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观天察象惑军心 筑坛受禅登大位

话说唐主李璟,因天寒雨雪,正在宫中围炉取暖,忽然左右报道:“周世宗驾崩,太子宗训即位,差兵部侍郎窦仪,赍哀诏到来。”唐主听了这话,不觉吃了一惊,将手内的铜火炉跌于地上,仰天长叹道:“天心尚未压乱,致使周主遽尔晏驾,又不知要扰乱到怎样地步了!”说着,泪如雨下,好生伤感!

左右问道:“周世宗是怎样的君主,大王要这般悲伤?”唐主道:“周世宗英明神武,拨乱反正之主也。倘天假之年,不难平定四海,令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如今宫车上宾,太子年幼,朝中功臣,必有异图,我江南又要罹兵革之祸了。”哀诏既已到来,理当迎接,其时雪势甚大,为鹅毛一般,纷纷飘下。唐主颇觉寒冷,欲在廊下受诏。窦仪不允道:“使者奉诏而来,岂可有失旧制,若因雨雪,请俟他日开读便了。”唐主闻言,乃于庭中受诏,不胜哀泣!遂即款待使者,窦仪颁诏既毕,自然辞别唐主回国,不在话下。

单说周主宗训即位之后,光阴易过,眨眨眼已经过了残年,又是元旦,为周主纪元的第一日。文武官员,朝贺如仪。过不到几日,忽有边镇飞报汴京,说是北汉主刘钧,连接辽兵,乘丧入寇,声势甚盛,请速发大兵,至边抵御,免致有失。幼主宗训,只知在宫玩耍,懂得什么!符太后闻报,便召范质及在廷诸臣,商议遣将命师之策。范质奏道:“北汉乘丧犯边境,又连接辽兵,其势必盛。我国新遭大丧,人心疑贰,非有威望素著之大将,恐难当此重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素有威名,忠勇绝伦,可为元帅;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向称骁勇,可作先锋;得此二将,率兵赴边必可退敌。”符太后准奏,急召匡胤入朝,命为统帅。又诏各镇将会集北征,悉归匡胤调遣,以一事权。匡胤谢恩毕,启奏道:“主上新立,人心未定,京师根本之地,兵马不宜轻动;臣当另调澶州等处将帅,率兵前来,同臣进剿。”符太后道:“军中之事,悉以付卿,听凭便宜行事可也。”

匡胤奉了旨意,辞退出外,命慕容延钊为先锋,即行出发。

延钊得了将令,挑选精锐,剋日登程。匡胤又下令,调取各路镇帅,如高怀德、石守信、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不多几日,先后率兵到来,遂祭旗出发。其时汴京人心惶惶,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军民纷纷谣传,都说主上年幼,北兵犯境,将册点检为天子,以定祸乱。到处谣言,惟宫中尚晏然不知。匡胤出师之日,已有这些谣言,市民惊骇疑惑,深恐都城之内,或有不测,相率避匿,匡胤而若无其事,神闲气定的率领大军,按驿而行。

这日行抵陈桥驿,天色傍晚,日影微昏,不便前进,即令各军就驿安营,暂息一宵,次日进发。有前部散指挥使苗训,号称善识天文,独在营外立着,观望云气。便有一人走将过来问道:“苗先生,你又在这里看天文了?上天可有什么垂象么?”苗训闻言,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匡胤亲吏楚昭辅,遂即用手指点着说道:“你不见太阳下面又有一太阳么?”昭辅用心细看,果见日下又有一日,互相磨荡,熔成一片黑光,未既,一日沉没;一日独现。那光芒格外明朗,照耀双目,不能睁视。日之左右上下,复有紫云,周围旋绕,映射着日光,真个是祥光万道,瑞气千条,绚烂夺目,十分好看。停了半晌,那紫云慢慢散去,红日已下西山。昭辅看了这般景象,不胜惊异!便问苗训:“天象如此,主何吉凶?”苗训道:“你是点检亲信之人,不妨向你实说,这乃是点检当兴之兆,所以上天垂此异兆。”昭辅道:“从来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点检既然当兴,怎么又现出二日呢?”苗训道:“这便是一王退位,一王受命的祥兆了。那先没的日光,应验在周帝退位;后现的日光,紫云旋绕,乾德当阳,正应在点检身上。”昭辅又问:“此兆主何时方才应验呢?”苗训道:“天象已现,应验只在旦夕之间了。”那苗训在军中,凡遇风云雷雨,都能逆料,对于国家灾祥,军事吉凶,往往谈言微中,所以军中都尊敬他,一齐呼为苗先生。

