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粉香花气莲池曲 檀板金樽柳枝词

话说李若冲在九仙观前,白杨树侧,听那女子所吟之诗,确是张太华的阴魂,便故意问她是人是鬼?那女鬼见问,裣衽说道:“与炼师别来未久,何至相忘。妾非他人,乃蜀主之妃张太华也。因陪侍圣驾游玩丈人峰,为雷震死,不能托生,欲求炼师超拔。”李若冲道:“汝既系张太华之阴魂,何得每夜惊忧,使人心惊惶不安?”女鬼答道:“妾非敢惊扰,只因欲求炼师超拔,不能径入观内叩求炼师,所以每夜在观前盘桓,希望得见炼师,面陈衷曲。不意观中诸人,疑妾为祟,遂致惊惶不安,实非妾有意骚乱也。今日得能面见炼师,真是万幸,望炼师怜念孤魂无依,沉沦苦海,大展法力,俯赐超拔,俾得向好处托生,那便永感鸿恩了!”若冲道:“汝既欲求超拔,亟宜敛迹幽冥,须知人鬼殊途,不能相混,免得惊骇生人,扰乱本观的道场。本师当允汝所请,为汝修建醮事,使汝向好处托生,脱离苦海。”女鬼闻言大喜!拜谢道:“既蒙炼师俯允超拔,妾愿已遂,何用夜夜出现,从此当藏身地下,听候好音,决不敢再行出外,惊扰世人了。”说着,又拜了两拜,退至白杨树下,冉冉而灭,霎时之间,绝无踪影。李若冲连连称奇道:“世间竟有如此灵鬼,能与人觌面接谈,据她说夜间显魂,并非为祟,实欲求俺超拔,俺既允她建醮,倒要从速料理此事,不可使她在地下延颈盼望。”心中盘算了一会,也就退归观中,自行安睡。

到了次日,便将昨夜遇见女鬼,乃是张太华阴魂,欲求超拔,所以显形,并非为祟,俺已允许了她的要求,从此便当敛迹泉台,等候救度,决不出现了,说于众道士。众道士听了此言,人人放心,个个欢喜。自此以后,那张太华的幽魂,果然不出来哀吟,那些道士也就照旧出入,并不惊惶躲藏了。这消息传将开去,都说九仙观李若冲炼师,道法高深,已将现形的女鬼,送往好处托生,九仙观依旧太平无事了。人家听了这个传说,都相信李若冲是个仙人,便一齐前来建醮修斋,超度亡魂。那九仙观的香火,比前时更加兴旺了。就是那些游览风景的人,也都陆续而来,纷纷不绝了。那李若冲因答应了张太华的请求,便择定吉日,启建道场,虔修长生金简,超度太华的灵魂,脱离苦海,移牒幽冥,使太华往好处托生。到得道场将毕,醮事圆满。

这日的夜间,李若冲正在云房,调息养气,端然默坐。忽然一阵风过,似梦非梦的见张太华翩然而来,向他拜谢道:“妾蒙炼师超度,已可脱离幽冥,受生人世矣。今生投胎之期,感念炼师恩德,特恳求监守的鬼使,得其许可,领导前来拜谢鸿慈!”说罢,连连拜谢,又在云房墙壁之上,用黄土写了七绝一首,以坚若冲之信,方才跟随鬼使前去托生。李若冲蓦然省悟,见自己身体仍然端坐在那里,并未移动,那张太华的灵魂,已杳无迹兆。若冲惊疑不已道:“明明的见那张太华向俺拜谢,说是仰蒙超度,已经受生人世,特求鬼使领来道谢的,怎么又一无所有呢?她临去的时候,还在壁间留诗一首,待俺看来。”便起身向壁间观看,果然用黄土写首一首诗在壁间,那字迹黯淡得很,细细辨别,却还看得清楚,其诗道: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随金简出幽冥;蒙师荐拔恩非浅,领得生神九卷经。

李若冲看了这诗,啧啧称奇,便用笔录将出来。哪知壁上黄土所写的鬼书,随录随灭,及至若冲抄录完毕,壁间已一字无存了。若冲更加奇怪了。到了次日,众道士闻得此事,无一人不称为奇事,传为美谈。不上几日,这事传到成都。

