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促进兵老将捐躯 通蜡书宰相误国

却说门外的众百姓,因为闻得陈东率了太学生,请用李纲,大家都来帮助。一时之间,聚集了万余人,声势淘淘,把登闻鼓几乎击碎。守门的内侍,瞧着情势不好,忙来报告钦宗道:“宣德门下军民人等,约有数万,请陛下仍用李纲,无术遣散,恐防生变,望陛下详察。”钦宗没了主意,只得召李邦彦来计议。李邦彦奉诏入朝,被军民瞧见,一齐围将拢来,数落他的罪恶,破口大骂。有几个在前的,便举手去打,还有用着石块乱掷的。李邦彦头上的朝冠,腰间的玉带,都被百姓打在地上,踏得粉碎。还亏邦彦跑走得快,没有受着重伤,已是吓得面如土色。到了钦宗御前,还是浑身发抖,连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钦宗又命吴敏出去宜旨,令百姓速退。众人哪里肯听,索性连登闻的架子,都拆去了。殿前都指挥王宗楚,请钦宗复用李纲,以顺舆情。钦宗无法,命内监朱拱之去召李纲。耿南仲奉旨出外宣谕,立在门楼上面,大声喊道:“皇上已有旨意,复用李纲,已去宣召了。”众人齐问何时去的?耿南仲道:“旨意下了许久了。”众人又道:“派哪个去的?”南仲道:“派内监朱拱之去的。”众人又喧哗起来道:“既然如此,为何不见他出来?敢是他不愿意李相公复用么。”正在嚷着,朱拱之骑了马,从门内出来。众人不问情由,一拥齐上,都嚷说这贼太监不愿意去召李相公,我们就打这贼太监。便你一拳,我一脚,把朱拱之顿时打死,连那匹马,也踏成肉泥。有几个内监上前阻止,众人又牵怒到太监身上,接连打死了几十个。直至钦宗命户部尚书聂昌,传出旨来,复李纲原官,兼充京城西壁防御使,方才欢声雷动,齐呼万岁,欢呼已毕,又要请见种老相公。聂昌传闻于上,钦宗忙召种师道,进城弹压。师道奉召,乘车疾驰而至。众人争揭车帘,审视不错,齐声欢呼道:“果是我种老相公。”乃欣然散去。

次日下诏饬捕擅杀内侍的首恶,并禁伏阙上书。王时雍便奏请尽罪太学生,士民又复大哗。钦宗忙命聂昌宣旨,令他们静心求学,毋干朝政,将用杨时为国子监祭酒,即有陈请,亦可由他转达。诸生都大喜道:“得龟山先生前来,尚有何言?

我等自然奉命承教,不敢有违了。“

你道这龟山先生又是何人?原来杨氏的别号,叫作龟山,乃南剑州人氏,与谢良佐、游酢、吕大防皆师事程颢。程颖既殁,又师事程颐,尝于冬夜,偕游酢往见。程颐瞑目危坐,杨时、游酢端然侍立于旁。及颐开目省视,不视门外已雪深三尺。

程颐极为叹赏!遂将所学,尽行传授。及程颐殁后,人皆称为伊川先生,并称伊川学术;惟谢、游、吕、杨,尽得真传,因此号为程门四先生。

蔡京闻杨时之名,于宣和元年,荐任秘书郎,进擢迩英殿说书。及金兵围困都城,杨时上疏,请黜内侍,修战备,钦宗特命为右谏议大夫,兼官侍。讲至是太学生伏阙上书,请留李纲,聚众万余人,击死内侍。廷议以为暴动,欲加罪太学生。

杨时又上言:“诸生因出于忠诚,并无它意;能择老成愿望之人,为之监督,即可不致越范围。”钦宗深善其言,有意欲用杨时,督率诸生,故命聂昌传旨。及聂昌复命,陈述太学生闻杨时将为祭酒,皆欢欣鼓舞,情愿承教的状况。钦宗更不狐疑,即命杨时兼国子监祭酒,并除元祐党籍,学术诸禁,且追封范仲淹、司马光、张商英等官爵,太学生从此安靖许多。

且说宇文虚中奉了旨意,向金营而去,不管死生,冒着矢石,好容易到得金营,坐在风沙地上,也没有人前来理他,只有许多雄赳赳,气昂昂,怒眉横目的兵卒,手里执定明晃晃的刀枪,把他围住,直从巳刻围至申刻,还不肯放他。宇文虚中分辨,即命退出。次日便令王油偕宇文虚中回城,要求朝廷把李邦彦、吴敏、李纲及驸马曹晟一齐交出,并催速割三镇,且要御笔画定地界及另易亲王为质。钦宗只得命徽宗第五子肃王枢为质,并诏割三镇畀金。王汭回营复命。斡离不见了肃王,方将康王、张邦昌放回。

