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寇准片言立储君 吕端独力立帝位

话说开宝皇后宋氏,乃是太祖册立的正宫,贺崩之后,自应成服。太宗非但不成服,且不令群臣临丧,满朝文武,竟无人敢出言规谏,惟有翰林学士王禹偁,心内不平,对同僚们说道:“宋后曾经母仪天下,应尊用旧礼为是。”这话被太宗闻知,便大怒道:“王禹偁敢讪谤君上,如何恕得!”遂谪禹偁知滁州。这事过了没有几时,又有廷臣冯拯疏请立储,太宗斥他多事,贬置岭南,自此以后,宫禁中事,简直无人敢言了。

太宗到了这时,金匮缄名的人,俱已死亡,传子之局已成,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只因为内中还有一段隐情。

原来太宗有子九人,长子元佐,次子元僖,三子元侃,四子元份,五子元杰,六子元偓,七子元偁,八子元俨,九子元亿。元僖、元亿早逝。太宗于诸子中,最钟爱的是长子元佐,因他从小时候,生得聪明机警,性情又仁慈宽厚,相貌复与太宗相类,真是个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到了年纪稍长,善骑劣马,能开硬弓。十三岁时,常随着太宗出猎近郊,忽有一个兔儿,打从长舆之前走过,太宗命元佐射之。元佐奉了旨意,从容不迫,拈弓搭箭,觑准射去,早把个兔儿射倒在地。其时适有契丹使臣在侧,见元佐小小年纪,矢无虚发,不胜惊异,大为赞扬!随驾诸臣,亦皆伏地,向太宗称贺。太宗因此更加喜爱!

到得征伐太原,元佐随驾在营。平了北汉回来,拜检校太慰,加职太傅,晋封楚王,另营新第于内东门,赐于居住。太宗有意要立他为太子,却因有金匮遗诏的一层关碍,只得暂时耽延。后来德昭自刎,德芳暴亡,廷美又获罪而死,太宗没了顾忌,正可立元佐为太子。不料元佐见太宗逼死德昭,心中甚不为然!后来廷美获罪,元佐更加觉得太宗刻薄寡恩,没有手足之情,并负太祖传位之德。他便竭力谏阻太宗,营救廷美。

无如太宗立定主意,要除去廷美;又有赵普等人,在旁怂恿,因此救护不来。到得廷美安置房州,忧郁而亡。那消息传来,元佐十分悲恨!暗中想道:“父皇处死皇叔,不过要违背金匮遗言,所以下这般毒手。现在皇叔病殁,必然要立我为太子,我若承受了大位,如何对得起太祖皇帝和死去的皇叔呢?”他心下想着,又气又恼,又没有善处之法。不知不觉,神经错乱,发起狂疾来,时时和左右侍候的人寻事,执刀弄杖,闹过不了。

有个近侍,偶然触怒了元佐。他便发起性子,举刀将近侍斫伤,幸亏逃走得快,方才保全了性命!

这个信息,传入太宗耳内,十分着急!忙召御医前往诊治。

御医诊过了脉,太宗召问是何病症?御医奏道:“楚王之病乃因平时忧愤恼恨,积郁于心,无可发泄,故得此颠狂症候,只要好好地调理,便可痊愈。但要嘱咐左右侍候的人,小心谨慎,切不可把什么事情去激恼他了。”太宗听了御医的言语,便疑心元佐身旁侍候的人,不能先意承顺,把所有近侍都传了来,大加责罚。那些近侍明知楚王是为了廷美被逼身亡的缘故,哪里敢说出来,只得含屈负冤地受了一顿责罚,回到楚王府中,格外地小心侍候。那元佐自御医诊视,用药调理,又经左右近侍百般劝慰,曲意承迎,居然慢慢地痊愈起来。

太宗知道元佐的病,逐渐告痊,心中大喜!立刻降诏,大赦天下,替他邀福。又因时值重阳佳节,御苑中菊花盛开,五色缤纷;花光烂熳,甚是可爱!便命诸王,皆至长春苑,赐宴较射,除元佐因病新愈,恐怕劳动了旧疾复发,不去宜召,其余诸王,皆陆续到齐。太宗因元佐病有起色,分外高兴,诸王见太宗心内欢喜,自然有意承顺,在席间谈笑议论,异常欢畅,那说笑的声音,连隔院都听得见。大因诸王赋诗射箭,都能称旨。太宗便命近侍,取出许多上方珍物,厚赐他们,所以这一次的筵宴,直到夜分方散。诸王谢过宴。各自捧着赏赐的珍品回去,由内东门出去,经过元佐府前。

