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疝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 疝。由怒啼 气。冲击肾经。气下通于阴囊。故令肿大坚硬。又偏肿者。气乘偏虚而作也。其有水者。肾主水。下通阴。因怒啼 气。肾水随气而下作。k5S中华典藏网

  海蛤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气击于下。阴肾肿大而坚硬。k5S中华典藏网

  海蛤(三分研) 香子(三分炒香熟) 薏苡仁(半两) 白术(半两) 槟榔(半两面裹煨)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早晚乳食前。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外肾肿硬。渐欲成 。以干地龙去土尽。为细末。唾调涂之,常避风冷湿地。k5S中华典藏网

  胜金桃仁膏k5S中华典藏网

  治卵 肿大。桃仁杵去皮尖。为膏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川楝子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疝气偏坠,一大一小。k5S中华典藏网

  川楝子(去复选肉一钱) 续随子(去皮净一钱) 轻粉(二钱)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葱白汤下。不过十服愈。k5S中华典藏网

  荆三棱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荆三棱炮。斑蝥去足并翅。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米饮调下。k5S中华典藏网

  三香昆布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薰陆香(三分) 青木香(三分) 藿香叶(去土半两) 昆布(三分洗去咸味) 牵牛子(半两微炒)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枣肉和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牡蛎汤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狐疝。伤损生 。k5S中华典藏网

  地肤子(一两半) 白术(一两三分) 桂心(三分)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七丸。量大小增减。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芍药 茯苓(各三分) 防葵(一作防风) 大黄(各半两) 半夏 桂心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一分)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一丸。日三四。k5S中华典藏网

  五等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卵核坚 。或阴卵偏大。k5S中华典藏网

  黄柏(炒) 香豉 牡丹(去心) 防风(去芦并叉枝) 桂心(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同为末。炼蜜和丸如大豆许。三岁儿饮服五丸。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 。以蜥蜴二条。烧灰研为末。酒服之。一二岁儿半钱。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卵肿 以鸡翅六茎。烧灰服之。随在左右取翮。能治阴大如瓠。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气 土瓜根芍药当归去须洗焙。各一两。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三月上除。取白头翁。去芦捣之。随左右偏处敷一字。作疮。二十日愈。亦治肾痈。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卵肿。捣墙衣敷上。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偏 。或气攻小腹痛疼。 蛇床子为末半两。马鞭草取汁一合。相和如膏。涂病处。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枳壳去穣三两微炒。杵为细末。每用煎柏枝至浓汁。调膏浓涂肿处。良妙。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 。肿大不消。 以硼砂一分。以水研化。涂之立效。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 。偏大气胀。 以雄黄一两。研极细。甘草一钱锉。同煎汤。淋渫。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牡丹皮去心。防风去芦并叉枝。等分为末。每服半钱。米饮调服。无时。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卒卵肿痛而胀 赤小豆末半两。桂心末一分。以生牛蒡取汁二大盏煎稠。入二味相和为膏。涂病处。即消。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囊肿痛。虚热。 以蚯蚓屎。用甘草汁调涂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疝气肿痛。连小腹如刺。以生射干杵汁服之。亦可作丸服。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藜叶煎浓汁一升。煎取七合。每服半合。顿服。量大小加减。k5S中华典藏网

  蜘蛛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 疝。或肿坚。或偏坠。或大小。时时上下。蜘蛛十四个炒焦。桂心半两。共为散。每服一字或半钱。米饮调下。或蜜丸服。k5S中华典藏网

  玉粉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水 。上下不定。 熟牡蛎粉二两。炮裂干姜末二两。拌匀。冷水调稀稠得所。涂病处。以小便大利即愈。k5S中华典藏网

  此方若用糊为丸服之。治冷淋膏淋。下痢脓血。及妇人带下。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阴肿生疮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有阴肿及生疮者。由肾经虚而邪气乘之。肾气通于阴。邪搏冲于下。则阴为肿。甚者冲攻以生疮。又有因风湿外干皮肤。则阴为之痒,搔之以成疮者。并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桃仁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肿。k5S中华典藏网