后主闻知,命使至九仙观,向李若冲详询一切,并将两首诗带了回去,呈于后主观看。后主看了这诗,十分伤感!又因李若冲超荐太华,使之托生人世,免致坠落幽冥,心内甚为嘉尚,便遣使命赍了许多金帛宝玩,赏赍若冲以示宠异,并报其超荐太华之功。后人有诗一首,咏张太华创制鸳衾,导后主入于奢侈之途,以致在丈人峰顶,为暴雷震死,几乎永沉苦海。

若非李若冲道法高妙,哪里还能受生人世。其诗道:鸳衾成时只一梭,铺装早屏旧绫罗;清宵梦杳芙蓉帐,黄土留诗不忍哦。

单说后主自从九仙观启跸回銮,一路之上,只是思念着张太华死得可惨,心内不胜悲伤,时时哭泣!虽有妃嫔们再三劝解,也难减却胸中的悲感。又因惦记着花蕊夫人的病体未知已否痊愈,惟恐有甚长短,又要失去一个美人,因此昼夜不安,恨不能立即便抵成都见着花蕊夫人,方好放心。真个是度日如年,好容易一程一程的赶向前去,到了成都,回至宫中,却见花蕊夫人已率领全宫妃嫔,前来迎接。后主见她花容如旧,知道其疾已愈,心中的一块石头方始落下,便抢步上前,携定花蕊夫人玉手,一面走一面问道:“卿恙已经痊愈了么?朕身虽在外,心中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卿的,如今托赖上苍的福佑,病已脱体,真乃朕之万幸!只可怜张太华,已经长逝人世,不能再见了。”后主说到这里,已是哽咽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花蕊夫人因为不见太华与后主同行,心内正在疑惑,今见后主说起太华,这样悲伤,便知太华必遭不幸。只因后主那样哀感,不便多问,便同入宫中,与众妃嫔朝参已毕,问了一番游览青城山的情形。见后主已消了悲伤之念,方徐徐的问及张太华的事情。后主见问,长叹一声,将如何至丈人峰观看日出,如何忽起暴雷,张太华竟为雷震而亡,如何用红锦龙褥裹了尸体,葬于九仙观前,白杨树下,然后启跸回来,说了一番;不禁又双泪交流,十分痛惜。花蕊夫人闻得张太华惨死于丈人峰上,也觉不胜伤感,惟恐自己若一哭泣,更加惹动后主忆念太华之心,只得忍住眼泪,婉言相劝。后主经花蕊夫人百般劝慰,也不得不略止悲怀;况且久别之后,一旦聚首,少不得互诉衷肠,喁喁细语,情话缠绵,自有一番乐境。花蕊夫人更恐后主思念太华,郁郁于怀,有损龙体,格外的柔情宛转,轻颦浅笑,引着后主寻欢取乐。后主本是个忘忧天子,被花蕊夫人施出手段,加意奉迎,便一心只在花蕊夫人身上,朝朝晚晚,追欢取乐,把个张太华早已抛在九霄云外,不复记忆了。

时光迅速,转瞬过了残冬,又到上元灯节。蜀中向例,每逢正月望日,谓之元宵节,必定张灯三日,以志庆祝。这日夜间,后主循着旧例,于五凤楼前,高搭彩棚,架起鳌山,遍悬灯炬。那鳌山上面,札成一套一套的故事,都用绫罗绸绢制成人物花卉,禽鸟鳞介,五色鲜妍,各式俱备。日间看去,已觉十分精采;到了入夜之时,点起灯烛,光辉夺目。鳌山之旁,陈列妓乐,锣鼓喧天,笙簧遍地。后主又传旨任凭人民,入内观灯,不得禁止。真个是银花火树,金吾不禁,一派笙歌,与民同乐。

刚近黄昏,后主亲登露台,大宴群臣。到得酒酣之时,御驾直至曲阑之侧,观看灯彩。只见那些百姓,拥拥挤挤,纷纷扰扰,万头攒动,都是争先恐后,抢至五凤楼,观看鳌山。两旁的舞娼歌妓,更是笙箫迭奏,舞态翩跹。后主见了那些歌舞的娼妓,不觉心中一动道:“宫内的歌舞,和梨园子弟所奏之曲,朕已听得够了,觉得陈腐可厌,今天即有民间的歌舞陈列于此,何不宣她们来此歌舞一番,不但借此侑酒,且可以一广眼界,岂不甚妙!”当即传下旨来,宣召舞娼歌妓至露台前奏技。

