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鼓乐喧阗拜天书 典礼辉煌封泰岱

话说契丹主隆绪,正同萧太后在营中商议军情,忽闻宋军三呼万岁之声,震动天地,不觉吃了一惊!命人探视,见澶州城楼上,隐隐地打着黄盖,知道真宗御驾已至,契丹兵益加气沮。萧太后还不肯就此罢休,令精骑数千,径来扑城。

寇准对真宗道:“这是来试我强弱的,请诏将士痛击一阵,免得为他轻视。”真宗既已到此,也就无从退缩,便将军事全权,委托寇准道:“一概由卿为朕调度。”寇准奉了旨意,便整饬部伍,严明赏罚,开城出敌。一场大战,将契丹军斩获大半,余众一起逃去。真宗闻捷,自回行宫住宿,留寇准宿于北城上面。真宗身虽在于行宫,究竟放心不下,使人打听寇准做甚事情。回来报告道:“寇准邀了杨亿,正在吹呼饮博。”真宗大喜道:“寇准如此从容,朕可无忧了!”

过了几天,契丹遣使臣韩杞,同了曹利用回来求见。真宗将利用传入,参谒礼毕。利用奏道:“契丹欲得关南地,臣已拒绝;就是金帛一层,臣亦未尝轻许。”真宗道:“要求割地,宁可决战。金帛不妨酌许,尚与国礼无伤。”遂命韩杞进见,朝拜过了,呈上国书,并言奉国主命,索还关南地即可订盟。

真宗道:“这却不便,国书权且留下罢。”又谓利用道:“外使来此,总当以礼相待。卿可领其出宴,待朕熟商之后,遣之回去。”真宗即召寇准商议。

寇准奏道:“现在他来求和,非但不与金帛,且要他上表称臣,献还幽蓟之地,方是长治久安之计。否则数十年后,他必又来生事了。”真宗道:“果如卿言,非战不可。但胜败究难预料,就是战而获胜,也要伤亡许多生灵。朕心总觉不忍,且数十年后,子孙果能英明,自有防御之策。此时且许通和,暂使目前过去就是了。”寇准还要坚持不允,与韩杞争论数次,未能决定;又欲出战。忽然有人进了谗言,说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得了这个消息,不禁长叹道:“忠而被谤,尚有何言? ”遂命曹利用往契丹营内,磋商岁币。利用临行请训,真宗道:“只要不失土地,岁币不妨多给,就是增至百万,亦所不惜。”利用退出。寇准召利用至帐前,正色说道:“敕旨虽许多给岁币,我意不得过三十万,你若多许,当斩首号令,休得后悔!”利用暗暗咋舌,忙忙应道:“岁币是少一些好一些的,我此去自当力争。”遂即辞别而行,径往契丹营中。

契丹正事舍人高正始问道:“和议如何?”利用道:“岁币或可酌给,割地万难允许。”正始道:“我们出兵前来,原是要恢复故地的。若只得金帛回去,如何对付国人?”利用道:“君身为大臣,也应为国熟计利害;倘执意不允,兵连祸结,亦非贵国之福!”正始无言可折,便引利用入见萧太后。萧太后道:“关南之地,本属我国,被周世宗恃强取去,自应归还我们。”利用道:“前朝的事,与我朝无涉。若要求些金帛,那还可以商酌;割地的话,万不能允。”再三磋商,到底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定约回来。契丹主也遣丁振,带了誓书前来,互用国宝,议定两国境界如旧。契丹主以兄礼事宋,议既成,契丹引兵北去。真宗也就回朝。从此南北议和,边境略略平靖,这且不表。

单说那王钦若,出知天雄军,因为兵事已息,仍旧召回京内,任为参知政事,钦若与寇准不睦,欲思报复,又因寇准新立大功,明知斗他不过,便自请罢政,要在暗中觑个方便,好下手推翻寇准。真宗乃命钦若为资政殿学士,以冯拯为参知政事。那寇准乃是个质直的人,如何去防备这些事情,再加立了大功,真宗尚且另眼看待,遇事未免专断,因此同寅中得罪的人,很是不少。