  白蒺藜(半两炒去刺) 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并双仁者麸炒黄) 牡丹(去心半两) 桂心(半两) 郁李仁(一分汤浸去皮炒)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乳食前。k5S中华典藏网

  胡连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阴肿生疮。k5S中华典藏网

  胡黄连(半两) 胡粉(半两) 白矾灰(一分)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油调涂患处。一方只用黄连胡粉等末。香脂油和敷。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人屎或狗屎烧灰敷之。以马骨或狗骨烧灰研细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肿 以狐茎炙焦黄。杵细末服之。以芜青捣敷上。以衣中白鱼敷之。以斫取桑白皮汁涂上。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疮痛痒。搔之黄赤水出。不瘥。 五倍子腊茶等分为末。更入腻粉少许。先以浆水葱白椒煎汤洗之。帛子拭干。用药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上生痈。疡医不能疗。 以鳖甲一枚。烧灰研末。鸡子白和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疮 以黄柏水煮汁。洗了拭干。白蜜涂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恶毒疮肿。生于阴髀间。痛牵入腹不可忍。一宿杀人。 以茴香苗叶捣取汁。量大小与服。日二三。k5S中华典藏网

  其滓敷肿处。冬月无苗叶。取根用。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肿生疮 浓煎野狼牙草汤洗之。冬月取根用。或捣烂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卒然阴肿痛胀。k5S中华典藏网

  赤小豆(末半两) 肉桂(末一分) 生牛蒡根(取汁二盏)k5S中华典藏网

  上先将牛蒡汁煎稠。后入二末和膏。敷病处。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肿。虚热作痛。 以蚯蚓粪用甘草汁调。轻轻涂上。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阴头忽生肿疮。此名尿灰疮。 以黑豆皮嚼烂敷之。以伏龙肝研末。和鸡子白涂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阴头生疮。以蜜煎甘草涂之。若阴头生疮。不痒不痛。但溃蚀者。此名下疳疮。(方具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阴肿疡。搔之成疮。k5S中华典藏网

  蛇床子 细辛 吴茱萸(去枝梗各一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用一匙。水一大碗。葱白三茎。煎至数沸。通手淋洗。三五次极妙。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阴痒生疮。胡椒半两。紫梢花一两。为粗末。水煎浴洗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黄柏锉碎。煎汤洗浴。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腋气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腋气者。血气不荣。腋下有孔。一如毛孔而稍大。臭秽之气。从其中出。若狐气之臭。故俗呼曰狐臭也,亦有父母遗体相传者。又有乳养之人而有染着者。今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绿银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腋气。k5S中华典藏网

  铜绿 密陀僧(各三钱) 白芨(一个烧存性九钱)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用半钱。津唾调涂腋下。三五日一次。以效为度。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以轻粉一钱匕。分两处。麝香酒调一半服之。好酒调一半涂腋下。以不臭为度。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以左桃开通钱五文。火烧通赤。纳醋中 之。凡七次。杵罗为末。用老生姜一块。刀背斫断。将生姜以斫断处擦腋下。有毛擦不倒者。乃是病也。拔去其毛。以生姜自然汁调药涂之。屡验。若些小腋气汗气。只以生姜擦涂腋下亦可。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囟门肿陷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初生。皆有囟门者。藏气未充。骨髓未完。滋养未备故也。脏腑皆以脾胃为养。儿自生以后。得五壳所滋。则藏气充而骨髓完。所以儿至能食。则囟门合也。囟门者系于脾胃,圣济经言。卫囟之天五。五者土也。脾胃属焉。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热则肿而软。冷则肿而硬。又有囟陷者。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或曾服清药以利小便。或本怯气弱。或别病缠绵。k5S中华典藏网

  皆使脏虚而不能上荣于囟。故令囟陷也。此皆小儿恶证。得愈者鲜矣。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囟肿软 以青黛冷水调敷之。及兼服化毒丹。方已具前。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囟肿硬及陷。k5S中华典藏网

