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芎藭

凤翔府  永康府

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孪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一名胡藭,一名香果。其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干。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图经》云:蘼芜,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香,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山芎藭能去痹湿风气。简文帝《劝医文》曰:麦曲芎藭,终止河鱼之腹。

《药性论》云:芎藭,臣。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生,治腹内冷痛。

陶隐居云:今惟出历阳,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藭。蜀中亦有而细,人患齿根血出者,含之多差。苗名薕芜,亦入药,别在下说。俗方多用。

《唐本》注云:今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为佳。历阳出者,今不复用。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辈,丛生,花白,今出秦州者为善,九月采根乃佳。

《千金方》:治崩中,昼夜不止。芎藭八两,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不耐者,徐徐进之。又方#1治胎忽因倒地,忽举动擎重促损,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以芎藭末,酒服方寸匙#2,须臾一二服出。

《经验后方》:治头风,化痰。川芎不计分两,用净水洗浸,薄切片子,日干或焙,杵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拘时,茶、酒嚼下一丸。

《灵苑方》:治妇人经络,住经三个月。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下一匙头。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也。

《斗门方》:治偏头痛。用京芎细剉,酒浸,服之差。

《衍义》曰:芎藭,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芎藭,医郑叔熊见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其#3气。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致使能至此也。

黄连

宣州  澧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4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烦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苓、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图经》云: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胡洽方》载九盏汤,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5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并切;先以水五合,着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又香莲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莲、青木香分两停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热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黄连多矣。

《药性论》云:黄莲,臣。一名支莲。耳#6白姜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兄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陶隐居云:巫阳在建服#7。今而#8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9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唐本》注云:蜀道者粗#10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今注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11有声者为胜。

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囚#12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际间蟋蟀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13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于世。羊肝丸,黄连末一大两,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于沙盆内,研令极细,众手拈为丸如梧桐子。每食以暖浆水吞二七枚,连作五剂,差。但是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猪肉及冷水。

《抱朴子》云: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黄连八两,一味付?咀,水七升#14,煮取五升,绞去滓,寒温饮五合,日三服。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痢。宣莲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之。

《肘后方》:治眼泪出不止,浓汁渍绵干拭目。又方:赤痢热下,久不止。黄连末,鸡子白丸,饮服十丸,三十丸即差。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绢筛,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经验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热吃,冷即凝矣。

《梅师方》: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方。黄连四两,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

《斗门方》:治痔疾有头如鸡冠者。用黄连末,傅之即差,更加赤小豆末尤良。

《简要济众方》:小儿吐血不止。以一两去须,捣碎为散,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进。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渐黄瘦。黄连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15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杜壬方》: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子母秘录方》:小儿赤白痢多时,体弱不堪。宣连浓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减二分,顿#16服。又方:治儿耳后月蚀疮,黄连末傅之。又方:小儿鼻下两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鼻以米泔洗,傅黄连末,日三四度,佳。

《衍义》曰: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血#17,乃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18》。

蒺藜子

秦州  同州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道#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干。乌头为之使。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干。又冬釆。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此《诗》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古方云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及妇人发乳,带下。

《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疡#20,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净拣,择了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硕,当七八月熟时收,日干,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已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外台秘要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一切丁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差。《千金翼方》同。

《梅师方》:治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黄耆

宪州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举,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恶龟甲。

《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寸#21已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木耆不通用。唐˙许裔言#22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差。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药性论》云:黄耆,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唐本》注云: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

《日华子》云:黄耆,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23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间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耆,遇关即焙干#24之。

《别说》云:谨按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耆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梅师方》:补肺排脓。以黄耆六两,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孙用和方》: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席延赏方》: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干。

《图经》曰:旧说是野马遗山#25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门#26及土正#27垣中多生此,非游牡#28之所而乃有者,则知自有种类耳。或疑其初生于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草苁蓉,性温,补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鲜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见于此。

《药性论》云:肉苁蓉,臣。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日御过倍大补益。主赤白下,补精败,面黑,劳伤。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云: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陈#29藏器序云:强筋健髓,苁蓉、鲜#30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干宁记》。

《唐本》注云: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尔。《本经》有肉苁蓉,功力殊#31胜。比来医人,时有用者。

《日华子》云:治男阳不兴,女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雷公云: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根长尺余。

据本草云:即是野马精余沥结成。采访人方知勃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耳。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较微耳。

《衍义》曰:肉苁蓉,《图经》以谓皮如松子,有鳞。子字当为壳。于义为允。又曰:以酒净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气味皆尽。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药,少则不效。

防风

同州  齐州  河中府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懑,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茎#32。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简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

《图经》云: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上黄色,与蜀葵根泪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时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

《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拨。

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呀者。爵#33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痈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思#34,匀气脉。