元佐病体新愈,虽不出外,太宗宜召诸王赐宴的事情,早巳知道,不见有旨传宣自己,心内不觉发恼道:“他人都得与宴,我有何罪不闻宣召,这明明是弃我了。”左右见他发怒,忙上前劝解。元佐命摆上酒来,左右哪敢不从,立刻陈列酒肴。

元佐自斟自饮,愈饮愈恼,连举数十觥,已觉有些醉意。

恰值诸王宴罢散去,打从元佐府前经过。元佐正在冒火的时候,闻得诸王回去,便走出来拦住道:“你们都巴结父皇,朝欢暮乐,要爬上高枝儿上去,却把我抛在脑后,不是明明地欺负我么?”诸王听了,摸不着头脑,又因他疾病初愈,不敢触恼他,只得好言敷衍,预备要走。元佐哪里肯放他们过,双手拦在路上,一定要陪他吃过了酒,方准回去。诸王见他这般行径,不敢违拗,只得进去,果然见摆着现成的酒肴。元佐便自己踞在上座,也不让客,只顾一杯一杯地痛饮,口中说的都是些牢骚不平的话。诸王见他醉了,不敢兜搭,便一个一个暗中溜之大吉。元佐已是酩酊大醉,还不肯罢休,直着生气,只叫斟酒,左右无法,惟有依着他的话说,连连斟酒。

元佐直饮到更深人静,方由左右扶入寝室,倒在榻上。那些侍候的人,总道他已经熟睡,一齐退出,预备安息。哪里知道元佐并未睡着,他等左右退出,便放起火来。一时之间,烟雾迷漫,红光烛天,内外侍从慌忙入救,哪里还救熄得?‘只把元佐和所有眷属,抢救出来,总算没有损伤人口,只可惜一座楚王府,竟烧成了白地。太宗闻得楚邸被焚,正在惊疑,向左右查问起火原因,方知是元佐醉后,自己纵的火,平日虽然十分爱怜他,到了此时,也禁不住大怒起来。立刻命御史捕治,将他废为庶人,安置均州,并不准逗留,即日出都。宰相家琪,约了百官,联名上表,再三请求!说楚王原有狂疾,望恕他罪名,召还京都居住。太宗心内本舍不得元佐远去,表面上不得不这样地作一番。今见百官再三请求,也就顺水推舟地下了诏书召还。元佐已抵黄山,才奉到诏书,回转汴京,发往南宫居住,另外派人看管。太宗因元佐遭了这事,不便立为太子。

诸王当中,还有第五个皇子元杰,封为益王,自幼生长深宫保姆之手,虽也生得聪明伶俐,太宗心内很是钟爱!元佐得罪被废,便想立他为太子。无如元杰少不懂事,哪知道物力难,一味地骄奢淫逸。太宗见他如此,便要选个好好的师保辅导他,将好承继大位。因见姚坦为人端方谨慎,遂派为王府翊善。姚坦自为翊善之后,倒也十分尽忠,遇事规谏。

这日元杰在益王府里,造了一座假山,高峻玲珑,与真山无异。元杰看了,好不得意!特命备下盛筵,召集各府官僚,宴赏假山。各官僚莫不称扬赞美!独有姚坦,低头闷坐,不言不语,好似有甚心事一般。元杰便呼令观看,姚坦道:“我因为但见血山不见假山,所以不敢观看。”元杰听了,十分惊讶,禁不住立起身来问道:“明明是座假山,你何以看做是血山,莫非眼花了么?”姚坦叹息言道:“大王生长宫中,不甚出外,哪知道民间的疾苦呢?臣自乡间来,却深知乡间的事情,每见州县派了官吏,到乡间去催征租税,百姓们还不起租税,便捉了来,敲打鞭扑血流满身,任是呼号哀求,也是没用,总要想着法子,或卖田产,或鬻儿女,凑集银钱,还了租税,方得无事,否则就有性命之忧了。这假山都是用民间租税来筑成的,怎么不是血山呢?”元杰听了这番议论,知是托词规劝的。

