其他怪魅事。如《施子然》条记蝼蛄 精化男子事。此精向施子然自称其“姓卢名钩,家在粽溪边,临水”;后施在 田塍西沟边大坎发现许多蝼蛄,其中一个特别大,施始悟客称卢钩,反音 则蝼蛄也。这是涉及到反切知识的一例趣事(鲁迅将此篇辑入《幽明录》, 则误)。《孙氏妻》则记白燕化童子被黄氏掷伤事。其中写白燕伤目后哀歌, 描写委婉,对那些滥伤杀益鸟者有劝谕作用。从现存佚文看,所记故事皆 不长,但能于短故事中见出较强的趣味性,而表现手法也多样。如上述《施 子然》则以反切音韵用于人物语言;《徐邈》、《朱法公》则用倒叙与顺叙穿 插进行的方法;《孙氏妻》则歌文兼叙等。用这些艺术手法,较有效地塑造 了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语言表现手段,也使故事的欣赏价值大大提高。

法华经玄赞摄释

法华经玄赞摄释

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唯识学之大成。师复撮择精粹,撰颂八识规矩一卷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以其文略义深,后世遂出现多种注解释文,然以此书较为简明直截。本注内容以心意识之问题为主,一部十二偈颂,前三颂明前五识之心王、心所相应生起,次三颂明第六识之三性、三量及相应心所,次三颂明第七识,最后三颂明第八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