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斋杂记
作者:林坤林坤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拿破仑文选
记述拿破仑执政前军事活动和对若干军事著作评论观点的文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在晚年被囚禁时口述的笔录。由后人收集、编辑成书。中译本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56年俄文版翻译,俄文本译自法文原版。原书为1卷本。中译本分上下两卷,共6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于1982年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译者陈太先,校者胡平。拿破仑一世(Napoleon Ⅰ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统帅,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国皇帝。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即入军事学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在镇压王党叛乱时表现果敢,取得重要兵权。后统兵作战,指挥了一系列战争,功绩卓著,威望日隆,成为法国的执政和皇帝。1814年兵败退位,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恢复短期统治,又失败,再次退位。1821年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所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斗、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他对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等;收录了他对若米尼等人军事专著所作的几十条评论和批语。这些回忆录和评论、批语,体现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反映了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柳南随笔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北梦琐言
笔记。五代孙光宪(约900—968)撰。原本三十卷,今本二十卷。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唐末任陵州判官,后唐时避地江陵,入宋为黄州刺史以终。博通经史,好为著述,有《荆台集》、《笔傭记》、《橘斋集》、《蚕书》等书,多不传世。鉴于唐末战乱,典籍亡佚,为存一代轶闻遗事,对后人有所“希仰”或“劝戒”,作者寓居江陵时撰此书,以江陵居云梦之北,故取义为书名。多记唐末五代杂事,初成三十卷,流传至今剩二十卷,凡三百二十七条。清缪荃孙刻本时,又辑自《太平广记》佚文一百八十九条,成四卷,共五百一十六条,约十二万六千余字。内容广泛,对皇室、宰辅、酷吏、藩镇、科举、门阀、士习、民风、僧道等皆有记述,可据以参证补史,亦可研究文学民俗。《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多所征引。所记亦有失实之处,杂有怪异,因果报应等。流传版本甚多,主要有《稗海》、《雅雨堂丛书》等本,上海图书馆藏吴氏拜经楼旧钞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以缪荃孙《云自在龛丛书》为底本断句出版,一九八一年林义园据此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经存疑
明林希元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体例,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训解经传,则宗主朱熹《周易本义》,兼取蔡清《易经蒙引》之说,其大旨在阐发“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用《注疏》本。其解经一以朱子《本义》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故杨时乔《周易古今文》谓其‘继《蒙引》而作,微有异同’。其曰《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朱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传》、《义》’也。此书乾隆壬戌年(1742年)由其孙林廷玣所刻。原本有王慎中、洪朝选二人序,刊刻时被删去,今存朱彝尊《经义考》。洪朝选序谓取名《存疑》,因存朱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传、义。《周易》用注疏本,解经多以朱熹《易本义》为主,引蔡清《易经蒙引》最多。
维摩诘经白话文
大乘佛教经典。 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维摩诘所说经》就是通过他和文殊师利等人的谈话,来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观念。其义旨为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法的绝对境界,认为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佛教世俗化运动的重要经典,维摩诘其人也被后世视为在家菩萨的理想典范。《维摩诘所说经》对中国禅宗的形成有过巨大作用,与 《楞伽经》、《圆觉经》并称为 “禅门三经”。鸠摩罗什的译文也非常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历来为传统士大夫所激赏,唐代诗人王维即以摩诘为字。
四十二章经注
《四十二章经注》是现存有关《四十二章经》注释书中最权威的注疏。宋代守遂撰,明代了童补注。收在守遂撰《注佛祖三经》中。日本 《续藏经》将其收入第59卷。 1卷。全书分4部分:1.释经题目,2. 译经人时,3. 注述名号,4. 释经本文。其中 “释经本文”又分2: 1.经家标序,有三:“初序始成正觉,二序传法度人,三序怀疑请教”。2.金口亲宣,分为42:(1)出家证果,(2)断欲绝朕,(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 转重令轻,(6) 忍恶无瞋,(7) 恶还本身,(8) 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 喜施获福,(11) 施饭转胜,(12) 举难劝修,(13) 问道宿命,(14) 请问善大,(15) 请问力明,(16) 舍爱得道,(17) 明来暗㓔, (18) 念等本空, (19) 假真并观,(20) 推我本空,(21) 名声丧本,(22) 财色招苦,(23) 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 欲火烧身,(26) 天魔烧佛,(27) 无著得道,(28) 意马莫从,(29) 正观敌色,(30) 欲火远离,(31) 心寂欲除,(32) 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 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 念戒近道,(38) 生即有灭,(39) 教海无差,(40) 行道在心,(41) 直心出欲,(42) 达世知幻。 本注依 《宝林传》本作注,并对 《宝林传》本中费解的字句。依 《丽藏》本作了更正,而自成一系。本注的特点是将经文明确区分为四十二段(但不名章),并在各段前注有了解该段内容的恰当标题,这是最初的作法。 本注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智旭撰 《四十二章经解》,即依本注作解。清续法撰《四十二章经疏抄》,亦本此注。且将其区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和标出章名,使本注在分章科段上具备了完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