  干熟地黄(八钱焙秤) 山茱萸(去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炼蜜和丸绿豆大。三岁下者三五丸。温水化下。空心兼服钱氏益黄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囟陷 以狗头骨炙黄杵末。鸡子清调敷。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滞颐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滞颐者。脾冷所致也。脾之液为涎。脾冷则不能约制。故涎常从口角流出。滞渍于颐颏。浸久生疮。名曰滞颐。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下生疮。 以桑白皮汁涂口中。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东行牛口中沫。涂儿口及颐上。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口角下黄肌疮 以 羊须烧灰。和腊月猪脂敷上。以羊角烧灰。和腊猪脂敷上。k5S中华典藏网

  温脾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脾冷多涎。流渍颐下生疮。k5S中华典藏网

  丁香 木香 半夏(用生姜六两同杵碎炒黄色各一两) 青皮(去穣) 白术 干姜(锉碎微炒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十丸。米饮下。无时服。k5S中华典藏网

  温脾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丁香(一两) 肉豆蔻(面煨裹) 半夏(白矾水浸去滑炒黄) 白术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甘草(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渣温服。食前。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涎出。流渍颏下不干。以白羊屎纳口中。服前药,仍更洗疮净。以烧饧末敷之。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肠痈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肠中有痈疮者。由寒热之气搏于肠间。气血结滞而生也。其候食少。腹中痛闷。小肠微强者是也。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肠生痈疮 以鲤鱼肠煮令食之。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针刺误伤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有因动作。误被针刺骨刺竹木签刺伤而入肉。或已折在内不出者。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象石 以白梅肉烂杵。和象牙末敷上,若针伤。即以象牙屑水调敷之。或以磁石末敷之。仍更以瞿麦为末。k5S中华典藏网

  水服方寸匕。或煮汁饮之。日三。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以松脂如乳香者末敷之。帛裹三五日。不觉而出落。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诸物梗喉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有误吞诸物在喉中。不能下。不能出。妨碍饮食。气出不快。甚者塞刺疼痛。霎时不任。便致危殆。k5S中华典藏网

  磁石 治误吞针刺喉中。以磁石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作窍子。以线穿系定。令儿含之。针则自出。若误吞钱者。用枣大。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误吞竹木入喉。烧秤锤通赤。渍酒饮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误吞金银铜铁钱物。在喉中不下。以南天烛根烧灰研细。熟水调服一钱。立下。k5S中华典藏网

  通气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及治钩绳之类在喉。k5S中华典藏网

  鹅毛(一钱烧灰) 磁石(一皂子大块) 象牙(一钱烧存性)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新水调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误吞金铜银铁钱等物。在腹内不下。以锻石一皂子许。硫黄半皂子许。同研为末。酒服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胡粉一两。水调分服。量大小加减。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鱼骨鲠喉不下。以 砂少许。口中咀嚼咽之。立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故鱼网覆颈项则下。未可。煮汁饮之。立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以鸬 毛烧灰。水调服。量大小与。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诸般骨刺。竹木签刺。梗不下。于腊月取鳜鱼胆。北檐下阴干。每用少许。酒煎化。温呷。得逆便吐。梗乃随出。未吐再服。其梗刺虽咽在腹内。久痛黄瘦者。服之亦出。极妙。无鳜鱼,取青鱼鲤蠡鱼胆亦可。并治喉痹。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桃李果梗喉。以狗头煮汤。摩头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诸物梗喉。以瞿麦为末。水调半钱。或一钱服。k5S中华典藏网

  大圣玉屑无忧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诸物梗喉。及一切咽喉诸病。解毒治百疾。k5S中华典藏网

  玄参(去芦) 贯众 白茯苓(炒黄) 缩砂仁 滑石 荆芥 川黄连(去须) 山豆根 甘草(炙) 硼砂(各半两) 寒水石(三两火 埋土中出火毒七日)k5S中华典藏网

  上同为末。每用半钱。抄口中。新汲水一口咽之。治误吞叫子骨刺枣核金银铜铁瓦石麦稻针刺等诸物梗喉。k5S中华典藏网

  及治咽喉一切诸疾。喉痹乳蛾等疾。又解巴豆杏仁诸药之毒能杀人者。又治蛇蝎诸虫咬蜇。毒瓦斯入腹。并心腹胀满。脾积症块,风涎奶癖。他药不能治者。但服此药。立见效验。能润三焦。消五壳。k5S中华典藏网

