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传

作者:杨致和
西游记传

《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得经东归者也。太宗之梦,庸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详见第十二篇)。至玄奘入竺,实非应诏,事具《唐书》(百九十一《方伎传》),又有专传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说,颇涉灵怪。

杨致和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潜斋简效方

潜斋简效方

方书。清王士雄撰。一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是书以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中单方及自采简效诸方于咸丰元年(1851)合编成书,约二万余字。取方皆简易有效,故名。包括头风、面皱、肺痈、痰哮、妇女诸病、小儿诸病等四十六种疾病之单、验方百余首。药物易得,方法简便实用。后附潘志裘之《救急良方》。有中暑、溺死、冻死、中风不省人事等五十八种病证的救急方法。有咸丰元年重庆堂刊《三家医话》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

雷峰宝卷

雷峰宝卷

宝卷,一种讲唱文学形式,由唐代的变文和宋代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早期作品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现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和尚的作品。明代以后,取材一般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宝卷日益流行,有二百种以上,例如《梁山泊宝卷》、《土地宝卷》、《药名宝卷》等。佛家宣讲宝卷称“宣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曲艺。《雷峰宝卷》的开头和结局,写白蛇从仙界下凡,又从凡间被收伏而去,许宣则了却宿缘后,最后板依于佛门。宝卷把这种“天数”贯穿到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之中,成为每一事件的夙因。

毁灭

毁灭

《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最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

花神三妙传

花神三妙传

明代通俗短篇言情小说。一卷,收入《国色天香》卷六。本篇也同见于《风流十传》 (篇名为《三妙传》)、 《绣谷春容》(篇名为《白潢源三妙传》)、《花阵绮言》 (作二卷,篇名为《花神三妙》)、 《燕居笔记》何本(作二卷)、 《燕居笔记》冯本(篇名为《三妙传》) 《万锦情林》 (篇名为《白生三妙传》)。叙述白景云与赵绵娘、李琼姐、陈奇姐三表姐妹艳情事。

普济玉琳国师语录

普济玉琳国师语录

十二卷。明代释通琇(1614—1675)等人编。通琇,明末清初禅宗僧人。俗姓杨,字玉林。江阴 (今江苏省境内)人。十九岁从馨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后从嗣法,传临济宗学。曾住浙江省的武康报恩寺,顺治十五年(1658)奉诏入京,在万善殿说法,顺治帝亲临听问,倍加恩宠,赐以 “大觉禅师”尊号。第二年回归故寺后,又受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予紫衣。顺治十七年 (1660),帝建坛选僧受菩萨戒时,特请通琇为本师,并加封他为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1675年卒于江苏淮安的慈云庵。《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即是通琇所作的关于他自己一生弘法学业的言论集,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出家闻道,奉佛守戒,学法义理,禅门宗义等诸问题,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详载了他个人的见解言论。此语录对了解通琇佛学思想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净心诫观发真钞

净心诫观发真钞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三卷,唐道宣撰,宋元照序,宋允堪钞并序,日本慧光合,排科会本,道谏刊版回向,内题无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