《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太山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止泄,殊胜。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日华子》云:蒲黄,治扑损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血痢。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脸上#35,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傅之差。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傅之良。

《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

《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

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如经日不产,各炒#36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香蒲

徐州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一名醮。生南海池泽。

《图经》曰:文具蒲黄条下。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人无采,彼土人亦不复识者#37。江南贡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庙缩酒。或云是熏草,又云是燕麦,此蒲亦相类尔。

《唐本》注云:此即甘蒲,作荐者,春初生,用白为菹,亦堪蒸食。山南名此蒲为香蒲,谓昌蒲为臭蒲。陶隐#38菁茅,乃三脊茅也。其燕麦、熏草、香茅,野俗皆识,都不为类此,并非例也。蒲黄,即此香蒲花是也。

续断

越州  晋州

味苦、辛,微温,无毒。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久服益气力。一名龙豆,一名属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干。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图经》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今陕西、河中、兴元有,寄#39越、晋州亦有之。三月已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亦类之,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颜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七月、八月采。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用之,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药性论》云:续断,君。主绝伤,去诸温毒,能通宣经脉。

陶隐居云: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神#40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

《唐本》注云:此药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注者非。

《日华子》云: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又名大蓟、山牛劳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似续断,若误用服之,令人筋软,采得后横切剉之,又去向里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时,焙干用。

《外台秘要方》:治淋。取生续断绞取汁服之,马蓟根是。

《子母秘录方》:治产后心闷,手足烦热,厌厌气欲绝,血晕,心头硬,乍寒乍热,增寒忍不禁。续断皮一#41握,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温服。如人行二三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

漏芦

海州  秦州  单州

味苦、咸,寒、大寒,无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图经》曰:秦州、海州所谓漏芦者,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既未的识,故不复分别,但附其说于下。

陶隐居云: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疗诸瘘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今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唐本》注云: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以#42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

《日华子》云:连翘为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传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花、苗并同用,俗呼为鬼油麻,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雷公云:凡使,勿用独漏,绿#43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夫使漏芦,细剉,拌生甘草相对#44,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之,黑于众草。

《圣惠方》:治小儿无辜疳,肚胀或时泻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以猪肝一两,散子一钱匕,盐少许,以水煮熟,空心顿服。

《外台秘要方》:治蛔虫,漏芦,杵,以饼罗和方寸匕,服之。

蓝实

江陵府吴蓝  福州马蓝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虫岐音其,小儿鬼也,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其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

《图经》曰:蓝实,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中作畦种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按蓝有数种: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草#45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葴,马蓝是也;有蓼蓝,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淀,即医方所用也。

禹锡云:治虫豸伤咬。取大蓝汁一碗,入雄黄、麝香二物,随意看多少,细研,投蓝汁中,以点咬处,若是毒者,即并细服其汁,神异之极也。

张荐云:昔在剑南为张延#46赏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项上,一宿,咬处有三道赤色,细如箸,绕项上,从胸前下至心;经两宿,头面肿疼如数升碗大,肚渐肿,几至不救。张香素重荐,因出家财五百千,并荐家财又数百千,募能疗者。忽一人应召,云可治。张相初甚不信,欲验其方,遂令目前合药。其人云:不惜方,当疗人性命耳。遂取大蓝汁一瓷碗,取蜘蛛投之蓝汁,良久,方出得汁中,甚困不能动。又别捣蓝汁,加麝香末,更取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更取蓝汁、麝香,复加雄黄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随化为水。张相及诸人甚异之,遂令点于咬处。两日内悉平愈。但咬处作小疮,痂落如旧。

《广五行记》曰:永徽中,绛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致#47终而卒。弟子依言而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是肉鳞。弟子致器中,跳跃不止。致#48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作淀,有一僧以淀致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矣。

《圣惠方》: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用蓝淀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服。又方:治小儿中蛊下血欲死。捣青蓝汁,频频服半合。

《千金方》:治唇上生疮,连年不瘥。以八月蓝叶一斤,捣取汁洗,不过三日差。又方:治自经死,以蓝汁灌之。又极须安定其心,徐缓解,慎勿割断绳,抱取心下犹温者,刺鸡冠血滴着口中,即活也,男雌女用雄。

《梅师方》:治虎伤人疮。取青布紧卷作缠,烧一头内竹筒中,射疮口,令烟黑入疮中,佳。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又方:治小儿丹,蓝淀傅,热即安。

《衍义》曰: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蓼蓝即堪挼汁染翠碧,花成长穗,细小#49,浅红色。