且因李纲复用,下令军中有能斩金人首级来献的,皆有重赏。将士人人奋勇,斡离不防不胜防,遂不待金币数足,便遣使告辞,带了肃王枢,径自北上,京城解严。种师道请临河攻击,李纲请用寇准澶州讲和故事,遣兵护送。钦宗乃命姚古、种师中、折彦质等,领兵十余万,数道并进,候有便利,并力击之。李邦彦恐诸将有邀击之功,密奏钦宗道:“我新与金人讲和,岂可听诸将邀击之计,以阻和议。”钦宗惑于邦彦之言,又立大旗于河东河北两岸,上面写道:准敕有擅用兵者,依军法。诸将之气为之索然。御史中丞吕好问进谏道:“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而来,当速讲成军备,无再贻误。”钦宗不听,惟颁诏大赦,除一切弊政。李邦彦为言路所劾,出知邓州,张邦昌为太宰,吴敏为少宰;李纲知枢密院事;耿南仲、李悦为尚书左右丞,诏诸将还镇,并罢种师道官。

未几,有金使从云中来,言奉粘没喝之命,来索金币。辅臣又说他要索无礼,拘住来使。粘没喝大怒!即分兵向南北关,平阳府叛卒,竟引金兵入关中。粘没喝见关城坚固,险要异常,不觉叹息道:“有这样险峻的关隘,竟令我安然越过,南朝可谓无人了。”遂挥兵直达成威胜军,守将李植,开门迎降。遂进攻隆德府,知府张确,殉难自尽。后闻泽州一带,守备尚固,仍退还云中,围攻太原。钦宗得到警报,乃召群臣会议,金兵不守盟约,仍来侵扰,三镇应否割让。中书侍郎徐处仁道:“敌已败盟,如何还要割三镇”。吴敏亦言三镇决不可弃,且荐徐处仁可为宰相。于是钦宗又复变计,因张邦昌、李棁两人,素来主张和议,即行免职,擢徐处仁为太宰;唐恪为中书侍郎;何樐为尚书右丞;许斡同知枢密院事,且下诏道:金人要盟,终不可保。今粘没喝深入南关,陷隆德,先败盟约。朕夙夜追咎,已黜罢原主议和之臣。其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保塞陵寝所在,誓当固守。

诏书既下,起复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渭州;姚古为河北置制使,率兵援太原。种师中为副使,率兵援中山河间,种师中渡河,追斡离不出北鄙,乃令还师;姚古亦克复隆德府及威胜军,固守南北关。

钦宗闻得捷报,心下颇觉欣慰!正要迎回太上皇,以便朝夕侍养,忽然发生了一种谣言,说是太上皇将要复辟的先兆。

钦宗听了这些谣言,不免也疑惑起来。那班内侍们,本来专喜兴风作浪,没有事情,还要装点些出来,讨皇上的欢喜,何况有了这种谣言呢?便有几个内侍都劝钦宗严为防备。钦宗还在踌躇,太上皇忽然又打发内侍来说:“大驾已经回至南京。”

取出太皇手谕,责问近来何故改革以前的政事,是哪个的主张?又传谕吴敏、李纲去当面问话。当下见了这个手谕,非但钦宗心内惊惶,满朝的人,都危惧起来了。独有李纲泰然说道:“这又何足为奇,上皇在外,自然记念朝廷政事,不能放心,急于要知现在的情形,乃是极平常的事。待我到南京去,面见上皇,就明白了。”钦宗听了此言,急命李纲前往迎请上皇回銮。

李纲奉了命令,星夜赶至南京,叩见上皇。先申皇上思慕之忱,并说特命臣来迎请上皇回宫奉养。上皇果有不悦之意,冷笑了一声,问道:“我出外了一年有余,身边带的几个人,蔡京父子都贬了官,童贯也仅剩了一个虚衔了,这不是有意来逼迫我,而且逢着几次换季,应进奉的衣服用品都不见来,这是何故?”李纲道:“贬谪诸人,乃是自出公论,并非皇上之意。至于不进陈御用衣服,乃因当时金人逼近,惟恐其得知行宫所在,反致两面照顾不到,全是保护陛下安宁的意思,并无别故。臣亲见皇上,每次接奉陛下诏书,必忧惧数日,不能进膳。现在臣却有个譬喻,比如人家家长出外,家中忽来无数盗贼,做子弟的,不能不从权办理。待至家长归来,只能原谅子弟保守田园,不致损失,加以奖勉,不能挑剔子弟的小过了。