一日会朝,寇准奏事已毕,退将出去。真宗在御座上,目送寇准出去。王钦若便趋前奏道:“陛下敬准,莫非因他有功社稷么?”真宗点首称是。钦若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为耻,而反目为寇准的功劳,臣实不解。”真宗愕然道:“这是何故?”钦若道:“城下乞盟,春秋所耻!陛下为中国天子,反与外夷作城下之盟,岂不是可耻的事情么?”真宗听了,突然变色。钦若又逼进—步道:“澶州之役,有个极明显的譬喻,犹之赌博,输钱将尽,倾囊一掷,叫做孤注。陛下竟做了寇准的孤注,其危孰甚!幸而量大福大,才得无事哩。”真宗面上发赤道:“朕知道了。”从此真宗看待寇准,礼意日衰。不多几时,罢为刑部尚书,出知陕州。

寇准也知为钦若所谗,只得赴陕州去。恰巧知益州张咏,自成都还京,道出陕州,寇准至郊外欢迎,临别时问张咏道:“公治蜀有年,政绩卓著。准方仰慕,敢问何以教我?”张咏徐徐答道:“公言未免过谦!但《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闻言,莫明其意,只得答称领教。张咏乃执手为别,径自回京。

寇准回到署内,亟取《汉书。霍光传》,随读随想,至“不学无术”一句,不禁笑道:“张公之语,必是指此了。”未几,又徒知天雄军,契丹使臣过大名,与寇准相见,问道:“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寇准道:“天子以朝廷无事,差我到此执掌北门管钥。你又何必起疑。”契丹使臣方才不敢多言,自向汴京而去。

原来寇准生得相貌魁梧,颇有雅望。初生时,两耳垂有肉环,数岁方合,自疑前世为异僧,故好游佛寺,遇虚窗静院,惟喜与僧谈禅说法;生平抗直无私,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第宅,每入觐,常寄居僧舍,或赁屋栖止。诗人魏野,栖献诗称扬,有句道:“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时人以为称扬得实,因此名震中外。契丹畏威,使臣经其辖境,必问道:“这莫非‘无宅起楼台相公’么?”平生好读书,善作古乐府,其思凄惋,一往情深。在青州日,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长短句,使乐工歌以侑酒。其词道:春早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初坼桃花小。

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飘渺。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看他所作的诗词,情致缠绵,不像个刚决明断的人;到了决策庙堂,气概不可一世,所以世人称他为仁者之勇。寇准是宋朝有数人物,故将他的生平,略表一番,亦是表彰人才之意。

闲言按下不提。

且说真宗罢免了寇准,用参政王旦为相。王旦乃大名人氏,识量宏远,有宰相器度,当时称为得人。独有真宗为王钦若谗言所惑,想起澶州的事,常常不乐!要钦若想法子洗雪此耻。

钦若深知真宗厌兵,故意奏道:“陛下欲雪此耻,只有选将命师,恢复幽蓟,所有耻辱就可洗雪了。”真宗道:“河北生灵,方免兵革,朕何忍又动干戈呢?须要另想他法才好。”钦若道:“陛下既不忍劳师动众,惟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耀外国,但自封古祥,必要先有祥瑞,或是稀世绝伦的事,方好举行。”真宗听了,便道:“天降祥瑞,哪能必得定有呢?这不是件难事么?”钦若回顾左右,做出不肯泄漏的样子。真宗知道他的意思,即命左右暂退。钦若启奏道:“天降瑞,原不可必得,但古来的祥瑞,有几件是真的呢?也是用人力造出来,哄动愚民的,只要人主能够尊信崇奉,也就与真的无异了。陛下以为上古的河出图,洛出书,也真有此事么?不过是圣人神道设教,借此诱服人心罢了。”真宗沉思半晌道:“王旦为人,甚是正派,恐他不肯依从。”钦若道:“圣上若果决定,臣可出去,转嘱他遵旨而行的。”真宗点了点头。

钦若退出,便把真宗的意思,说知王旦,叫他临时不可作梗。王旦因出自上意,只得勉强答应。钦若到了次日,又入见真宗,奏称王旦已遵旨。真宗心下辗转思维,做这样骗人的事,总觉有些不安,所以尚未定夺。