  除九虫。益五脏。辟温疫。无所不治。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一切珠 钱等梗喉 以铜弩牙烧赤。纳水中。放冷冻饮料之。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疣子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有附贴皮肤生核。如麦豆大。其色与皮肉无异。谓之疣子。有一两个生者。又有数个连续生者。割破其里。状如结筋。亦有微血。与肉相似。此由风邪客搏。血气变化所生。又有一种。初生核小。日久渐长。滋益而大。名曰瘤子。亦由邪搏血气变化所生。久则气血顺活。故渐长大也。今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以针或小刀子决疣子四面。微微血出。取患疮人疮中脓汁敷之,莫得近水。三日外脓溃。其根动自落。以白粱米粉于铫内炒令赤色。用众唾相和敷上。浓一寸许。即消。k5S中华典藏网

  治疣子连续生十数个者 以艾炷一枚。如麦豆大。灸最生者一个。名疣母。余即自消。核大者稍增艾炷。k5S中华典藏网

  治瘤子 以稻科上花蜘蛛十余个。取顿于桃科子枝上放之。候丝垂下。取东边捻为线子。系定瘤子上。七日后换。其瘤自落。沈兴宗待制有老母病瘤如拳。用此法系之。至三换。遂干落。于枕畔得之。一似干栗。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诸虫咬蜇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有为诸毒虫咬蜇者。多于夏热之时。取凉解脱。就地坐卧。忽然误有触遇。因被咬蜇,其痛不可忍。直至终夜乃歇。甚者连引一边。痛无少止。又有毒瘤。疮中肿溃苦楚。或有虫因卧误入耳中不出者。并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治蛇咬所伤 以生猪血调雄黄末敷之。如仓卒间只用猪血亦效。若独用雄黄即不验。以冷水先洗疮了。k5S中华典藏网

  干。用茱萸一合。水半碗。研取汁服之。将渣敷疮上。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用酒调茱萸末服之。油调末敷疮上。k5S中华典藏网

  治蛇咬毒瓦斯内攻。肿痛不任。 以人屎浓敷之,用绵裹即消。 以白矾雄黄等分研末。于刀头上爆令熔。便滴疮上。即自瘥。k5S中华典藏网

  治蝎蜇 以吃勒藤。令患人自嚼烂涂之。以干姜。令患人自嚼烂涂之。k5S中华典藏网

  治蜈蚣咬 以醋磨生铁汁涂之。亦治蜘蛛咬。以独头蒜磨咬着处。痛止为度。以活蜘蛛一个。安口在咬着处。则自然吸咽其毒。痛乃即灭。至蜘蛛肚胀时放之。别取如前用。不尔。则直胀死。不休恐伤生命。故放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将用过蜘蛛放水中。即解其毒。不死。k5S中华典藏网

  治蜘蛛咬 以活蚯蚓入葱叶筒中。紧捻两头。勿令泄气。频频摇动。则自然化为水。滴在咬着处,又治蚰蜒入耳不出。点药滴入。即化为水。k5S中华典藏网

  治壁镜咬 以生姜汁调皂角末涂之。破者取乌梅肉贴。k5S中华典藏网

  治蚰蜒入耳 以酽醋灌耳中。即出。以小蒜汁灌之。以驴乳汁灌之。以龙脑大豆许。线系。左入塞右。右入塞左。立效。以香油灌之。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道人头(未详) 楝叶 车前子(各等分)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唾调置耳门中。则自出。传方人直寻蚰蜒自送入耳。用此药试之乃出。k5S中华典藏网

  治百虫入耳 以椒末醋调灌耳中。如行十里久。自出。以猪肉炙香熟。掩耳。虫闻则出。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白矾雄黄各半两。研为细末。生油调成膏。用皂子许塞耳。虫自出。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扑坠损伤论k5S中华典藏网

  人之血气。循身周流而无停止。小儿有因落床。或从高坠堕。或打扑损伤。致血气失度,随损处停留。或流行入腹。瘀蕴不散。致羸瘦痿黄。时作疼痛,啬啬微寒。翕翕微热。重者有至筋伤骨损。举动不能。叙方于后。k5S中华典藏网