那旨意一下,这些娼妓,哪敢迟延,便由内侍引导而来。

歌者居右,舞者居左,分成两行,各执乐器,排列露台之前,舞的舞,歌的歌,夹杂着音乐之声,抑扬顿挫,十分可听。那舞的更是高低疾徐,进退中节。后主仔细审视,见那些娼妓,皆系年轻女子,一个个花容月貌,锦衣绣裳,甚是娇艳。看到那舞娼队中,有个梳着高髻的女子,容光更为夺目,不禁心动神移,暗暗喝采。只因刚才舞时,没有留意,不知她舞得如何。

便命近身内侍,去问那舞娼中,头上梭着高髻,身上穿着藕香色绣花盘金舞衣的,叫何名字,可命她独自一人,奏技与朕观看。内侍奉了旨意,如飞而去。

不上片刻,便上来复旨道:“那个梳高髻的舞娼,名唤李艳娘,年方十八岁,已奉了圣命,独自奏技。”后主点了点头,两道眼光便直注在李艳娘身上,只见众舞娼一齐退去,单剩了李艳娘一人在场。后主又传命艳娘舞时,只奏细乐,不用锣鼓。

一声旨下,锣鼓齐停,只有笙箫管笛,宛转悠扬。那李艳娘便在这个时候,用手按了一按头上高髻,紧了一紧身上舞衣,从容不迫的轻舒莲步,软摆柳腰,舞起天魔舞来。但见她忽高忽低,或进或退,轻如飞燕,快如盘鹰,腰肢婀娜,体态轻盈,翻若游龙,翩若惊鸿。舞到紧急之际,便如风雨骤至,只见衣袂,飘飘飞动腾起空中,却不见她的身形,使看的人,目荡心惊,噤住了口,连气息都不敢吐将出来。这样的技艺,真是出神入化,世间罕有。

后主见了这样的绝技,又生得那样的美貌,心内如何不喜!

便传谕道:“李艳娘舞罢,可上露台见朕,还有言语要询问她呢。”内侍又将此旨传下。艳娘舞毕,便遵着旨意,珊珊的上了露台,来至后主御前,俯伏在地,三呼万岁。后主传旨平身,艳娘谢恩起立。后主便细细的赏鉴她的姿容,真是远看不如近看。那艳娘的美貌,的确无可比拟,便是那一身的肌肤,洁白如玉,令人见了,便要销魂。何况美若太真艳如西施,一举一动,莫不合宜;一颦一笑,亦足移人。

后主望着她,不觉看出了神,反把个艳娘弄得羞惭满面,不知如何是好。后主看了半晌,方才含笑问道:“你叫李艳娘么?”艳娘低低的应了声“是”。后主又道:“你头上的发髻,梳得高高的,和旁人不同,是何缘故?”艳娘道:“贱妾因奉传宣,前来五凤楼奏技,所以梳得这发髻,名曰‘朝天髻’,乃是取朝见陛下之意。”后主大喜道:“好个‘朝天髻’,朕从前曾作一曲,名为《万里朝天》,乃是说四海之内,万里之外,皆来朝见朕躬的。你今天的发髻,又名‘朝天髻’,与朕的曲名,不谋而合,可谓具有同心了。朕意欲宣你入宫,不知你可愿意么?”艳娘道:“贱妾蒲柳之姿,荷陛下厚恩,宣召入宫,哪敢违背。惟是妾家甚贫,父母年老,赖妾养赡。妾若入宫,父母失了依赖,必受饥寒之苦,还乞陛下开恩。”后主道:“这个容易得很,卿之父母,朕当重加赏赍,使之得以温饱便了。”当下便赐艳娘父母金钱十万;艳娘遂即谢恩。后主又封艳娘为昭容,终日随侍御驾,十分宠爱。