到了次日,入宫定省,便把姚坦的言语,告知太宗。太宗也正在御花园里,添筑假山,听得这话,连忙传旨停工,并厚赏姚坦。从此姚坦每逢元杰有了过失,总是尽力阻碍,把个元杰束得很觉难受;就是左右侍候的婢仆小人,也因姚坦正直无私,凡事抑制他们,也是心内怀恨!一齐要想着法儿,推翻了姚坦,借便私图,都撺掇着元杰,叫他赶走姚坦。元杰道:“他深得父皇的信任,如何赶得去呢?”就有个近侍献计道:“大王只要装着生病,令人去报知主上。主上平日深爱大王,听得有病,必然放心不下,传宣乳母宫婢去询问大王的病情。那时乳母宫婢,只要如此这般地回奏。主上怜爱大王,自然可把姚坦赶去了。”元杰听了,连声道好!便一面装病,一面令人报告太宗。

太宗闻得益王生病,果然放心不下,传了乳母宫婢和近身侍候的人来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小心保护,以致五王常常生病?”乳母等人,一口同音地奏道:“王爷何尝有病来?都是被姚坦先生逼迫着,使他举动不能自由,自然要不爽快了。”

太宗听得此言,早已明白他们的意思,便发怒道:“朕派人去辅导王爷,原要他遇事规谏,补缺拾遗的。你们不遂私图,就不能容他,想出这个法儿来挟制朕躬。五王年纪尚轻,必定没有这样的诡计,定是你们指使的。”说着,愈加愤怒!喝令左右,一齐拖往后园,每人重责一百,以后再敢出坏主意,挑唆五王,决不宽贷。这些人吃了这个大亏,方才不敢捉弄姚坦,元杰的病也就立刻好了。太宗就因为这桩事情,瞧出元杰,也不是可以继承天位的,心内很是不悦!

暗中察看诸子,第四子元份;第六子元偓,皆不甚钟爱;第七子元偁,第八子元俨,又年纪太小,不能立为太子;惟有第三子元侃,现封襄王,人还稳重可靠,欲思立为太子,只因冯拯奏请建储,充发岭南,廷臣没人再敢开口提及此事了。太宗又不便自己开口。现在圣躬不豫,患着足疾,知道太子是国之根本,不能够再迟延了。看那些廷臣,都是畏首畏尾,不敢提及此事,想起寇准为人,很是可靠,以刚直获罪,出知青州,何不宣召还朝和他商议呢?决定主张,便把寇准从青州召回。

寇准到了汴京入朝回见。太宗便褰衣给他看道:“朕年衰多痛,今又患着足疾,如何是好?”寇准奏道:“臣非奉诏不敢到京,既已到来,切有一言上达陛下,愿陛下加以采纳,勿施罪责,天下幸甚!”太宗知道他要请建储,遂霁颜问道:“卿有何事,不妨直陈。”寇准才敢奏道:“储君为国之根本。

陛下还须早日建立。“太宗道:”卿看诸子中,何人足付神器?“寇准答道:”太子为天下之君,必要复天下之望。陛下建储,宣断自宸衷,不应谋及近臣,尤不应谋及妇人宦官。只要选择得宣,就可付托无忧了。“太宗故意想了一会儿,屏去左右,密语寇准道:”襄王可好么?“寇准又答道:”知子莫若父。

陛下既以为可,请即决定。“太宗点首称善。建储之议遂定。

那襄王元侃,乃太宗第三子,只因长子元佐病废,次子元僖早夭,所以太宗自与寇准商议之后,已决定立为太子。遂于至道元年八月,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为恒,大赦天下。

