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笥琐探
作者:刘昌
《悬笥琐探》[xuán sì suǒ tàn]明刘昌著。存一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昌字钦谟,吴县(今苏州)人。正统乙丑(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是书多记天顺、成化间历官所见所闻,包括人文、天象、灾异,文笔生动。该笔记记述一些怪异之事,颇似小说家言,如“龙斗”条说:“天顺七年九月十六日,予自嵩县赴汝州,见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长数丈,尾微曲,少顷不见,忽又垂出,闪闪若动,细如数百丈线,人言此龙也。十月二日,自南阳赴邓,将至白马寺,时微雨且晴,忽见西南有黑物在薄云间,蜿蜒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显然,若草书云字之状。忽又有一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许,久之始灭,人皆言龙斗云。”恐是天气现象,幻觉为“龙”与“龙斗”。此外,他对文人事迹的记述,如王宾(仲光)、王芾(孟端)等,给研究文学史提供了参考资料。笔记的文笔清隽可诵。本书版本较多,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明钞五种》本,《续说郛》本,《纪录汇编》本,《五朝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刘昌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青鸟
梅特林克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六幕的梦幻剧。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弥蒂尔在圣诞节前夕梦见他们受仙姑贝里吕娜之托,为她病重的孙女儿去寻找青鸟。兄妹俩用仙姑给他们的有魔法的钻石小帽,召来了面包、糖、火、水、狗、猫等的灵魂。在光明的引导下走遍记忆乡、黑夜宫、森林、墓地、幸福园,以及未来王国,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最终青鸟得而复失。梦醒后,貌似仙姑的女邻居讲到她生病的孙女渴望得到蒂蒂儿心爱的斑鸠鸟作为圣诞节的礼物。蒂蒂儿欣然允诺。而这时斑鸠鸟变成蒂蒂儿梦中苦寻的青鸟。剧中运用了各种各样意味隽永的象征手法。青鸟包含着几层象征意义,它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本身又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它既是人类精神幸福的体现,又是人类物质丰盈的象征; 既关系到人类的现世生活,又联系到他们的未来幸福。作者以青鸟这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通过两个小孩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寻找青鸟的故事,表明人类对光明、幸福和生的欢乐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乐观态度与憧憬。梦中的青鸟艰苦难寻,而现实的青鸟唾手可得,尽管最终都得而复失,但说明人类幸福是存在的。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目标也各有不同,但真正的幸福只属于那些乐于为他人牺牲自我幸福的人。这种象征的手法比正面的述说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在各自的特性上被拟人化了。因而给观众以具体而形象的启发。这部寓意深刻的梦幻剧,具有童话的优美诗意,又因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而具有一般童话剧所难以达到的深邃的哲理意蕴。190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将这部剧作搬上莫斯科舞台。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此后纽约、巴黎和世界剧坛才纷纷开始上演此剧,至今上演不衰。1923年,茅盾先生主持的文学研究会最早将梅特林克介绍到中国来。同年,文学研究会丛书收录了傅东华从英文重译的 《青鸟》。这部剧作在我国解放前就先后出过三种不同的译本,深受我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酒谱
一卷。宋窦苹撰。窦苹,字子野,汶上(今山东汶上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作除《酒谱》外,还有《新唐书音训》。《酒谱》杂叙关于酒的故事,寥寥数条,似有脱佚。然而《宋志》也作一卷。观其书,始于酒名,终于酒令,首尾完整,知原书仅止于此。大概为摘取新颖字句,以供采掇。其体例也与谱录稍有不同。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唐宋丛书》本、《山居杂志》本、《夷门广牍》本、江阴缪氏云自在龛钞本二卷、《四库全书》本
急救广生集
医书。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清·程鹏程抄录于1831年。本书为中医外治法专集。现存清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 序刊本。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 (生卒年不详) 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 (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该书将上卷 (《道经》)三十七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将下卷 (《德经》) 四十四章分而为三: 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此书开篇解释“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卷一)。进而阐述二者的关系:“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卷一)。该著引用旧注较多,除各章解题、段落分析、标明旨意等是作者之意外,其余几乎不参己见。其中以唐明皇所注《道德经》为主,又集各家所长而成。后世学者对其品评不一,但一般认为此书所引注疏太多,良莠并存,有繁冗之累,且集各家之说强合于一,使其体例生涩杂芜。然其流传广泛,影响颇深,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是后世学者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古籍。现存明 《道藏》本。
柳树井
北京曲剧。写于1951年。初载1952年1月《说说唱唱》。1952年2月宝文堂书店初版。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4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主人公李招弟从小做了王家的童养媳,后小丈夫又不幸溺毙,招弟受尽了婆婆和小姑的虐待。《婚姻法》颁布后,招弟在于部和群众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婚姻,与意中人结合,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剧本宣传了男女平等、自由婚恋的新观念。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