络石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图经》曰:络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间,今在处有之。官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以此得名。又云:薜荔治背痈。晟顷寓宜兴县,张渚镇有一老举人聚村学,年七十余,忽一日患发背,村中无他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汁,和蜜饮数升,以其滓傅疮上,后以他药傅贴,遂愈。医者云:其本盖得薜荔之力,乃知《图经》所载不妄。

陶隐居云: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

陈藏器云:络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风,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50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若呼石血为络石,殊误尔。石血叶尖,一头赤,络石叶圆,正青。地锦,味甘,温,无毒。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

《唐本》注云:此物生阴湿#51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52,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厚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拭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外台秘要方》: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以络石草二两,水一升,煎取三大盏,去滓,细细吃,须臾即通。

蘼芜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一名薇芜,一名茳蓠,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四月、五月采叶,暴干。

《图经》曰:蘼芜《说文》已具芎藭条下。

陶隐居云: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用甚稀。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泪似,用亦不殊尔。

禹锡云:按《尔雅》云:蕲苣,蘼芜。注:香草,叶小如萎状。疏引郭云:如萎蔫之状。

《广志》曰:蘼芜,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

郭璞赞曰:蘼芜香草,乱之蛇床,不陨其贵,自烈以芳。

营#53实

味酸,温、微寒,无毒。主痈疽,恶疮,结肉,跌筋,败疮,热气,阴蚀不瘳,利关节。久服轻身益气。根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痈,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一名蔷薇,一名墙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蔷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谷及蜀郡。八月、九月采,阴干。

《药性论》云:蔷薇,使,味苦。子,治头疮白秃,主#54五脏客热。

陶隐居云:营实即是蔷薇子,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日华子》云:白蔷薇根,味苦、涩,冷,无毒。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风#55肚痛。野白者用良。

雷公云:今蔷薇也。凡采得,去根并用粗布拭黄毛了,用刀于槐砧上细剉,用浆水拌令湿,蒸一宿,至明出,日干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即蔷薇也。葛洪治金创#56方:用蔷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外台秘要方》:治鲠及刺不出。蔷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蔷薇壳更炙熨之,即愈。又方:治小儿疳痢,行数暴多。生蔷薇根洗争切,以适多少浓煎汁,稍稍饮之差。

《肘后方》:治口疮。以根避风打去土,煮浓汁温含,冷易。《圣惠方》同。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  竟

#1又方:晦明轩本作『续十全方』。

#2匙:晦明轩本作『匕』。

#3其:晦明轩本作『真』。

#4泣: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5附: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6耳:晦明轩本作『恶』。

#7服:晦明轩本作『平』。

#8而:晦明轩本作『西』。

#9县最:原作『现敢』,据晦明轩本改。

#10粗:原作『分』,据晦明轩本改。

#11击:原作『系』,据晦明轩本改。

#12囚:晦明轩本作『因』。

#13昔: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14升:原作『丹』,据晦明轩本改。

#15用:晦明轩本作『五』。

#16顿:晦明轩本作『频』。

#17血:晦明轩本作『止』。

#18经:原作『虚』,据晦明轩本改。

#19道:晦明轩本作『通』。

#20疡:原作『伤』,据晦明轩本改。

#21寸:晦明轩本作『尺』。

#22言:晦明轩本作『宗』。

#23瘿:原作『瘦』,据晦明轩本改。

#24焙干:晦明轩本作『倍用』。

#25山:晦明轩本作『沥』。

#26门:晦明轩本作『间』。

#27正:晦明轩本作『堑』。

#28牡:晦明轩本作『牝』。

#29陈:『陈』上原有『以』字,且接『陶隐居』文后,今据晦明轩本删『以】字,另分段。

#30鲜:晦明轩本作『缮』。

#31殊: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32茎:晦明轩本作『痉』。

#33爵:晦明轩本作『郁』。

#34思:晦明轩本作『志』。

#35脸上:晦明轩本作『重舌』。

#36炒:晦明轩本作『抄』。

#37者:原作『昔』,据晦明轩本改。

#38隐:晦明轩本『隐』下有『居所引』三字。

#39有,寄:晦明轩本作『府、舒』。

#40神:晦明轩本作『脚』。

#41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以:晦明轩本作『似】。

#43绿:晦明轩本作『缘』。

#44对:晦明轩本『对』下有『蒸』字。

#45草:晦明轩本作『菘』。

#46延:晦明轩本作『廷』。

#47致:晦明轩本作『言』。

#48致:晦明轩本作『戏』。

#49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0与:原作『南』,据晦明轩本改。

#51湿:『湿』下原有『干』字,据晦明轩本删。

#52圆:原作『丸』,据晦明轩本改。下一『圆』字同。

#53营:原作『芜』,据晦明轩本改。

#54主:原作『使』,据晦明轩本改。

#55风:晦明轩本作『虫』。

#56创: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

Kcr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