昭辅当时听了苗训的话,又目击两日相荡,紫云旋绕的祥瑞,不由得他不信以为真。当下便与苗训相偕回营,把这话告诉旁人。顿时当作一件异事,纷纷传说起来,全军俱各知道,到处议论,尽说上天垂象,点检当为天子。便有都指挥,领江宁节度使高怀德,见军心已向匡胤,遂首先倡议道:“主上新立,况并幼弱无知,大敌当前,我们虽出死力,谁人知得?不如上应天心,下顺人情,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不识在座诸公以为何?”众将皆然其言,都愿匡胤即了尊位,大家都可以做开国元勋,所以不约而同,齐声应道:“高指挥所言是也!我们速宜进行。”都押衙李处耘道:“诸公既有此意,不可轻泄,须要设法禀明点检,得其允许,方可行事。”石守信、杨廷翰说道:“我们往告点检,恐其不允,把事情弄僵了,反为不妙。现有点检亲弟赵匡义亦在军中,何不同他商议,请其入告点检,方可成功。”

众将齐称有理,便去与匡义商酌。匡义道:“吾兄自以忠义自期,若冒昧进言,恐未必允从,必须计出万全,方无遗憾。”话言未毕,忽见掌书记赵普,匆匆前来。匡义见了,即谓赵普道:“吾正有事,欲延君商议。”便把众将之谋,告知赵普。

普道:“我亦正为此事而来,现在各劳军士,都聚集营门,纷纷私议,尽道:”点检倘若不肯即尊,我们冒锋镝,犯死生,为着谁来?不如各自散去,归家务农为上。‘军士如此归心,民心亦可想见,只要一入汴京大事垂手可定,速乘今夜,如此这般,预备起来,到了这个时候,点检虽欲不允,亦不可得了。“诸将听了赵普的话,齐声应诺。便与匡义、赵普出来,整备军伍,齐集各营将士,宣布所定计划。军中欢声雷动,尽愿点检速为天子,使四方平定,重睹升平。诸将预备已毕,环列待旦。

将到天色黎明,大众直逼匡胤寝门,齐呼“万岁!”守门侍卒,忙摇手禁止道:“点检尚未起身,不宜惊扰。”众人齐道:“今日册点检为天子,你还没有知道么?”当下即推匡义入帐,请点检起身受贺。匡义乃排众直入,正值匡胤睡觉醒来,欠身徐起。遥见匡义趋入,便问有何事故?匡义略述诸将之意,并军士归心情形。匡胤道:“此何等事,而可为也!诸将欲图富贵,虽陷我于不义,亦非所恤,汝为我亲弟,岂可如此。”

匡义道:“不然!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古有明训,愿兄长无再疑虑。从前曾有老僧赠兄长偈语,内云‘两日重光,囊木应讦’这两句话,已实现了,有何不可为呢?况且三军归心,尽说点检不从我们之言,即便散归田里。如果军士真个散去,兄长岂不获罪么?弟意不妨就为天子。”

匡胤闻言,意不能决,便道:“且待我出谕诸将,再为计较。”语毕趋出,只见众将齐集,军士露刃环列,齐声高呼:“三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匡胤未及开言,高怀德、石守信已手捧黄袍,披在匡胤身上,全军下拜,齐呼“万岁!”

声彻内外。匡胤道:“汝等欲图富贵,奈何使我受不义之名?