后宫妃嫔,见艳娘如此宠幸,不免私心羡慕,一齐学着她的装束,尽把发髻绾得高高的,希望博得圣驾临幸。这个风气一开,连宫人们也梳起朝天髻来了,真是上行下效,捷于影响。

后人读史至此,也有宫词一首,咏李艳娘梳朝天髻,宫人互相仿效道:露台灯耀舞衣妍,一搦纤腰十万钱;进御乞颁新位号,梳将高髻学朝天。

后主自得了李艳娘之后,命她与花蕊夫人一同随侍,愈加纵情酒色,恣意笙歌,把一座宣华苑点缀得花团锦簇,真是个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富贵非凡,欢乐无尽。一日,后主自觉得心中毫没兴趣,向花蕊夫人说道:“朕因日日宴饮,把肠胃也吃腻了。那宫人们的歌舞,梨园的奏曲,也觉得过于热闹,听的歌声,心内未免生烦。卿可有什么新鲜而且清静的消遣法儿么?”花蕊夫人笑道:“天天是这般笙歌聒耳,酒肉罗列,果然很是乏味。无怪陛下嫌它陈旧可憎,便是妾等,也实在没有兴趣了。如今陛下要另觅快乐之法。妾想九曲龙池里面,莲花盛开,陛下何不驾幸龙池,赏玩一番呢?”后主道:“赏荷一事,原是最清雅的,但花酒相连,既然赏花,必须饮酒,到得酒酣之际,没有歌舞,又觉枯寂得很,岂非仍旧不离旧套么?”花蕊夫人道:“赏花固须开宴,妾意所有菜肴均改用新鲜之品,不用那些山珍海味,却传旨于成都的渔人,命他们将才起水的鲜鱼,轮番进御,把来或作脍,或作羹,或作汤。那才起水的鱼,鲜味必佳,作了羹汤,既可醒酒,又能开胃,且无油腻之患;陛下再传旨御厨里面,命他们制备菜肴,须选时新的蔬果,避去油腻,惟尚清洁,这样一来,那肴馔便鲜美可口,当与往日大不相同了。到了酒酣之际,陛下如果不喜歌舞,可命那些宫人,荡着划桨,前去采莲,在着藉花深处,红妆绿袖,齐声高唱采莲之曲,出没烟波之间,陛下倚阑而观。待她们采得莲花归来,再由陛下点视,如有奇品异种,格外颁赏。那些宫女,闻得另有赏赍,必然踊跃从事,争先恐后了,这不是很有趣味的事情么?”后主听了花蕊夫人的言语,不禁拍手称赞道:“卿的主张,真是超群脱俗,这样安排,不但去尽陈腐,而且清雅得很!待朕传旨出去,叫他们预备起来。”当即传出两道旨意,一道是命成都渔人,每人都要进献初出水的鲜鱼数尾;一道是命御厨房所备肴馔,屏除珍馔,均用时新蔬菜,以免油腻。

这两道旨意传将出去,御厨房自然购取时新蔬菜,置备起来。他们领了管家的银钱,想着法儿去采办时新之品,不过多费些手续,倒还容易照办。惟有那些渔人,都是穷苦异常,每日靠着打鱼,卖了钱来,作为衣食之费。现在奉了圣旨,要他们进奉才出水的鲜鱼,都要拣大而且活的纳入宫内。试想,他们费了许多气力,摇着一只小船,出去数十里或是百余里,方才打着活的鲜鱼,原想把来卖了钱钞,好去籴米买柴,养活家口,迁延岁月;忽然要每个渔人进献鲜鱼,以供御用。那些渔人,怎么不要叫苦连天呢?却又不敢违逆圣旨,只得将那鲜鱼送入宫内。还有那没有打着鲜鱼的,或是打到了,又嫌过小,不能进御的,种种困难之处,艰苦之状,真是一言难尽。

那后主自传出两道旨意之后,便命近侍预备了许多采莲的船,宣齐宫人,每只船上派定宫人四名,两名打桨,两名采莲,且要齐唱采莲之曲。那些宫人奉命之下,也去预备起来,一个个打扮得玉笑花香,娇艳异常,都在九曲龙池中的画船上侍候着。那后主左携花蕊夫人,右携李艳娘,在一只龙棹凤桨的画船上面,两扇的文窗,一齐开了,见左右前后,环绕着几十只采莲船。每只船上四个宫人,都是高髻宫装,玉琢的臂儿,带着黄澄澄的金钏,映着亭亭的红花,透在水面的绿叶,分外觉得娇艳美丽,婀娜轻盈。那粉香花气,融成一片,扑入鼻中,也分不出是花香、是粉香,只觉甜蜜蜜的令人嗅着,心旷神怡。

