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玄救苦宝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菽园杂记
笔记。明陆容撰。十五卷。容字文量,号式斋,太仓州(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史称容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是编乃其札录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旁及谈谐琐记,风俗、物产、乃至鬼怪传说,无所不包。其中考辨者如元王柏作二南相配图,弃甘棠、何彼秾矣,野有死麕三篇,于经义以为乖刺,而作者独叹为卓识。于政教,洪武中朝廷访求通晓历数,求卜问事者,备载山东监生周敬心奏言:“国祚长短,在德厚薄,非历数之可定。”举例以国祚最短者,莫如秦、隋、五代,始皇之酷虐,炀帝之苛暴,五代之穷凶,是皆人事所至,岂在历数?并批评洪武“神武过于汉高,而宽仁不及;贤明过于(唐)太宗,而忠厚不及。是以御宇以来政教未敷,四方未治。……又何必问诸卜技之人?”因说明玉玺之不是宝,而仁义之为大宝,皆有深意者。故王鏊尝语其门人曰:“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为第一,”有景明刻本《纪录汇编》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小儿诸证补遗
中医,儿科,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该书首述观气色验指纹为临证之要,后论胎毒、惊风、丹毒、痘麻等证治。卷末载小儿引经诸药歌及小儿治诸效方。现存明崇祯九年抄本。
春秋事义全考
十六卷。明姜宝撰。姜宝认为,《春秋》义在褒善贬恶,其中如所谓尊君父、讨乱贼、敦典庸礼、内安外攘的“经世之法”,也只于其叙事中见之。《春秋》“盖多直书而义见,即有笔削,其褒贬亦多于直书中概见焉,初未尝因一字以求一义。”“谬以为学是经者,不当于一句一字求圣人之褒贬,第观其所书之实,以求是非善恶之至。当考之《诗》所由亡,由成周政治之衰而成《春秋》之所由作;考之《左》之所以史,考之《公》、《穀》所以经;又考之经于以别传之真伪,于心求圣人所谓‘知我’、‘罪我’者在因笔削以寓褒贬,嫌于天子之赏善而罚恶,为圣人所不敢当,故自于其义为‘窃取’,而非胡氏所谓‘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圣人自以其褒贬敢于代天子赏善而罚恶也。如是以求,庶可以得圣人之心于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之中,即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以求圣人之所以传王法,之所以不易义。”此书因《胡传》“事详且核”,故多主之,然亦多参以己意。襄公昭公以下,《胡传》多阙,姜氏亦为之补葺。姜氏推重赵汸《春秋属辞》、季本《春秋私考》、周睦《春秋辨疑》、王樵《春秋经世》诸书,多采其说。此书之作始于隆庆初,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四库》系抄本收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凡二卷。略称心经幽赞。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般若心经最早之注疏,全书系依法相唯识之义旨而随文解释心经之内容。初引解深密经之三时教判,与辩中边论辩相品之颂以赞中道之义,次则释经题,并拈出五种般若与七最胜之义。其后则为经文之义解。本书之注疏本有崆峒记三卷(守千)、解节记六卷(护命)等。
等集众德三昧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