这日偶然亲临秘阁,直学士杜镐等迎驾首意。杜镐年纪最长,故为学士首列。真宗忽然问道:“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可真有这事么?”杜镐未知上作所在,只得叩头奏道:“这不过是圣人神道设教罢哩!”谁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真宗见杜镐有年纪的宿儒,也与钦若的话如出一口,便不疑心了。当即命驾回宫,次日便召王旦入内,特别赐宴。宴毕,王旦起谢!真宗又取出一个很美的酒瓶,亲自赐给王旦道:“此酒极佳!卿可带回与妻子共享。”王旦慌忙双手接过,叩头谢恩!回至家中,见瓶口封得甚是严密,启封看时,哪里有什么美酒,内中满满的装了一瓶珍珠,都有黄豆大小。王旦不觉怔了一怔,低头一想,不觉大悟道:“定是钦若前次所嘱之事,要实行了。”便命妻子将珍珠收去,口中也不多言,只看真宗怎样的玩那把戏,自己预备见机而行。

真宗贿嘱了王旦,又与钦若密密地商议,将各事预备妥当,已是景德五年正月。皇城司上奏道:“守卒涂荣,见左承天门南鸱尾上,有黄帛曳着,约长二丈,因此奏闻。真宗一面命中使往视,一面对群臣说道:”去冬十一月初三夜,朕刚就寝,忽然室中满屋放光。朕正在惊异,即有一神人,皇冠绛衣,入室向朕说道:“来月宣在殿上,建黄录道场一月。上帝当降赐天书《大中祥苻》三篇。‘朕正要起问,这神人已经不见。朕自十二月朔日,已虔诚斋戒,在朝元殿建设道场,以待天贶,因恐宫廷内外,反启疑言,所以没有宣布,现在帛书下降,莫非就是天书么?”正在说着,那奉命往视的中使,已来奏道:“承天门上,果有帛书,约长二丈,缄物如书卷,外用青缕缠住,封处隐隐有字。”真宗悚然道:“这一定是天书了。”王旦等齐集殿阶,再拜称贺!真宗道:“既有天书,朕须亲往迎接才是。”当下带了文武官员,步行至承天门,先对着天书拜了一会儿,然后令两个内史到屋顶上去,恭恭敬敬地奉了下来。

王旦接过跪下,捧献于真宗,真宗又拜了三拜,接将过来,亲手安置在彩亭里面,鼓乐喧天地送至道场里面,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启封,先读帛上的字。真宗跪着敬听。乃是篆文,遂宣读道:赵受命,兴于宋,付于眷。居其器,守于正;世七七,九九定。共计二十一个字,幸而都还认得。读毕,真宗又向书跪拜,然后打开书卷看时,共分三幅,元色绢上,写着黄字,语句类似洪范又似《道德经》。第一幅上,大概说皇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第二幅告以清净简俭又治;第三幅即是国祚绵长的话。

陈尧叟读毕,真宗跪受,仍用那黄帛裹好了书,贮于金匮之中。

群臣又复至崇政殿称贺!真宗与辅臣,皆茹斋戒荤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苻元年,遍宴群臣,并赐京师大酺五日,改承天门为承天祥苻,遇有大礼,即命宰执近臣,兼领此职。

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等人,争先竞言苻瑞,附和经义。就中惟有杜镐,最是兴头,无意中一句话奏了全功,因此扬扬得意,自居首功。肚内的经书,又是烂熟的,便东涂西抹,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说得有情有理,有凭有据,那天书竟像是他亲眼瞧着上帝颁发下来的一般。王钦若代他奏了上去,真宗重加赏赐,一时之间,传遍天下。人人都想富贵功名,到处去搜寻祥瑞,居然变成了一种风气。

在这举国若狂的当儿,偏有个不识起倒的龙图阁待制,名唤孙奭,当面奏道:“天何言哉,岂有书也?”真宗只作没有听见,不去理他。孙奭碰了这一鼻头灰,嘿然退下,群臣都笑他不识时务。

