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甲部不分卷(卷一至十七)
- 乙部不分卷(一十八至三十四)
- 丙部之一(卷三十五)
- 丙部之二(卷三十六)
- 丙部之三(卷三十七)
- 丙部之四(卷三十八)
- 丙部之五(卷三十九)
- 丙部之六(卷四十)
- 丙部之七(卷四十一)
- 丙部之八(卷四十二)
- 丙部之九(卷四十三)
- 丙部之十(卷四十四)
- 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
- 丙部之十二(卷四十六)
- 丙部之十三(卷四十七)
- 丙部之十四(卷四十八)
- 丙部之十五(卷四十九)
- 丙部之十六(卷五十)
- 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一)
- 丁部之一(卷五十二)
- 丁部之二(卷五十三)
- 丁部之三(卷五十四)
- 丁部之四(卷五十五)
- 丁部五至十三(卷五十六至六十四)
- 丁部之十四(卷六十五)
- 丁部之十五(卷六十六)
- 丁部之十六(卷六十七)
- 丁部之十七(卷六十八)
- 戊部之一(卷六十九)
- 戊部之二(卷七十)
- 戊部之三(卷七十一)
- 戊部之四(卷七十二)
- 戊部之五(卷七十三至八十五)
- 己部之一(卷八十六)
- 己部之二(卷八十七)
- 己部之三(卷八十八)
- 己部之四(卷八十九)
- 己部之五(卷九十)
- 己部之六(卷九十一)
- 己部之七(卷九十二)
- 己部之八(卷九十三)
- 己部九至十(卷九十四至九十五)
- 己部之十一(卷九十六)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己部之十三(卷九十八)
- 己部之十四(卷九十九)
- 己部之十五(卷一百)
- 己部之十六(卷一百一)
- 己部之十七(卷一百二)
- 庚部之一(卷一百三)
- 太平经·庚部之二(卷一百四)
- 庚部之三(卷一百五)
- 庚部之四(卷一百六)
- 庚部之五(卷一百七)
- 庚部之六(卷一百八)
- 庚部之七(卷一百九)
- 庚部之八(卷一百十)
- 庚部之九(卷一百十一)
- 庚部之十(卷一百十二)
- 庚部之十二(卷一百十四)
- 己部之十二(卷九十七)
- 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 庚部之十五(卷一百十七)
- 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八)
- 庚部之十七(卷一百十九)
- 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 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 癸部不分卷(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
- 附录·太平经佚文
- 简介
猜你喜欢的书
袁阳源集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
《洞真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无上秘要》卷四七引「洞真玉清隐书四卷八诀」;《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玄玉清隐书四卷」,当即此书。原书有四卷八篇,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但《正统道藏》本分作四种经书,即《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一卷(三篇),《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一卷(三篇),《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元玉清隐书经》一卷,《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一卷。据《无上秘要》及隋唐道教类书引文,以上四卷八篇原为一书,统称「玉清隐书经」。但各篇亦可分别单行。
易变体义
十二卷,宋都絜著。都絜父亲都郁曾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学,此书为都絜闻其父说所著。《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系都氏承其父之学而为之,大旨谓卦爻辞义,前代《易》家论之已详,故专明卦变之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载《周易》诸占”,多为“未尝卜筮而咸称变体,知古来《周易》原有此一义矣。但古书散佚,其说不传。而絜以义理揣摩,求其崖略。其中巧相符合者”,“皆不事傅会而自然贯通,立义亦皆正大。亦有涉于牵强者”,“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卷末附朱熹《易学启蒙》。《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歧。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此书对象数、义理二派兼收并采,不病其异同。经传分编,一从古本。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8部分。以详赅的史料与精辟的考证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提出隋唐制度有3个源头,一为北魏、北齐,来自承袭汉魏制度的东晋南朝前半期制度以及保有汉魏制度的河西凉州文化。二为梁、陈,为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至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又传入李唐。三为西魏、北周,为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与六镇鲜卑文化的混合品。三者之中又以北魏、北齐与梁陈之源最为重要,西魏、北周之源实较微末。这一观点改变了唐朝制度为西魏、北周遗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了隋唐制度的研究,使该书成为影响较大的一部研究古代制度史的著作。
西山亮禅师语录
西山亮禅师语录,一卷,宋亮说,觉心、志清编,文礼序,道冲跋,师范跋,有塔铭,附枯崖漫录二则。南岳下第十七世,嗣遯庵演。主要辑录其住建康府清真禅院、庆元府灵隐禅院的二会语录及偈颂、佛事香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