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
〔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的眼病病因,熟悉其致病特点。
2.熟悉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
引起眼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总括为外因和内因。人体内部具有的抗病能力叫做“正气”,能够引起疾病发生的外来因素叫做“邪气”。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反映。各种外来因素往往在机体内在机能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才引起发病,即《内经》中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眼与外界直接接触,故外因是眼病常见病因;又因眼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故内因也是眼病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内外因又常常合而为病。在临床上,眼病一般可由一种因素导致,也可由多种因素同时引发,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眼病。因此必须以各种眼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审证求因”,才能达到正确的辨证论治。同时掌握各种眼病的致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则是更重要的。现将常见眼病的病因分述于下。
一、时邪
时邪是指四时天气不正之气的总称,为常见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六淫和疠气。
(一)六淫
“淫”是指过盛、不及或不应时而至的反常之气。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出现反常情况即为六淫。六淫引起眼病,多由肌肤、口鼻侵犯机体,或直接伤害眼部,可由一种邪气单独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兼挟致病,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六淫虽可导致多种眼病,但一般以外障眼病为多。六淫之中,尤以风、火、湿为患最多。现将六淫分述于下。
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气轮白睛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通利,能助肺气的肃降。肺气和调,大肠传导通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脏腑精微上荣于目,所以肺与大肠功能失调可影响到眼,并易引起白眼发病。
1.肺失宣降:多由外感风、寒、热邪犯肺所致。由于风热,或风寒犯肺化热,伤及肺气,宣降失职,导致气血阻滞脉络,可见白睛血脉纵横,粗大旋曲。风热毒邪,结于白睛,则见白睛暴赤肿痛,发生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等风热眼病。若肺热亢盛,热伤血分,迫血妄行,则可致白睛溢血。肺热内炽,毒火上犯白睛,形成金疳、火疳。肺金邪凌肝木,则可致风轮周际生白翳,并易向风轮中部进犯。
2.肺气虚:肺气虚弱,则无力帅血上行,目失所养故视物不明。气虚而不胜邪,可致白睛疾患反复难愈。
3.肺阴虚:燥热伤肺,或劳伤过度,暗耗肺阴,肺阴不足,则致目失润养,而见眼眵干结,目涩昏花。若由肺阴亏虚导致虚火上炎,可致白睛涩痛,赤脉隐现,或生金疳,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五)肾与膀胱功能失调
肾为藏精之所,肾精无亏,则脑髓丰满,目得所养而睛明。肾主水液,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和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水不犯目。且眼之瞳神属肾,故肾与膀胱功能失调可引起眼病,尤以瞳神疾患为多见。
1.肾精亏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及过劳伤耗精液,或久病伤肾,年老精衰等所致。由于肾精不足,瞳神失养,可致视物昏矇,睛珠变白,瞳神干缺;又因目系上属于脑,肾精亏虚,精不生髓,则髓海不足,目失脑汁濡润滋养,则视物䀮䀮,甚至目无所见。
2.肾阳虚惫:多由老年体衰和久病真阳衰少,或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所致。由于肾中阳虚,温煦生化功能不足,目失温养,则睛珠神膏混浊,自视眼前黑花飞舞,甚至暗瞑不清。若阳衰阴盛,每至黄昏或暗处,双目盲无所见。阳虚命门火衰,膀胱气化失职,不能温化水液,则水邪上泛于目,而见胞睑浮肿,眼底水肿、渗出。除眼部病证外,常伴有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等全身症状。