不到几日,宰相王旦又率了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官吏蕃夷,僧道耆老,二万三千二百余人,上表请真宗禅。真宗不便遽然答应,暂时留中,直待上表五次,方召权三司使丁谓问道:“经费可否敷裕?”丁谓答道:“臣早已筹备,可以绰绰有余。”真宗乃决计封禅,命翰林太常详定仪注,以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等为经度制置使;冯拯、陈尧叟分掌礼仪;丁谓计度粮草,不胜忙碌,足足筹备了好几个月;遂令王钦若作为前站,先去布置。钦若沿途注意祥瑞,行到乾封县,已经得了好几种了,如泰山醴泉现锡山苍龙出,一一上表奏闻。

又有一个董木匠,山东人,名叫董祚,家住泰山脚下。这天出去做工,走至醴泉亭北,猛抬头见树林里面,拖出一幅黄帛,上面写着许多字,他便走到汴京,报告皇城使王居正。王居正便修书与王钦若,嘱他就近查看。钦若接了此信,如获异宝,星夜赶去调查,见黄帛上写着御名,知道又是天书,亲自上去捧了下来,交于中使,驰驿献上。真宗御祟政殿,向群臣说道:“五月某日,夜半子时,又梦见前次的神人,向朕言道:”来月上旬,当在泰山,颁降天书。‘朕即密谕王钦若,随时留意凡有祥瑞,无论大小,立刻上闻。如今果有天书下降,与梦相符,足见上天保佑。惟朕德凉薄,无以仰答天庥!“王旦又率领群臣称贺,将天书供奉在含芳园正殿,一切迎授宣读的礼节,都照前次一般,那书上的篆文,乃是: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和。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共八句三十二个字。

陈尧叟谨敬读毕,捧书升殿。百官遂上表真宗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接连着便有许多样瑞出现,如王钦若献芝草八千根,赵安仁献五色金玉丹、紫芝草,八千七百多根,其余各州县献的芝草嘉禾、瑞木、灵禽、三脊茅蒪,不可胜计;又因供奉天书,特诏建造王清昭应宫一座,规模宏丽,极土木之盛。知制诏王曾、都虞侯张旻,上书谏阻。

真宗问丁谓道:“工程应该停止么?”丁谓答道:“陛下富有天下,建一座宫,算得什么呢?再有谏的,陛下只要说是为处祈皇嗣起见,他们自然不敢多言了。”真宗用了丁谓这个法子,果然没有人再敢开口了。不到几时,前次派出去的封禅典礼各使,都次第复奏,一切仪注,及应用物件,俱已备齐,请真宗择吉启銮。真宗乃择定十月初二日,启跸登程。

不料契丹忽地遣使臣前来,请在岁币之外,多借些钱币。

真宗便和王旦商议对付之策。王旦奏道:“契丹知道陛下东封,特来试探我们,我们须要放得轻松,不可被他小看了。”便谕在岁币之外,另发银三万两,绢三万匹,还问他可够么?契丹得了银绢,果然好生愧悔!到了来年,真宗又命使臣对契丹说道:“前次所借,数目甚是微细,不足措意。所在岁币,仍旧照发,不必扣除。”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单说真宗到了十月初二日,由汴京起程,用玉辂载了天书,在前行走,所有卤簿仪仗,都是新制的,光彩鲜明,耀目生辉,途中历十七日,方至泰山。王钦若率领典礼各使,迎谒道旁,又献上芝草三万八千余本。真宗慰劳有加,在行宫歇下,斋戒了三日,然后上山,道经险阻,降辇步行。享祀昊天上帝,左陈天书,配以太祖太宗。命群臣享祀五方帝及诸神于山下封祀坛,礼成,出金玉匮,由大礼使王旦亲手将封禅书,放入里面,谨敬封识,藏于石箧,将作临亲督工匠,将石箧封好,真宗又亲自登园台,巡视一周,方还御幄,受群臣朝贺。次日又禅祭地祗于社首山,一切仪节,均与封祀相同。王钦若等连上颂词,说是彩霞起岳,黄云复辈,瑞霭绕坛,紫气护幄到了封祀的时候,又见日晕重轮,月现黄色,真个是天花乱坠,凡自亘古至今所有的祥瑞,一齐出在今日,真宗见了,好不欢喜!又御寿昌殿,受百官朝贺,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下诏大赦天下,令开封府及所过州郡,考选举人,赐天下酺三日。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大宴穆清殿,又宴泰山父老于殿门。真个是皇恩浩荡,帝德汪洋!

