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历代显圣志传
作者:佚名
明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一名《关帝神武志传》,存明崇祯间刊本,四卷三十三则(目录三十四则)。又名《英烈神武传》、《关帝神武志传》。白话短篇小说集。题穆 氏编辑。均为三国蜀汉关羽死 后为神及其显灵之类故事,不免浓厚的宗教崇 拜色彩。如卷一《当阳灵建玉泉刹》,写关羽死 后其魂不灭,受天台智者大师点化受戒故事。 《解州大破蚩尤神》、《延庆寺助诛淫僧》等,皆写其为民锄害事。有一些明人附会之传说,如 卷二《嘉馀常州三杀贼》,写关公显圣,助官兵 破倭寇。此书正文前收录了大量有关关帝祀庙 碑铭、匾联等资料。有明末刊本。据书中称朱 元璋为“我太祖高皇帝”及晚及崇祯三年 (1630)事,可知为该年以后刊刻。大塚秀高《增 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
猜你喜欢的书
蒲室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释大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后至元四年(1338)虞集序。其时虞集双目已近失明,不能读书,而是听别人为他朗诵大訢诗文,他这样描述听后的感受:“如洞庭之野,众乐并作,铿宏轩昂;蛟龙起跃,物怪屏走,沉冥发兴。至于名教节义,则感厉激奋,老于文学者不能过也。何其快哉!何其快哉!”本集卷1为古辞、古诗,卷2为古诗,卷3—5为律诗,卷6为绝句,卷7—8为序,卷9—10为记,卷11为碑铭,卷12为塔铭,卷13为说、题跋,卷14为题跋、箴、赞,卷15为铭、祭文。他的五言长律力学杜甫,也确实有相近之处。《述怀送观空海归临川七十韵》是元人长律的佳作,感世伤时,陈情述怀,写得真切无讳。小诗则以情思细密见长,如《舟至通州夜雨大作》:“明日京华拂面尘,穹庐如雪马如云。雨声未忍孤篷别,故遣萧萧枕上闻。”告别京师,沿运河南下,夜雨泊舟于通州,使大訢在孤寂中回味起大都的繁华。虽无一笔着意刻画羁旅愁思,却把愁思融进意境之中。
文心雕龙校读记
以明嘉靖本、乾隆辛亥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乾隆五十六年长洲张松孙校注本与乾隆三年黄叔琳校纪昀评本《文心雕龙》互校,每篇下皆分"发指"、"校勘"二部,"发指"阐述《文心》各篇宗旨,"校勘"分录各本异同。书虽篇幅不巨,然皆有益于学者。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题程昭撰,当出於宋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道德真经口义
道教经籍。南宋林希逸撰。4卷。作者认为前人注《老子》,各种分章及分为《道经》与《德经》都不对,只有苏辙之注最为接近。该书间用《易》理和禅义注解,如第一章诸家注多从天地万物起源、宇宙生成角度说,希逸认为更应从“心生万物”角度说,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潮已进入了对道经的注释。
忠义集
元代诗歌总集。7卷。元赵景良编。此书由刘壎《补史十忠诗》、刘麟瑞《昭忠逸咏》和部分南宋遗民诗歌合编而成。《补史十忠诗》(1卷),收诗歌10首,为纪念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等10位忠节之士而作。其自序云:“采清议得忠义臣十人,史不书,各赋十韵,纂其实,曰补史诗。”《昭忠逸咏》(4卷),收七言律诗50首,歌咏南宋末守边抗敌的文臣武将以及同赴国难的部卒、家眷,每一诗后详述其抗敌死节的经过,目的在以诗存史,昭明英烈。附录2卷,收文天祥、唐泾、刘深等26人诗作71首。集中诗作,颂歌精忠报国的忠臣义士,痛斥投降卖国的懦夫,对同赴国难守将家眷倍加褒扬。语言激烈,慷慨悲凉。如“茫茫南国重回首,一片丹心照海红”(《丞相陆公秀夫》);“一门尽节均无愧,千载西山叠叠青”(《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细君含笑从君后,忠节双双今古奇”(《池州通判赵公卯发》)。这些诗作,颇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激情。“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王介夫《题刘如村昭忠逸咏》)。岳天祐为之《序》云:“如村之逸咏,实可备太史氏之采择,非特游公之赏识而已”。例如文天祥死节的叙述,谢枋得绝食的记载,陆秀夫投海的经过,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此,此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也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有明弘治中刊本、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刘氏刊本(10卷本)。
娑罗馆清言译注
《娑罗馆清言》与《续娑罗馆清言》均系屠隆晚年所作,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殿前移植娑罗树一棵,并改其书斋“栖真馆”为“娑罗馆”,本书之名也是从其斋名中得来。全文共有近二百条短小精炼的清言组成,其中,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作者息心凝虑,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位摆脱人世苦恼的隐士,颇有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