况此等重大事情,岂可仓猝为之!“赵普趋进言道:”天命攸归,人心倾向,明公若再推让,反致上违天命,下失人心了。“匡胤道:”我受世宗厚恩,今尸骨未寒,而即背之,天下其谓我何?“赵普道:”欲报世宗,只要礼待幼主,优遇故后,使之安享快乐,便可报答世宗恩德了。“

匡胤正要开言,诸将已拥着他上马,不由分说,向汴京进发。匡胤不得已揽辔谓诸将道:“我有号令,你等能遵依而行,我始返汴京,否则宁死不去也。”诸将齐称听令。匡胤乃下令道:“太后,主上,我当北面事之,尔等不得冒犯;京内大臣,昔日皆我同僚,尔等不得欺凌;朝廷府库和庶人家内,尔等不得侵扰。能从我言,后当重赏;否则戮及妻孥,决不宽待。”

诸将皆载拜受命,匡胤乃整军回汴,先遣楚昭辅偕同客省使潘美,加鞭疾驰,前往汴京。潘美是去授意宰辅;楚昭辅是去安慰家人。

两人奉了命令,飞行入汴,此时汴京,方得消息。正值早朝时候,突闻此变,满朝文武,都吓得相顾失色,不知所措。

符太后顾谓范质道:“卿等保举匡胤,领兵退敌,如何生出这样变故来?”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范质嗫嚅道:“待臣出去晓喻匡胤,贵以大义,劝其谨守臣节便了。”符太后也没法想,只得含泪回宫。范质退出朝门,紧持石仆射王溥的手道:“仓猝命将,竟致此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为之奈何?”哪知心中着急,用力过甚,竟将指甲掐人王溥掌中,深入分余,几乎出血。王溥痛得不能回答,口中呻吟不已。范质急忙入手,向他道歉。

恰值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趋出,遇着范质、王溥,遂即说道:“变军将到,二公尚有闲暇从容叙谈么?”

范质道:“韩指挥可有什么良谋,退得变军?”韩通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城中尚有禁军,急宜请旨调集,登陴守御,一面传檄各镇,速令勤王,镇帅不乏忠义之士,倘若星夜前来,协力讨逆,何患变军不平呢?”范质道:“指挥言虽有理,但远水难救近火,如何是好?”韩通道:“二公快去请旨,通往召集禁军。”说着,疾趋而去。范质、王溥,踌躇未决,只见家人前来报道:“变军前队,已进城来,相爷快回家去。”范质、王溥此时哪里还顾得请旨,早已如飞的跑转家中去了。

那匡胤的前部都校王彦升,已带了铁骑驰入城内,恰巧与韩通劈面相遇,便高声喊道:“韩指挥,快去迎接新天子!”

韩通怒道:“你们这些逆贼,通同谋反,还敢来此胡言乱语么?”一面骂着,一面向家门驰去。彦升向来性气刚暴,被韩通骂了一阵,不觉激得三尸暴躁,七窍生烟,哪里还记得匡胤曾有将令,不准杀戮大臣,当下急拍坐骑,紧紧追赶。韩通驰入家门,正欲阖户,不防彦升赶到,飞身下马,跳入门内,劈面一刀,将韩通砍死。再闯进去,将韩通一门老幼尽行屠戮,然后出去迎接匡胤。

匡胤入城,命兵将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早有军校罗彦瑰等,将范质、王溥诸人,捉入署内。范质见了匡胤,朗声说道:“公为先帝亲信大臣,今乘丧乱,欺凌孤儿寡妇,谋叛自立,异日何以见先帝于地下?”匡胤呜咽流涕道:“我受世宗厚恩,为三军逼迫,以至于此,惭负天地,实属无奈。”范质还要回问,早有罗彦瑰按剑厉声道:“三军无主,众议佥同,立点检为天子,再有异言,不肯从命,莫谓我宝剑不利也。”

说罢,剑已出鞘,露刃相向。王溥吓得面无人色,降阶下拜。

范质不得已亦拜。匡胤忙下阶扶起两人,赐他们左右分坐,商议即位仪节。范质道:“明公既为天子,将何以处置幼主?”

赵普在旁说道:“即请幼主,法尧禅舜,将来得以虞宾,即是不负周室。”匡胤道:“公等无疑,太后,幼主,我当北面事之,早已下令军中,誓不相犯。”范质道:“如此,当召集文武百官,准备受禅。”匡胤道:“请二公代我召集,我绝不肯薄待先朝旧臣。”范质、王溥乃告辞而出,入朝宣召百僚,商议受禅的礼节。