后主此时胸怀畅然,动了酒兴,遂即传命排宴,一声旨下,厨船上把早已准备好的时新蔬菜,一样一样的端将上来。花蕊夫人与李艳娘,左右夹侍;近臣们却列坐舱外,侍候传唤。后主饮着酒,用着时新蔬菜,果然清爽可口,比那山珍海错,另有一种风味。

饮了一会,便命将各渔人进奉的鲜鱼,须要拣那肥嫩鲜活的,临时开剥,做起脍来下酒。近侍奉命,传宣出去。那些渔人,都捧了鲜鱼,等候多时,听得传宣,不敢上前,隔着花枝,把鲜鱼递于内侍,送往厨船,立刻做起鱼脍来。花蕊夫人曾有宫词道: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座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脍,隔花催唤打渔人。

不多一会,奉上鱼脍。后主吃着,鲜美非凡,连连夸奖花蕊夫人想的法儿真是不错!酒至半酣,便命宫人们开始采莲。

那些宫人奉了旨意,荡起画桨,船儿散将开来,争向藕花深处。

到了花丛里面,一个个轻展珠喉,娇音宛转唱起采莲曲来。那歌声或远或近,隐隐的在红花绿叶之中,传将过来,真个悠扬飘渺,入耳怡神。后主连称有趣,举起大杯,饮了一杯。再看采莲的船儿在池中划来荡来,宫女们一面唱、一面争着采莲;那水中的沙鸥,被兰棹所惊,一齐扑扑的飞向两岸。那数十只画船,追逐奔驰,画桨齐拍,那水珠儿溅将起来,把宫人的罗衣,尽皆溅湿。她们虽然溅湿了罗衣,还是争先恐后的来往采莲。后主此时,双眼迷离,也辨不出哪里是花,哪里是人,但见穿来梭去,鬓影衣香,夹着花光,在面前晃漾不定。花蕊夫人也有宫词,咏采莲时的情景道:内人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兰棹把来齐拍水,并船相闹湿罗衣。

后主看着那些宫人,荡着画桨,正在眼花缭乱之际,忽见她们唱着歌,把船头一齐掉转,如飞的直向御舟而来,把个御舟团团围住,顿时都捧定了所采的莲花,如战胜归来献捷一般,将莲花都安放于后主之前。后主便命花蕊夫人同李艳娘,细细检视,将那奇异的莲花捡了出来,以便赏赍。两人奉命点了一会儿,见有重台的、并蒂的、并头的、连理的,共计二十余枝;其余白的、红的、金边白底的、金边红底的,又有一百余权。

两人检视清楚,启明后主。后主便将采得重台和并蒂、并头、连理花的宫人,加以赏赐。那些采莲的宫人,也各赏宫锦一匹。

众宫人受了赏赐,一齐欢喜,叩谢而退。

有一天,后主在宣华苑内,遍赐群臣宴饮,吩咐群臣,皆宜尽欢,不醉无归,群臣顿首奉命。后主乃宣艳娘,当席而舞,梨园子弟,奏乐以和。后主到了酒酣之时,兴致勃勃,便亲自执着檀板,唱那韩琮的柳枝词道:梨园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东风;何须思量千年事,唯见杨花入汉宫。

后主唱得声韵嘹亮宛转异常,群臣皆捧觞上寿,争进谀词,后主大悦。独有内侍宋光浦,见后主荒于酒色,不以国事为心,甚是忧愁。意欲进谏,遂起身斟酒,献于后主道:“陛下歌韩琮词,臣亦记得胡曾有一诗,愿歌与陛下听之。”遂歌道: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宋光浦歌得音节凄凉,恻人心肺。后主听罢,甚为不悦,正欲谴责宋光浦。宰相李昊亦起身谏道:“宋光浦所歌之,诗婉而多讽,望陛下三思之。”后主道:“蜀中富庶,时值太平。

宋光浦所歌之诗,未免拟非其伦了。“李昊又奏道:”陛下宴乐深宫,久不预闻外事。现在宋主已平荆南,兵威所加,无不摧折。臣观宋主,不类周汉,将来必定统一海内。为陛下计,不如遣使朝贡,免启戎机。“后主尚未应言,早有王昭远趋前奏道:”蜀道险阻,外扼三峡,宋兵焉能飞渡?陛下何必称臣入贡,自损威风呢?“

未知后主依从何人之言,且听下回分解。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

Ob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