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溯源集
作者:钱潢
《伤寒论》注本。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天来)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书中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作为“阴阳发病六经统论”(全书的第一条原文)列于六经病之前。其于六经病,则各列纲领,并将各篇原文详予注释。释文选取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微,而有所补阐、辨正。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书末“附录”,列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动气臆说”等六篇短文。作者此编力求“直溯源流,深究根柢,推求《灵(枢)》、《素(问)》,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体现了钱氏认真的治学态度。现存康熙年间虚白堂刻本、日本台寿堂刻本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虚白堂本出版排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之一 阴阳发病六经统论
- 卷之一 太阳经纲领 太阳上中下三篇总脉总证
- 卷之一 太阳上编 中风证治第一
- 卷之二 太阳中篇 伤寒证治第二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心下痞发源总论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证治第三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心下痞证治第四
-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附脏结第五
- 卷之四 太阳下编 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温病风温证治第七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病证治第八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湿病证治第九
-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中证治第十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受病原始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上中下三篇纲领
- 卷之六 阳明篇纲领 阳明风寒辨证
- 卷之六 阳明上编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 卷之六 阳明中篇 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 卷之六 阳明下编 少阳阳明证治第十三
- 卷之七 少阳全篇(合病并病附) 少阳证治第十四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合病并病总论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合病证治第十五
- 卷之七 附合病并病篇 并病证治第十六
- 卷之八 太阴篇(霍乱附) 太阴证治第十七
- 卷之八 附霍乱篇 霍乱证治第十八
- 卷之九 少阴篇 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
- 卷之九 少阴篇 少阴后篇证治第二十
- 卷之十 厥阴篇 厥阴证治第二十一
- 卷之十 厥阴篇 瘥后诸证证治第二十二
- 附录 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
- 附录 动气臆说
- 附录 铢两升合古今不同辨论
- 附录 权量考(见日知录)
- 附录 大斗大两
- 附录 长沙无朱雀汤说
钱潢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时代,是为当今日本留下很多遗产的时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时代。 17世纪,逐渐站稳脚跟的德川氏无需再以宽容基督教传教来换取与西方的贸易,当幕府军疯狂虐杀基督教徒时,教徒们秉持着“若抵抗,便无法沐浴在殉教的荣光中”的信念,任由他人斩杀。与此同时,农民、僧侣形成强大的势力团体,他们不惧怕官吏的屠刀,动辄越级上诉、发起暴动,怒斥拦路的官吏:“汝等岂非百姓所养耶。”随着城市的发展,有钱的町人开始挺直腰板,敢于奚落贫穷落魄却又不肯低头的武士,笑骂他们活像插着两根扦子的豆腐……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历史。翻开它时,是芸芸众生之像。合上它时,是天地悠悠之感。
记纂渊海
类书。宋潘自牧编。一百卷。依 次分混元、天文、岁时、节序、律历、祥瑞、灾异、 地理、居处、郡县、职官、仕宦、科举、学校、人 伦、家世、性行、识见、问学、言语、政事、名誉等 部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分门隶事,与诸家 略同,惟一百卷中,叙天道者五卷,叙地理者二 十卷,叙人事者六十四卷,叙物类者仅十一卷。 详其大而略其细,与他类书小异”,“其中性行、 议论诸部子目,未免琐碎,然亦不失为赅备 也”。今传为明万历七年(1579)陈文燧刊王嘉 宾校补本,清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以为“亦如陈禹谟之改《北堂书钞》,已非自牧 之旧”,“要其根柢,则固宋人之旧帙耳”。有 1988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分装四册。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
太上天尊述天地败而更成之小劫、中劫、大劫,又述昆仑山王四天下、日月旋照四天下及天上、诸天世界大洞、天地败成之灾、九幽地狱等世界,劝人服符济度。疑出自六朝。
波外乐章
民国词人乔大壮被喻为"词坛飞将",其词受生平遭际及性情气质影响颇大。早期所作,以深婉密丽、闲雅多致的风格为主;中年以后,国事飘摇、家庭多故,词作多幽咽吞吐、沉郁蕴藉之音。而因其孤高狷介、至情至性的精神气质,其词又呈现出气格高华、沉郁深幽的特质。词风与北宋晏几道、秦观、贺铸为近,是典型的词心之作,在民国词坛具有独特价值。
白云集
三卷。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号白云,俗姓厉,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是唐诗人厉玄之后人。自幼好学不倦,稍长即以诗为文坛主流。曾出游江湖,与赵孟頫结识。后在天目山出家。著有《白云集》。此集共三卷。前有至元二十九年(1292)牟山献、赵孟頫、胡长孺、林昉、赵孟若等人序。据孟頫序称,其集“凡诗一百五十首,分为三卷。”今存的《白云集》仅有诗约一百首,各卷亦未按体裁分类编次,不知为何人所精选刊行。其诗号称“诗不离禅,禅不离诗”,“超然有出世外之趣”。较为平白自然,不事雕琢,亦缺乏雄浑宏伟之气。有《元诗选初集》本行世。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一卷,唐 澄观述,华严经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