当下由翰林承旨陶縠,兵部侍郎窦仪等,议定礼节,应筑受禅坛,由周主降诏,禅位于匡胤。众议既定,乃筑坛于南郊,坛高三丈,按着三才,长四丈;按着四时,阔五丈;按着五行,上级为六六三百六十步,名曰“君坛”;中级七七四百九十步,名曰“祖坛”;下级九九八十一步,名曰“将坛”;上形圆象天,下形方象地,中正为人。坛的周围,插赤帜二十四面,按着二十四气。下层坛上,分为五方,东方属木,色尚青,立青旗十二面;护坛兵将,皆穿青盔青甲。西方属金,色尚白,立白旗十二面;护坛兵将,皆用白盔白甲。南方属火,色尚赤,立赤旗十二面;护坛兵将,皆用赤盔赤甲。北方属水,色尚黑,立黑旗十二面;护坛兵将,皆用黑盔黑甲。中央属土,色尚黄,立黄旗十二面;护坛兵将,皆用黄盔黄甲。中层坛上,按照八卦方位,树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大旗八面;又按着卦象,变化八八六十四卦,树立旗帜六十四面,坛中设着皇天后土,日月星辰,雷雨风云,三山五岳,四海八方之神位。最高的一层坛上,北方列着七旗,是为北斗;南方立着六旗,是为南斗。四周为二十八宿,列旗二十八面。顶上按照天干之数,列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旗十面;顶下则按照地支之数,列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旗十二面;坛中设立三皇座,五帝座,以及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历代皇帝之座;坛之左右,有奏乐亭,舞佾亭。

到了吉时,奏过了一遍大乐,然后继以熙和之曲,文德之舞,那大乐的前面,立定和声郎四人,在那里指挥着,所以音节起落,格调和谐,绝无错误。在这音乐声中,早有文武百官排班前导,来到坛下,文东武西,分列两旁,肃静无声。随后便是石守信、王审琦两员亲信将士,顶盔贯甲,腰弓佩剑,左右夹侍着那位太平天子,从容不迫的来至坛上;由翰林承旨陶縠,袖出禅位诏书,递与兵部侍郎窦仪,双手捧定,朗声诵读,宣徽使引匡胤北面听宣。其诏书道:天生烝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揆一也。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攸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尉赵匡胤,禀天纵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讨,厥绩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于戏钦哉!

畏天之命!

宣诏日毕,即便退下,入更衣室,改换天子衣服;戴冲天冠,服衮龙袍,朱履赤鸟,由内侍簇拥扶掖,再登坛上,南面而立。枢密使范质,进镇圭,右仆射王溥,捧玉册;太师符彦卿,导引匡胤,行祭天礼,坛下奏大乐;行祭地礼,奏太平之乐;又行祭历代帝皇及祖宗之礼,奏社稷之乐;礼成。鬯薄车驾,早已预备,文武百僚,恭请匡胤升坐銮舆,回朝受驾。遂有黄衣内侍二十四名,扶掖匡胤升了御辇,细乐迭奏,声韵悠扬,排起銮驾,从受禅坛还朝。但见前面列着肃道旗十二对,骏马二十四匹,甲士三十六人,虎豹两只前导,驯象六乘,分列左右;另有甲士十六人,分掌其职;随后又是虎豹旗、象旗,各四面;日旗、月旗,各两面;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元武,旗帜各一对;天马、天禄、白泽、云、雷、风、雨、江、淮、河、汉旗各一面;金、木、水、火、土五星旗,二十八宿旗,熊罴旗、鸾旗、五岳旗,左右飘扬,光彩耀眼。另有金盔金甲的卫士五人,一人掌大纛,四人执剑,持弓弩,拥护着龙旌凤节,流苏玉辂而行。其后便是日月扇,青伞、华伞、珠伞、黄罗伞、黄罗宝盖、华盖、曲柄黄伞,大红宝伞。接着又是龙凤金扇,日月流苏,金爪、卧爪、立爪、羽葆幢盖、信幡、日月幡、金氅,共一十八种。接着又是黄衣卫土、红衣卫士、白衣卫士、青衣卫士、黑衣卫士、彩衣卫士、金衣卫士,各十六人。又有黄罗宝盖四、金水盆一、金踏脚一、金交椅一、金水罐、金唾壶盂各一;左拂子、右拂子、金香炉、金香盒各一对,由黄衣校尉,分执而行。又是锦衣校尉二十四人,各执弓矢;金吾卫六十四人,各执豹尾枪,前后拥护。最后方是红纱灯十六对,紫金香炉八对,由内侍二十四人分执,引着匡胤銮舆,象香烟缥缈由午门而入。皇后的凤辇,惠妃的凤舆,进了午朝门,行抵乾清门,便有总管太监,恭请皇后、惠妃,下了凤辇,改乘安车,赴坤宁宫而去。惠妃没有旨意派她住在哪一个宫内,也随着皇后,同至坤宁宫。皇后入宫,自有宫内的嫔妃宫女前来朝参,不在话下。