过了数日,又幸曲阜,谒孔子庙,酌献再拜,令近臣分奠七十二子,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真宗谒圣之后,又率领群臣,游览孔林。到了兴尽思归,方才回銮,仍用玉辂载了天书,按驿还京。王钦若护驾西归,又联合了一班逢迎小人,朝奏符瑞,暮颂功德,把个真宗弄得昏天黑地,坠入迷途,自以为三皇五帝,也不过如此。丁谓又上《封禅祥图》,揭示朝堂。因此东封才过,又议西封。恰值徐兖大水,江淮亢旱,无为烈风,金陵大火,各郡县灾枝迭见,依次入报,真宗只得把西封暂时停止;到了次年,中外略略安靖,又由群臣奏请西祀汾阴,一切典礼,仍照东封一般,命廷臣预备。

陕州又奏称黄河清,集贤院校理晏殊,献《河清颂》。真宗亲制奉天庇民述,宣示相臣。转眼间冬尽春来,命群臣戒备祭仪,毋得懈怠!适值京师大旱,谷米腾贵,龙图阁待制孙奭,毅然上疏,谏阻西封,章至再上。真宗非不知孙奭很有忠心,言言当理,但已经入了迷途,哪里还能挽回,便将孙奭很有忠心,言言当理,但已经入了迷途,哪里还能挽回,便将孙奭的奏疏,留中不发,置之高阁。

仲春吉日,又趁着天气晴和,启銮西幸,仍用玉辂,奉了天书,从京师出发,过潼关,渡渭河,遣近臣祀西岳。进次宝鼎县,奉祀后,土地祗,一切典礼,与前略同。又召隐士李渎、刘巽、郑隐、李宁见驾。李渎托言足疾,不肯到来。郑隐、李宁赴行在朝见,受赐茶果粟帛,坚请回山。只有刘巽,受职为大理评事。真宗至阌乡,召见道士柴又玄,垂问无为要旨,又玄略对数语,不能称旨即令退出。及抵陕州,又征召隐士魏野,魏野亦托疾不至,先是咸平五年,张齐贤闻京兆隐士种放之名,奏请征召。真宗下诏往御,种放即赴京,受官左司谏,直诏文馆。后来东封西祀,莫不随从,时论颇加鄙薄!此时李渎、魏野,并辞不至,名盛一时。李渎与魏野原是好友,均遯迹草茅,终身不仕。魏野先殁,李渎痛失良友,不过六日,亦即逝世。

又有杭州隐士林逋终身不娶,隐居西湖,结庐孤山,女梅子崔。

真宗料知林逋必不肯应征,但赐予粟帛的,以示优礼。林逋到仁宗时始卒,临殁时,口吟自挽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幸曾无封禅书”二语,传诵一时。这且不必提他。

单说真宗自西封回銮,尚有余岳未封,又命向敏中为五岳奉册使,加上五岳帝号并作会灵观,奉祀五岳,又任王钦若为枢密使,擢丁谓参知政事,另用林特为三司使,三人互相勾结;专言祥瑞经度制置副使陈彭年,素性奸猾,绰号九尾狐,与内侍刘承珪,通联一气,广修宫观,迎合上意,朝中目为“五鬼”。

那时有个汀州人,名唤王捷的,平日小以贩为生,往来江湖,颇多阅历,闻得朝廷朝符暮瑞,东封西祀的闹个不了,他便异想天开,要从这个上头谋取富贵,遂捏造一片谎言,对人说道:“我于某日,路过南康,遇着一个披头散发的道士,自言姓赵,同我一路行走,教了我许多安鼎炼丹的法儿。他说:”当今天子,乃是他的裔孙,他乃是姓赵的始祖。‘临别时,又送我一个小环,一柄神剑,忽然平地飞升,就不见了。后来向人家打听有博学的人,知道他的根由,说这道士,就是司命真君。现在小环、神剑还藏在我家里呢!“这王捷信口乱说,传入刘承珪耳内,心下好不欢喜!如飞的入告真宗,又惹出一番事情来。

未知惹出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

D7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