  蒲黄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因打扑坠堕。血气停滞。或败血入腹不散。作疼痛。寒热羸瘦痿黄。k5S中华典藏网

  蒲黄 当归(去须洗焙) 生干地黄(各一两) 琥珀(另研) 赤芍药 桂心(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渣温服。无时。k5S中华典藏网

  茯神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如前。k5S中华典藏网

  茯神(去心内木) 当归(去须洗焙)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人参(去芦) 黄芩 龙胆草(去芦)k5S中华典藏网

  桃仁(汤浸洗去皮尖并双仁者麸炒香熟研细后入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拌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用生地黄汁少许。同酒送下。无时。k5S中华典藏网

  三黄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小儿因损伤。败血不出。但伤不断者。服之立效。k5S中华典藏网

  黄连(去须半两) 黄芩(三分) 甘草(半两) 玄胡索(去皮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一分。用童子小便半小盏。酒三分之二,同煎四五沸。热服。取下恶物。立瘥。k5S中华典藏网

  灵龟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扑坠。内有伤损。当归去芦洗净三分。白芷漏芦去芦各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食前。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以生地黄不拘多少。杵烂绞汁。用温酒调服。量大小与之。其效如神。如内损。热血冲心。甚者气绝不认人。下咽即醒。取下恶物。遂好。k5S中华典藏网

  没药丸k5S中华典藏网

  治扑坠损伤。骨节疼痛。或已可而有时发作。痛不可忍。时发赤肿。数服立效。永除根本。k5S中华典藏网

  没药 泽兰叶 香白芷 骨碎补 草乌(去皮尖) 破故纸(炒) 败龟(酥炙黄) 虎骨(涂酥炙黄) 续断 白头翁(去芦) 乌金石(各一两) 自然铜(烧赤醋淬过七次二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醋糊丸桐子大。焙干。醋磨浓墨为衣。生姜温酒下三五丸。筋骨损者。用虎骨散贴之。k5S中华典藏网

  虎骨散k5S中华典藏网

  虎骨(酥涂炙黄一分) 金毛狗脊(去毛一两) 穿山甲(一两烧) 骨碎补(一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以仓米煮粥。临熟。更入米醋煮如糊。摊纸上。然后掺药在上。包裹贴损处。如大段损折。即以杉夹正。不过三上。即安。此二方屡用大效。亦治大人。k5S中华典藏网

  四黄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落床坠地。瘀血在腹。阴阴寒热。不乳啼哭。k5S中华典藏网

  蒲黄 大黄 黄芩(各十铢) 黄连(去须十二铢) 麦门冬(十铢) 甘草(八铢) 芒硝(七铢后入)k5S中华典藏网

  上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硝令烊。看大小分服。羸瘦者忌冷食。大小便血。即愈。k5S中华典藏网

  k5S中华典藏网

  药毒论k5S中华典藏网

  小儿肠胃怯弱。脏腑嫩软。血气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或如针刺。甚者吐痢。有致 血也。k5S中华典藏网

  玄胡索散k5S中华典藏网

  解诸药毒。烦躁闷乱。吐痢呕血。k5S中华典藏网

  玄胡索(去皮一两) 甘草(生) 白矾(生各半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渣。放温服。时时呷。k5S中华典藏网

  矾茶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诸药毒。烦躁。口舌麻木。或如刺痛。k5S中华典藏网

  草茶(一两) 白矾(一两。)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汲新水调下。立解。k5S中华典藏网

  又方k5S中华典藏网

   解百毒药。以白扁豆为末。水调一二钱服。以出了蚕者故纸烧灰细研。冷水调下半钱。频服。k5S中华典藏网

  龙脑散k5S中华典藏网

  治药毒吐血。如神。k5S中华典藏网

  大黄(蒸) 半夏(汤洗七次薄切姜汁浸一日焙) 甘草(炙) 金星石 银星石 寒水石 禹余粮(火醋浸七次) 不灰木( ) 青蛤粉(各半两青蛤粉即青黛)k5S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入细研龙脑末一字拌匀。每服一字或半钱。新水调下。钱乙更有甘松藿香叶末各一钱。减大黄一半。k5S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