单说太祖扶了太后的御辇,文武官员追随于后,进了乾清门,便恭请太后御崇元殿受贺。太祖下拜,群臣皆行朝贺礼,太后不但没有喜色,反愀然不乐起来!左右进言道:“臣等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以天下养,富贵达于极点,太后反有不悦之色,何也?”杜太后道:“先圣有言:”为君难。‘天子为一国元首,政治所自出,倘若治臻上理,本来是尊荣的;如果有失,虽欲求为匹夫,亦不可得,你们道可忧不可忧呢?“太祖顿首再拜道:”敢不谨遵慈训,朝夕兢兢,以迓天庥。“太后受贺退殿,自坐安车,进仁寿宫。那安车高四尺余,金顶凤头,红帘绣幙,四周金翅十二,金轮红幅,乃是专备后妃们乘坐的,此时一言表过,后文便不再赘叙了。

当下太祖送杜太后进了仁寿宫,告辞退出,自往坤宁宫,与皇后相见。皇后、惠妃闻得太祖到来,一同俯伏接驾,太祖传旨平身。入宫之后,与皇后聚谈一番,即命惠妃居住景福宫。

惠妃谢了圣恩,有了安身之处,便向太祖、皇后之前告退,自向景福宫居住去了。太祖从此做了皇帝,有皇后、惠妃陪伴,早欢暮乐,也算快活的了。但是太祖尚是心怀不足,一天想起宫中的嫔御不足,只有皇后、惠妃二人共处,未免太觉寂寞。

从来说的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朕既贵为天子,自应玉食万方,享天下的供奉,虽不必像古时帝皇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不可缺少了嫔御,使天下人民笑朕枉为天子之尊,不知享受富贵;况且宫院里面,因周世宗生性俭朴,不肯点选良家女子入宫,所以侍候的宫女,只有寥寥数十人,如何能够给侍六宫呢?朕何不以此为题,点选绣女,拣那美貌的封为嫔妃,姿色略下的给侍六宫呢!主张既定,便传下旨意,分遣内监,往开、归、陈、许四处属下,挑选绣女。

这道圣旨一下,那开、归、陈、许四府所属的州县,地方官,便忙着供应内监,调查民家有无女儿;那各州县的百姓,没有女儿的,还可以相安无事,有女儿的,便不免奔走呼号,没法隐匿。但州县官奉着圣旨,又有内监监视着,那里敢怠慢一点儿?早已派遣了差役,命地保引导了,挨户严查,不准隐匿。众百姓听到了这个消息,更加惊慌,那已许字而未成陷的,便赶紧通知男家,草草的成了亲;那没有许字的,便把女儿胡乱送给人家去成婚,也不问这人的年龄几何,有妻无妻,只把女儿嫁了丈夫,免得点选上册,就算得了性命。所以,有一夕之间,而得婚数妻的;也有少女配了老夫的,富家嫁了穷人的,纷纷扰扰,真是遇了大难一般。

那些百姓,闻得点绣女,为何要如此惊惶着急呢?点进宫去,也不过是吃饭睡觉,和外面一样的度日,并没犯着死罪,因甚要这样的乌乱,岂非是自讨苦吃么?况且相貌生得美丽的,点进宫去,中了皇帝的意,将来为妃为后都不一定,还有使母家享受富贵的希望,何生把女儿胡乱送人呢?只因为父母之心,皆巴望儿女能够常在膝下,一家团聚,可以叙着天伦之乐。倘若被选了去,便埋没深宫,永远不能再和父母见面,竟与死了一般。至于得中皇帝之意,为妃为后,虽不一定,但是这种希望,这种际遇,乃是一千个绣女之中,难得有一个的。

