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

作者:佚名
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

白话小说。明无名氏著。二卷。内容当系明代流行的故事。此书以外,见诸说部者,还有如《轮回醒世》卷一七《五鼠闹东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五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此外《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五回亦有类似故事。大意云:宋仁宗时有秀才施俊辞妻何赛花赴京应试,途中被五鼠精之一所迷,中毒腹痛。鼠精又化作施俊模样去施家,何氏不察被奸骗。真施俊幸得茅山道士解救。但科考落榜,回乡后家人莫辨真假,诉诸王丞相。鼠精之一又化作丞相同入朝面君,另一鼠精又化作仁宗。二仁宗同见国母,又一鼠精亦化作国母。由包拯审理,又出现另一包拯,人皆不能辨。后由真包拯之神赴上界,查得系雷音寺五鼠犯下界。因借得寺中玉面猫,方伏五鼠精。存世有书林刊本,刊刻年代不详,藏伦敦英国博物院。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不分章回,用四字小题标目,如卷一“五鼠演法”、“商议思凡”、“三鼠言志”;卷二“真假争雄”、“包公服毒”、“包公上天”。但若干地方已用“还是如何的,且听下回分解”的分回套语。《提要》认为,此书为三侠五义故事成型以前的原始形态,是民间流行的一个演义本子。其流行的年代,约为明万历中期。

猜你喜欢的书

雨航杂录

雨航杂录

笔记。明冯时可撰。二卷。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又号天池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参政,有治绩。以著述为海内所重。有《左氏释》、《上池杂识》、《天池集》等。是编上卷多为学术论文,下卷多记物产而闲涉杂事。《四库全书》谓隆庆之间,士大夫好为高论,故语录说部往往滉漾自恣,不轨于正。时可独持论笃实,言多中理。其盛赞屈原、庄子、司马子长及相如之赋,李杜之诗,韩苏之序记“驰骋纵逸,天宇不能限其思,雄矣哉!”可谓知人赏才者。而云“宋儒之于文也,嗜易而乐浅,于论人也,喜核而务深,于奏事也,粗翘拂篴,贵直而少讽,所以去古愈远而不能经天下。”亦能一语中的。论养生:“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皆有所得。书后有汤显祖跋语,评价甚高。谓其有“殊绝秀卓,伟厉之资,无所不学,而学必深”等五大优点,故其文“极古今之变化,见天地之大全。”盖此集以汤氏跋文,附不朽云。有《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

医方集宜

医方集宜

方书。明丁凤撰。十卷。凤字文瑞,又字竹溪,金陵 (今江苏南京) 人。世代为医,幼承家训,医术日精,名著金陵。将家中数世遗编,参以古方,并经临床运用体验,汇辑成帙,全书约二十万字。成书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取“医者意,意者宜也”之意,故名。卷一为六气并十二经见证。有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燥病、火病等内容。卷二分伤寒、湿热、瘟疫、天行大头病四类。卷三分内伤、泄泻等十一类。卷四分中气、痰饮等十五类。卷五分头痛、眩晕等十三类。卷六分眼目、咽喉等六类,为五官科疾病。卷七分妇人、胎前、产后、崩漏、带下五类。卷八为儿科诸症。卷九为痘疹。卷十为外科病症。全书包括临床各科病症,共载方约二千首。每门均列病源、形证、治法、治方等项。引《内经》及历代名医之论,以阐发病证机理,详细分辨形证及治疗方法,分析透彻,清晰明了,对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及临症用方,均有参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三年刊本,万历四十六年 (1618) 重刊本。

雕虫诗话

雕虫诗话

诗话者,论诗用笔记体以出之者也。其名称滥觞於宋欧阳公《六一诗话》,同时而起者,有司马温公《续诗话》、刘贡父《中山诗话》。其后流风所扇,大振芳尘,如明之李西涯、清之王渔洋,本以诗为一代宗工,出其心得,自足凌驾一代;而章实斋先生则曰:“诗品、文心,专门著述,自非学富才优,为之不易,故降而为诗话。”又谓好名之习作诗话,以党同伐异,或用为标榜声气之具,或作为宛转逢迎之术,探抉其病,固亦尽之矣。

曾国藩家书选

曾国藩家书选

商务印书馆三四十年代所出普及读本,《曾文正公家书》通行本共八卷,有千余封,都是写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及兄弟的。龙榆生选取了其中五六十封,并对其中典故和所及人物加以注解,编成这本《曾国藩家书选》,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商务“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中的一种,由王云五等三人主编。所选标准据龙先生导言说,是治学和做人两类,即“修德读书”。猛地一看,这些信往往家常琐碎,静下心来反复涵泳,才能得其意蕴所在,近代以来,曾、梁(启超)二家子弟最出色,恰巧两家皆以家书名,应该不是单纯凑巧的事。好家教,好家风,皆在家常琐碎,潜移默化中养成。

绪言

绪言

清戴震著。分上、中、下三卷。本为其《孟子字义疏证》初稿。是作者指名批判程朱理学的第一部著作。首先肯定宇宙天地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物质世界,其物质基础即是“阴阳五行”,认为“阴阳五行,天道之实体也”。世界上一切人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人性即人所禀得的阴阳五行之气。“人物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舍气类更无性之名”。提出人的感性情欲即源于气化自然,因而是合理的,反对宋儒“存理灭欲”的道德说教。草成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写定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对《原善》和 《孟子私淑录》观点的综合、增补与发展。后又增定成 《孟子字义疏证》。其基本观点与《孟子字义疏证》一致。 上卷重点论述理气、心物关系,中卷论述人性伦理问 题,下卷重点批判程朱理学。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一卷,失译,尾题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