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
作者:萧红
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 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部别开生面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半壁山河沦陷,国难当头之时,在知识分子层中,还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激昂慷慨,实际上千方百计往后方逃命。作品紧紧围绕着马伯乐这一个形象而展开故事情节。马伯乐受其家庭和父亲影响,极端瞧不起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便预见:“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就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从青岛逃到武汉后又要逃到重庆。他口头上也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实际上他除了吃就是玩。萧红运用冷嘲热讽的手法,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意在鞭挞一切逃跑主义和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作品对广大人民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作了纪实性的描述,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及国民党的投降路线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极大苦难。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拿破仑文选
记述拿破仑执政前军事活动和对若干军事著作评论观点的文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在晚年被囚禁时口述的笔录。由后人收集、编辑成书。中译本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56年俄文版翻译,俄文本译自法文原版。原书为1卷本。中译本分上下两卷,共6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于1982年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译者陈太先,校者胡平。拿破仑一世(Napoleon Ⅰ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统帅,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国皇帝。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即入军事学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在镇压王党叛乱时表现果敢,取得重要兵权。后统兵作战,指挥了一系列战争,功绩卓著,威望日隆,成为法国的执政和皇帝。1814年兵败退位,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恢复短期统治,又失败,再次退位。1821年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所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斗、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他对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等;收录了他对若米尼等人军事专著所作的几十条评论和批语。这些回忆录和评论、批语,体现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反映了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英雄和英雄崇拜
近代英国史学理论著作。托·卡莱尔著。1841年在伦敦出版。本书是作者晚年思想的集中体现,为1840年5月演讲稿的汇编,共分6讲:1.神灵英雄(北欧神话);2.先知英雄(穆罕默德);3.诗人英雄(但丁、莎士比亚);4.教士英雄(路德、诺克斯);5.文人英雄(约翰逊、卢梭、彭斯);6.君王英雄(克伦威尔、拿破仑)。认为,英雄人物是“公正天意”的体现者,因此是历史的主人,一部世界历史,不过是一部伟大的人物传记,而人民只是一群无所事事,愚昧渺小的乌合之众,是英雄们手中不自觉的工具。这一观点后来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被认为是历史上“英雄史观”的典型代表。当然,对本书的“英雄史观”应辩证分析。首先,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确起过一定作用,关键是它夸大了这一作用;其次,它所说的英雄也包括了许多宗教界和文学界的人,因而也有一定群众基础;第3,它肯定了克伦威尔的英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托利党史学对克伦威尔的否定。本书文笔优美,多不拘语法形式,如行云流水,任思想自由驰骋,令人赏心悦目,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
笠泽丛书
四卷。《补遗》一卷。唐陆龟蒙撰。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姑苏 (今江苏苏州)人,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幼年聪悟,通达六经,善作文章,名震江左。与皮日休是诗友,二人酬唱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皮日休为诗集作序。在序中说:“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其与李蔚、卢携友善,二人复相位时,召陆龟蒙为左拾遗。诏命方下,病逝于家。著有 《诗编》、《赋》、《松陵集》、《小名录》。此集为陆龟蒙自编。因其烦琐细碎,故名丛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后有补遗一卷。宋元符间蜀人樊开始序而梓之。政和初年,毗陵朱衮复行校刊,只分上、下二卷,及 《补遗》一卷。此本为元至元五年(1339),陆龟蒙的裔孙陆德源才又重刻,共四卷,《补遗》一卷。并在 《题记》中说:“此编又谓之《笠泽丛书》者,盖以丛脞细碎,多补遗残编。然起甲迄丁,篇什不满百,定犹有待后欤”?前有樊开序,第五卷补遗收有补遗诗,陆龟蒙传,朱衮后序,待补遗赋四首,陆德原跋等。最早有北宋元符三年(1100)樊开题序的刻本,共七卷。之后吴江朱衮刻本。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叶茵编的《甫里先生文集》问世,《笠泽丛书》几乎芜没不闻。到了明代所流行者为《甫里先生文集》,所以《笠泽丛书》的宋元旧刊本很难见到,各藏书家所藏多为传抄本。其中最好的为拜经楼藏的吴骞校本七卷,《补遗》一卷。至清代,考据之学兴起,新本迭出,计有雍正九年(1731)江都陆钟辉覆刻本,四卷,补遗一卷。乾隆、嘉庆本子,都源于吴骞校本,被称是《笠泽丛书》至足至精之本,光绪年间姚觐元大叠山房重雕陆本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四卷。
父师善诱法
清代唐彪著,是一部专论教法、兼谈学法的语文教学著作。书中认为读书除益于作文外,还益于身心:“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读之其用又不止于作文已也。”建议“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教师就应起到指点者的作用。在读书过程中,“先生须用心审听”,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学生背书时教师也要给予指导,“必须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指出:“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人或嫌其工夫移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复者,可以惩儆之。”在作文方面,论述了教师批改的作用和方法,“阅童子之文,但宜随其立意而改之,通达其气脉字句,极能长发才思。若拘题理而尽改之,则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发出矣。”这些经验之谈切合实用,对当今语文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中国人假托弥勒化身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逐段引用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经文,每段用一首偈颂总括其主旨。据此文之序,谓梁武帝请志公(即宝志,梁《高僧传》卷十作保志)讲经,志公荐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首,终而便去。志公谓梁武帝:“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弘化。”傅大士所唱即此文,四十九颂谓系相当于兜率天四十九院。还附有“净口业真言”、“发愿文”、“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文”、“三性颂”、“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历代经录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昙旷《金刚经旨赞·序》谓:“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为论者之规矩。”所指当即此文。日本《大正藏》将此文收入第八十五卷。有尾题“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背署“显德寺龙”。说明此文五代时仍在流传。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