古人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即使中了上意,做了妃嫔,那天颜的喜怒,是不可测的,设或得罪了皇帝,非但女儿的性命,不得活在世上,就是家门也恐不得保全。那些百姓,存了这个心,所以情愿女儿嫁个贫贱的人家,度那安稳的日子,不愿意女儿进宫,希望那不可必得的富贵。因此听到了挨户搜查的消息,便慌乱异常,不问好歹,把女儿去挨送于人,这也是父母爱女儿的心,人人所同的,所以表明一番。

闲话休赘,单说那些地方官,派着公差,由地保带领着,各处搜查。那有女儿的人家,虽然把女儿纷纷的送到人家去成婚,究竟不能送尽了一个不剩的;况且官府得这个消息,早出有示谕,限定在点绣女的期内,官民人家,一律不许结婚,倘不遵依,便是有意隐匿绣女,违逆圣旨,男女两家,合门处斩。

这一来那些有女儿的人,便是要送给人家,也没人敢收纳,只得听那内监和地方官上了名册,不敢违拗。选了一月有余,在四属州县,选到了三千名绣女,却把来细细的挑选了几日,只挑出三十名最美丽的,作为上等;挑得姿首略次一些的,一百七十名,作为中等;其余二千八百名,又剔去了二百名有暗疾的,吩咐退还母家,只剩二千六百名,作为下等。当时分定了等次,便由总管内监,奏知太祖,各属所选的绣女,已经来至汴京,请旨定夺。

太祖闻奏,心下大悦!即命内监先把名册呈进,总管奉旨,便把三本名册呈上。太祖取过一册,只见那名册分着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册上,只有三十人,遂传旨先把上等的三十名,传令进见。一声旨下,那三十名绣女,已由内监引到御阶,花枝招展的拜伏在地,齐吐莺声,三呼万岁。

太祖听了这般娇嫩的声音,已经心花大开,不胜喜悦!亟命那第一个绣女抬起头来,那个女子得了旨意,怎敢有违?便含羞带愧的,秉正了身躯,将头仰起。太祖见她生得果然美丽,遂问她:“你叫什么名字?父亲做甚事情?何处人氏?可一一奏明。”众绣女的姓名年岁和籍贯履历,本来载明在册上,太祖明明知道为何要问她呢?因为看她长得容貌出众,心内着实爱她,只听她奏对的言词,是否清朗,乃是故意问的。那女子听了,早不慌不忙的奏道:“臣妆宋淑贞,河南洛阳县人,父亲宋偓,在周世宗时,任左卫上将军,现蒙陛下洪恩,任为华州节度;母亲为汉永宁公主,周太祖时,曾蒙恩赐以冠帔;臣妾今年十七岁,值陛下旨意,点选绣女,官民人家,一概不许隐匿,臣妾之母,不敢违旨,所以报名应选。兹承天语垂询,不敢不以上闻,望陛下赦臣妾不敬之罪!”说罢,重又俯伏在地。太祖见她奏对从容,语言清朗,更加喜欢!便道:“卿原来是宋偓之女,自幼生长诗礼之家,母亲又是汉室公主,怪不得如此大方了。”宋淑贞谢恩道:“臣妾蒲柳之质,仰荷陛下天语褒奖,何以克当。”太祖即召两名内监道:“汝二人可引宋淑贞往长春宫,改换内家装束,侍候驾临。”两名内监,领了旨意,宋淑贞又谢过恩,方随着两名内监,坐乘宫车,往长春宫去了。

太祖又命那二名绣女,抬起头来,那女子领旨,秉正仰首,太祖御目细看,见她相貌和宋淑贞长得相仿,只略略丰厚一些,心下也很欢悦!又问她姓甚名谁?何方人氏?父母何人?多少年纪?那女子答道:“民女方翠娥,河南归德府人氏,父亲方以咸,是个文士;母亲陆氏,亦系儒家之女;民女今年十八岁,蒙圣上洪恩,点选入宫,民女父母,不敢有逆圣旨,所以报名上册的。”太祖听她奏对,也很有礼节,甚是合意。遂又宣过两名宫监,传旨引方翠娥往万春宫,改换内家装束,在彼侍候。