倘若吹毛求疵起来,做子弟的,还有立足之地么?臣请陛下回銮之后,须要安慰皇上才是。“上皇闻言,大为感悟,以玉带及金鱼、象简赐之,且谓纲道:”此次保安社稷,你的功劳很是不少;再能调和我们父子之间,不生猜疑,将来更可传名了。“李纲叩谢回都,奏知钦宗。钦宗也很喜慰!

靖康元年四月,上皇启驾还都。钦宗迎奉如仪,立皇长子谌为皇太子。谌系皇后朱氏所生,素为徽宗所钟爱,赐号嫡皇孙。因此上皇回朝,特立为太子,以便侍奉上皇。

左谏议大夫杨时,奏劾童贯、梁师成等罪状;侍御史孙觌等,复极论蔡京父子过恶。乃贬梁师成为彰化军节度副使,蔡京为秘书监,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蔡攸为大中大夫。太学生陈东、布衣张炳,又力陈梁师成等罪恶,遂遣开封吏,追杀师成,藉没其家产。再贬蔡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童贯为昭化军节度副使。蔡京天性凶狡,四握朝政,毒流四海,士大夫莫不切齿痛恨;童贯掌兵柄二十年,与蔡京表里为奸,专结后宫妃嫔,馈遗不绝于道,左右妇寺,交口称誉。因此终徽宗之世,信任不衰,权倾中外,百官宰执,多出其门,穷凶极恶,擢发难数。

都中常有歌谣道:“打破筒,拔了莱,便是好世界。”“筒”与“莱”,暗寓童、蔡二姓。自有诏再贬,言官更群起弹劾,便是童贯、蔡京的私党,也恐祸及己身,交章攻讦。右正言崔鷃的弹章说得更为透彻,大略道:贼臣蔡京,奸邪之术,大类王莽,收天下奸邪之士,以为腹心,遂致盗贼蜂起,夷狄动华,宗庙神灵,为之震惊云云。遂有诏,复窜蔡京于儋州,赐其子攸、翛自尽。倚平时稍持正论,奉诏后,慨然道:“误国至此,死亦其分。”遂服毒而亡。蔡攸还犹豫不决,左右授以绳,乃自缢而死。季子蔡绦,窜死白州;惟蔡鞗以尚主免流,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方,遇赦不赦。蔡京赴儋州,后又量移至潭州,押送使臣为吴信。信为人小心,事京甚谨。京感旧泣下,当独饮,命信对坐,谱《西江月》词一阕,自述道: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

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泣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

追恩往日谩繁华,到此反成梦话。

蔡京居住潭州,终目忧愁怨恨而死,年八十余。童贯亦被窜吉阳军,行至南雄州,忽有京吏,飞马前来,向贯拜伏道:“朝廷有旨,大王茶药将宣召赴阙,命为河北宣抚使。小吏先来驰贺,明日中使就到了。”童贯拈髯笑道:“却又少我不得。”遂令京吏留侍,伫装以待。次日上午,御史张澂,果然奉诏而来,童贯出迎,澂命跪听诏书。诏中历数十大罪恶,将要宣毕,昨日驰马报信的京吏,立于其后,急拔利刃,枭取童贯首级。原来这个报名的京吏,乃是张澂随行官装扮的。张澂深恐童贯久握兵柄,诡计多端,不肯受刑,所以先命随行官改装前来,诈言召用,出其不意,把他杀了,免得生变。相传童贯状貌魁梧,颐下生须十数茎,皮骨如铁,不类阉人。伏诛后,张澂首驰归,众皆称快!还有梁方平、赵良嗣等,亦次第伏诛。

朱勔后亦有诏诛死,惟高俅但削太尉官阶,竟获善终,也算侥幸了。后人有诗咏六贼次第伏诛道:权奸误国祸机深,开国承家戒小人。

六贼诛何足道,奈何二圣远蒙尘。

蔡京、童贯等,六贼虽诛,耿南仲、唐恪,并起用事。

杨时在谏垣,仅九十日,即劾致仕。种师道荐用河南尹惇,也是程门高弟,奉召进京,见朝政日非,即日乞归。其时太白、荧惑、岁星,聚于张,彗星出东北,长数丈,北扫紫微垣,扫文昌,天象如此,廷臣尚奏称为夷狄将衰之兆,不足为中国忧!