太子受了册宝,自然有许多仪注,参叩社稷,谒见太庙,忙个不了。中国自唐天祐以来,乱离扰攘,将及百有余年,不看见这立皇太子的礼节。这一天太子谒庙还宫,众百姓都扶老携幼,在道旁观看。见太子生得英年玉貌,堂皇富丽,一齐鼓舞欢迎,遮道拜伏,高声呼道:“这才是真天子哩!”众口一词,都是如此,传入太宗耳内,大为不乐!立刻宣诏寇准入内,未曾开口,先长叹一声道:“朕今天又做错一件事了,你看还有挽救么?”寇准听了这几句话,摸不着太宗是何事情,忙问陛下因为何事,如此不乐?太宗道:“你没有见今天这种景象么?人心都归向了太子,把朕放于何处呢?不是成了个赘疣了么?快去想个主意才好!”寇准连忙再拜称贺道:“这正是国家之幸,社稷之福。陛下应该欢喜才是,为何反出此言呢?”太宗听了,心内总是将信将疑,不甚快乐!回到宫内,见后妃、宫嫔都一齐叩头称贺,说陛下付托得人,民心归向,将来后福无穷!太宗方才感悟,不觉大喜!又重复出外,赐群臣筵宴,尽欢方罢。

次日又命李沆、李至,并兼太子宾客,令太子以师傅礼事二人。

太子每二李,必先下拜。李沆与李至,上表辞谢。太宗不许,手谕二李道: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借卿风望,委以调护,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特此手谕。

李沆、李至复相偕入谢!太宗又面谕道:“太子贤明仁孝,足固国本,卿等可尽心规诲,有善应劝,有过应规,至若礼乐诗书,系卿等素习,不烦朕谆谆嘱咐了。”李沆、李至叩谢而退。

太子年逾弱冠,姿性聪明,相传母妃李氏,常于夜间梦以裙承日,因此有娠。及产生后,左足指纹成一天字,五六岁诸王嬉戏好作战阵,自称元帅。又常登万岁殿,上升御座,太宗抚其顶,笑颜问道:“这是皇帝的宝座,儿它日亦愿做皇帝么?”太子答道:“天命攸归,儿亦不敢辞。”太宗暗暗称奇!及长,就学受经,一览即能成诵,至是立为储贰,入居东宫,人皆称为天授。太宗立了太子,一生心事俱已放下,但是外间人言,却也不可不虑。想起太祖劳苦一生,手创天下,授之于己,总算是个开国元勋,子孙也该同享富贵。如今他的嫡长孙,名唤惟吉,年纪已经不小,终日拘禁宫内,也不是件事情,何不给他个官职,谅他也无能为,又可以掩饰外人的耳目,岂不很好么?那惟吉原挂着一个左骁卫大将军的虚衔,太宗现在授他为阆州观察使,又命一切宅第供俸,车马衣服,都与诸王一样,不准稍有上下。太宗的布置,也总算周到了,但不知将来的天命是怎样呢。

闲话少表,单说太宗到了至道三年三月,疾病渐渐不起,内监王继恩,因平蜀乱有功,授为宣政使,暗中很想弄权,因太宗抑制宦官,不能得志。现在见太宗将近弥留,他忌太子英明,若被他继了大位,日后仍难如愿。好在太子的生母李妃,久已亡故,宫内无人援助。寇准又已谪到登州去了,外面亦无反对之人,尽可于天子驾崩之后,假传一道圣旨,改立故楚王元佐为帝。那元佐是个有狂疾的,就可任意施为了。想定主张,就把立嗣之后的话,去蛊惑皇后。宫中都是些妇人女子“自然似从王继恩的言语,只要再联络几个大臣,事情就不难成就了,将来论起定策功来,还怕不是推我为首么?便去与自己最要好的李昌龄、胡旦,联络好了,等到太宗晏了驾,皇后便命王继恩宣召吕端进宫。

吕端早料到其中必有变故。王继恩前来宣召,就邀他到内书室商议秘密事情,等到继恩进入书室,吕端急将房门反锁起来,吩咐家人看守好了,无论可人前来,不许开门。嘱咐已毕,跨上了步,匆匆入宫来见皇后。皇后见吕端颜色之间很是庄严,又见王继恩没有同来,心内早就有些惧怯,便哭着说道:“皇上已经晏了驾了。”吕端闻言,也就泣下,问道:“太子何在?”皇后道:“立嗣以长,方谓之顺。今召卿来,正为商议这事。