方翠娥谢恩已毕,也乘着宫车而去。

太祖这里,又看那第三第四名时,虽也生得美貌,却不及宋淑贞、方翠娥两女的从容不迫,奏对明郎了。当下将这上等的名册,一一看过,吩咐总管太监,将这二十八名绣女,分派在坤宁宫、景福宫、长春宫、万春宫去当差。总管太监领了旨意,引着二十八绣女,往四宫内分派。太祖见上等名册发下,着内监把这二千七百七十名绣女,分别派往各宫听差。内监领旨而去。箫管声中,徐徐而行,直抵午朝门外,早有文武臣僚,从受禅坛绕道先至,俯伏道旁,恭迎圣驾。

匡胤的銮舆,直入崇元殿,升了御座,净鞭三响。文武百官,各按爵位向上朝贺,行君臣礼,高呼万岁,舞蹈已毕,有殿头掌礼官,高喊平身免礼。众官起来,文东武西,分班侍立。

早有太师符彦卿、枢密使范质,分着左右,夹侍着周主宗训,来至丹阶,行礼叩贺。匡胤正欲起立答拜,有赵普奏道:“周主观为主上之臣,君无拜臣之礼,望陛下不必谦虚,有碍君臣之礼。”匡胤乃止,遂宣敕命,封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符彦卿、范质又着宗训,俯伏谢恩,然后同着符太后,含着一泡眼泪,迁居西宫而去。

周主既取消尊号,匡胤即拟改定国号,因前邻归德军,在宋州,特称宋朝,以火德王,色尚赤,改元建隆,大赦天下,颁诏各镇。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厚礼收葬。又录佐命元功,授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官节度使;张先翰为江宁军节度使;赵彦徽为信军节度使,并皆掌侍卫亲军。擢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所遣副都点检一缺,命高怀德兼任;赐皇弟匡义为殿前都虞侯,改名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土;周宰相范质、守司徒,兼侍中;王溥守司空,兼门下侍郎;魏仁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同平章事;其余周主旧臣,悉进位加级,这一班攀龙附凤的臣僚,都受了新主的宠命,莫不欣欣然各现喜色!那里还记得周主的旧恩?从此这赵匡胤,便安安稳稳做了大宋朝第一代皇帝,史称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太祖皇帝。我这书中,说不来许多徽号,但称他为太祖就是了。后人有诗咏宋太祖篡夺周位,这班臣子,都一齐忘了世宗的恩德,甘心受宋朝的爵位道:周祚已移宋鼎新,首阳不食是何人?

片言未合忙投拜,可惜韩通致杀身!

太祖大封功臣以后,又立四亲庙,尊高祖眺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珽为顺祖惠元皇帝,祖敬为翼祖简恭皇帝,妣皆为皇后。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每岁五享,朔望荐新,三年一袷,五年一禘. 庙祠既定,乃尊母杜氏为皇太后,立夫人王后为皇后;原来太祖原配贺氏,生一子二女,子名德昭,在周世宗显德五年,贺氏即因病逝世,继娶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女,世宗朝曾赠给冠帔,封瑯琊郡夫人。至是太祖继位,遂立为皇后。

又有妓女韩素梅,太祖微时,偕郑恩等往勾栏游玩,素梅识得太祖乃大贵之相,遂倾心相待,愿以终身倚靠,作为偏房;太祖允之。在周世宗时,已经接至汴京,作为侧室,此时亦封为惠妃。太祖敕封既毕,又下旨命内侍打扫宫庭,收拾寝殿,令王溥、魏仁甫为迎銮正副使,备了全副仪仗,至点检衙署,迎请杜太后入宫。高怀德持节,备了皇后仪仗,迎接皇后。王审琦持旌,备了半副仪仗,迎接惠妃。又命司天监择定入宫的吉期,前往迎接。范质等四位大臣,奉了旨意,到了吉期,将仪仗排刘,一路竹箫喜笛,丝竹管弦,前往迎接太后,皇后和惠妃。一路之上,早有地方官,知道太后、皇后一同入宫,早就预先打扫街道,沿着路旁,挂灯结彩,搭盖了五色棚帐,凡是凤辇经过的所在,都铺了黄泥。汴京的百姓见了这般情形,也都在门前摆了香案,迎接鸾驾。

未知太后入宫典礼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

Zfc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