因此战略不加修,边防尚未固,反欲守三镇,逐强寇,哪里能够呢?

其时金粘没喝攻太原。姚古、种师中,奉命往救。姚古复龙德府、威胜军;师中亦克复寿阳、榆次等县。朝廷因两军得胜,屡次催促进兵。师中老成持重,不欲急进。朝廷便降诏责他逗挠不进,师中叹道:“逗挠乃兵家大戮。我自结发从戎,未尝退怯。今年已老,还肯受这个罪名么?”即挥兵径进,并约姚古等夹攻。兵至寿阳,与金兵相遇,五战三胜,趋杀态岭,离太原百余里,静待姚古会师前进。

谁知姚古失期不至,师中进军时,所有辎重,均未随行,兵士尽皆饥疲,金兵又四面围来。师中部下,还是忍饥耐饿,上前死战,绝不退怯。自卯至巳,兵力疲极,土卒皆怨忽散去。

师中仅剩亲兵百余人,力战不退,身被四创,没入阵中而亡。

金兵乘胜杀至盘阿驿,与姚古兵相遇。姚古稍战即溃,退保隆德。种师道闻弟战死,悲伤成疾,称病乞归。朝廷接得败报,耿南仲、唐恪等,又惊惶异常!意欲抛弃三镇。李纲独持不可,钦宗遂命李纲为宣抚使,刘鞈副之,往代师道。

李纲奉命而往,查得姚古后期为统制焦安节所误。遂召焦安节,数罪正法,且奏请贬谪姚古,抚恤种师中,遂赠种师中为少师,谪姚古至广州,以解潜为置制副使代之。李纲留守河阳,练士卒,修战备,进至怀州,大造战车,誓师御敌。令解潜屯威胜军,刘鞈屯辽州;折可求、张思正,与慕官王以宁等,屯汾州;范琼屯南北关,约三道出兵,共援太原。

那耿南仲、唐恪,又忌李纲成功,重主和议。令解潜、刘鞈仍受朝廷指挥,不必遵李纲节制。徐号仁、许斡等又主张速战,催促诸将,速援太原。刘鞈恃勇轻进,为金兵杀败退回。

解潜抵南关,亦为金人所败。张思正等率兵十七万。竟至溃散,折求溃退。子夏山、威胜、隆德、汾、晋、泽、绛的人民,均闻风惊避,渡河南奔,州县为之一空。李纲上疏言节制不专,致有此败,从此以后,应合成大军,由一路进,当有把握。这疏方上朝旨已竟到来,召李纲回去,命种师道接任。

最可笑的是宋朝宰相,不知练兵选将,备御敌人;反想诱结亡辽书旧臣,暗中图金,以致强敌入寇,把宋朝的江山送去了一大半。原来,宋廷自肃王枢为金兵携去为质,也将金国的使臣萧仲恭、赵伦留下,不肯放回。副使赵伦,惟恐老死中国,不得还乡,便想出一条计策,谎编馆伴使刑倞道:“金国有个耶律余睹,与我等皆是辽臣,不得已而降金的,意中却深恨金人,倘有机可乘便要恢复故国。贵国若肯相助,我当回去联络耶律余睹,除去了斡离不、粘没喝两人。贵国可以安枕无忧,我国也可以兴灭继绝了。”刑倞信以为真,忙告知吴敏等人。

吴敏等也以为耶律余睹、萧仲恭都是辽臣,不免有亡国之恨,因此也甚相信,便与萧仲恭、赵伦商议妥当,奏明钦宗,放二人回国。另外又写了一封信,约耶律余睹做内应,用蜡丸封好,交于萧仲恭带去。岂知萧、赵两人回至金国,先将腊丸信送至粘没喝,将宋人的计划,尽行吐露出来。粘没喝便转陈金主。

金主大怒,已有侵宋之意,又有折可求,也向宋廷报告,说辽国的梁王雅里,在西夏之北,也想结交宋廷,报复仇恨。吴敏也信以为真,入奏钦宗,通信于梁王雅里,走到路上,又为斡离不截住,搜出信来,奏知金主,金主愈加忿怒!立命粘没喝为左副元帅,从云中进发,斡离不为右副元帅,从保州进发,两支人马。分道南下。

未知宋廷如何抵挡?且看下回分解。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

qfz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