你意下如何?“吕端收泪正色言道:”先帝选立太子,正是为的今日,还有什么商议呢?请皇后不可听信人言,有误国家大事!“皇后默然不语。

吕端即命内侍,速迎太子,等太子到来,亲视大殓,立即伺候太子更衣,于福宁殿,垂帘引见群臣,文武百官,都排班行礼。吕端平立殿阶不遭下拜,请侍臣卷帘审视然后退降殿阶,率众臣跪下,山呼舞蹈,是为真宗皇帝,大赦天下,尊皇后李氏为皇太后。晋封弟越王元份为雍王;吴王元杰为兖王;徐国公元偓为彭城郡王;泾国公元偁为安定郡。王季弟元俨为曹国公;侄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追复涪王廷美为秦王;追赠兄魏王德昭为太傅;岐王德芳为太保。复封兄元佐为楚王,加授同平章事吕端为右仆射,李沆、李至并参知政事。册立继妃郭氏为皇后;真宗元配潘氏,乃潘美之女,端拱元年病殁。继妃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第二女,郭氏册立为后;元配潘氏,亦追赠为庄怀皇后。追赠生母李氏为贤妃,进上尊号为元德皇太后。葬后考大行皇帝于永熙陵,庙号太宗,以明年为咸平元年。

总计太宗在位二十二年,改元五次,寿五十九岁。后人有诗咏宋太宗辜负太祖授位之恩,以致伦常缺憾道:寸心未许乃兄知,虎步龙行饰外仪;二十五年称令主,伦常缺憾总难弥。

真宗皇帝即位之后,所有施赏大典,一律举行,惟王继恩、李昌龄等,谋立楚王元佐,应该坐罪。真宗特降旨,贬李昌龄为行军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胡旦除名,长流浔州。到了改元以后,吕端因老病乞休;李至亦以目疾求罢,乃均免职。特进张齐贤、李沆同平章事;向敏中参知政事。

越年枢密使兼侍中,鲁公曹彬,以疾卒。彬在朝,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征服西蜀、南唐二国,秋毫无私,位兼将相,不矜不伐,俸禄所入,多半周济贫弱,家无余财。病危时,真宗御驾,亲临省视,问及契丹事宜。彬答道:“太祖手定天下,还与契丹罢战言和,请陛下善承先志。”真宗道:“朕为天下苍生计,当屈节言和,但此后何人足膺边防之任?”彬又答道:“臣子璨、玮,均足为将。”真宗又问二子优劣。彬道:“璨不如玮。”真宗见他气喘不已,不便多言,宣慰数语而出,及殁。真宗异常痛悼!赠中书令,追封济阳王,谥武惠。又越年,太子太保吕端卒,端为人持重,深知大体。太宗用端为相时,廷臣有说吕端遇事糊涂的。太宗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来王继恩趁太宗晏驾,欲谋立楚王元佐。吕端病殁的时候,真宗也亲自慰问,抚劳备至。殁后,赠司空,谥正惠。

咸平二年,契丹闻得太宗驾崩,曹彬又殁,宋朝宿将凋零,真宗年纪尚轻,以为有机可乘,遂即兴师入寇。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拥兵八万有余,畏葸不前,闭营自守,将士等请发兵逆战。傅潜勃然道:“你等要去寻死么?”将士不敢多言,忿忿而退。恰值副将范廷召到来,众将遂向他述说傅潜之言,廷召道:“我入见,再作计较。”廷召进帐,傅潜一见,知道他必定进战,便装出铁青的面孔,与廷召相见。廷召见他这副模样,心中甚是好笑!参谒礼毕,不待坐定,即大声问道:“虏兵到来,总管从容坐镇,不动声色,必有退敌的妙策?”傅潜淡淡地答道:“我主守,不主战。此外要用什么法儿呢?”

廷召道:“请问总管主守,可保定守得住么?”傅潜道:“你怎么也和众将一般见识,敌势甚大,如何战得?”廷召道:“公拥兵八九万,很可一战。今若发兵扼定险要,与敌兵开仗,只要一鼓作气,将士齐心,定可得胜。”傅潜只是摇头不语。

廷召禁不住发怒道:“公恇怯至此,何异妇人女子呢?”说罢,也不作别,径自出外,恰遇钤辖张昭允,便道:“傅总管如此畏懦,边防有失,朝廷必加谴责,连你也难免罪了。”张昭允道:“我有一法使他不能不战。”廷召忙问有何妙法?

未知张昭允说出什么法子来?且听下回分解。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

sQ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