3.热结膀胱:由于邪热或湿热下注,蕴结于膀胱,膀胱气化无权,则小便不利涩痛。湿热熏蒸,上蒙清窍,则目赤头痛。
综上所述,眼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固与一脏一腑功能失调有关,但在临证时,常为若干个脏腑同时发病,其变化机理十分复杂,故当全面分析。
二、气、血功能失调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气血功能失调也能导致眼病。
(一)气的功能失调
百病皆可由气而生。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故气的功能失调常可引起眼病。
1.气虚、气陷:多由劳伤过度,或年老体弱,真气不足,及久病失养,元气耗伤,均能导致气机衰惫,气虚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五脏六腑之精亏虚,不能上贯五轮,目失荣养。或气虚卫外不固,目窍失于阳气的温煦固摄,则可引起冷泪常流,睛珠混浊或变白,或玄府不利而视物不明。若气虚不能摄血,常可致眼内出血,甚至突然失明。若气虚下陷,可致上胞下垂,无力抬举,或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目睛不耐久视,也可致眼部水肿,甚至变生青盲。
2.气滞、气逆:多由痰火湿热停聚,食滞不化及情志不舒所致。若外感风热湿邪,肺气壅遏,经络阻滞不通,肺失宣降,则见白睛红赤疼痛或形成结节隆起。湿热成痰,痰湿互结,则生胞睑痰核。若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神水瘀滞,导致目珠胀痛,而生五风内障。若气机阻滞,目中玄府不利,则视物昏花。若大怒伤肝,肝气上逆,气血逆乱壅冲于目,则视物模糊,甚或失明。若气动化火,火盛生风,风火上扰,则可致目赤肿痛、目珠胀硬、视物昏花、五风內障、火疳、金疳、云雾移睛等眼病,甚则出现暴盲。
(二)血的功能失调
目能明视万物,全赖血的濡润和滋养。血的亏少和瘀滞,均能引起眼病。
1.血虚:多由失血过多和化生不足,或久病亏损及情志內伤,暗耗阴血所致。由于血虚,目失荣养,则见目视昏花,胞睑苍白,白睛血络淡红不鲜,干涩不润,不能久视。或生圆翳内障、云雾移睛等证,甚则暴盲、青盲。黑睛失养则混浊生翳。
2.血热:多由外感热邪及脏腑郁热侵入血分所致。邪热壅滞眼部脉络,可致胞睑、白睛焮热肿痛,或赤脉增多,色红粗大。若血受热迫,血溢眼络之外,则致白睛溢血及眼底出血,甚则失明。
3.血瘀:凡毒邪入于营血,迫血成斑,或因久病气虚,不能帅血以行,及气滞阻塞脉络,或局部外伤,血流受阻,均能导致眼部瘀血为患。在白睛可见血丝紫赤粗大,虬蟠旋曲;在黑睛则致赤膜下垂,甚至血翳包睛;在眼底可现出血,引起视昏或暴盲。血瘀眶内可使目珠外突,重者可成鹘眼凝睛。瘀血积于胞睑,则胞睑肿痛拒按,或目环青黯。少量瘀血于神膏,则自视眼前黑影飘移;大量瘀血积于神膏,则致失明。瘀血阻塞神水出入之道,神水瘀滞,还可引起眼珠变硬,暴发头痛珠疼,视力骤降。
三、阴阳失调
阴阳贯穿于中医眼科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须维持相对平衡,不能有所偏盛,否则即发生种种眼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所以,人体阳盛则会发生火热偏盛的一类眼病,发病急而暴,常伴鲜明的赤脉,胞睑硬肿而红赤,疼痛较剧烈,或痛而拒按,或痛而无间,或昼轻夜重,畏光喜暗,眵多粘稠等;阴盛则会发生寒气偏盛的一类眼病,如无赤脉或赤脉微细淡红,胞睑肿而不红不痛,或肿而虚软,疼痛较缓而不拒按,或疼痛时作时止,或夜重昼轻,或得热较舒,见光则目明,入暮则目盲,无眼眵或眵少稀粘。阳虚则会发生虚寒的眼病,如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眼部水肿、翳面凹陷久不平复、视物昏渺等;阴虚则会发生虚热的一类眼病,白睛涩痛、赤丝虬脉、金疳、神水将枯、神光自现等。
眼病的阴阳辨证,只能相对地理解,不能机械地划分,如《灵枢•大惑》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这是从眼的部位分阴阳,可以理解为:黑睛病与白睛病相比,黑睛病属阴证者较多,白睛病属阳证者较多;内眼病与外眼病相比,内眼病属于阴证者较多,外眼病属于阳证者较多;白睛赤脉的有无,应以有赤脉者属阳证者较多,无赤脉者属阴证者较多。他如急性者、兼有疼痛者阳证较多,慢性者、无疼痛者阴证较多。还须结合全身兼证详细辨别。
复习思考题
1.常见的眼病病因有哪些?其致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2.六淫和七情中,哪些因素导致的眼病最多?
3.试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眼病的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