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静香轩孀妇怀春 兴庆坊公主再醮

话说太祖走到了静香轩,正拟入内与燕国长公主叙谈,刚才步近窗前,忽听得一声长叹,其声悲而且怨,异常动人。便停往了脚步,立在窗前,向内窥视。那窗扇嵌着很透明的琉璃,看将进去,甚是明了。原来发这一声长叹的不是他人,正是太祖的胞妹——燕国长公主。她因在沉香床上,春睡方醒,抖起了一腔幽怨,所以发出这声长叹。太祖见她斜倚牙床,双眼惺忪,似泣非泣,显露着不胜伤春的模样,房中静悄悄的,鸦雀无声,也没有一个宫女在旁侍候。

太祖瞧见这般行径,早已明白她的意思,不觉暗暗点头道:“御妹正在青年,没了妹丈,寡鹄孤鸾,形只影单,无人陪伴,怎么叫她不伤心呢?这却是朕的过失了,像御妹的年纪,应该早早替她觅取才貌双全的人,遣嫁出宫,才是道理。如何竟会忘记得连影儿都没有呢?”

你道太祖因甚说出这番话来?只为太祖有胞妹二人,一已夭逝,追封为陈国长公主;一曾嫁米家为妇,丈夫名唤米德福。

不幸那米德福没有福气做皇帝的妹丈,一病而亡,抛撇下少年妻房,又没生下男女,家境十分艰难。太祖在周世宗时,便奉了杜太后之命,接了回来,一同居住及至太祖登了大宝,遂封她为燕国长公主,迎接太后入宫以后,公主也就奉了太后懿旨,到宫内存身。太后因痛爱女儿,不忍相离过远,便告知太祖,把仁寿宫里的静香轩,赐给公主作为闺房。太祖手足情深,哪有不允之理。况且太后年迈,皇后妃嫔,不过早晚之间,到仁寿宫请安问候,虽为天子之母,倒因着宫闱礼节,不如庶民之家,媳妇对姑嫜,时刻可以见面。现在得公主住在静香轩内,就在仁寿宫里面,便可以早晚陪侍太后,免使年高之人,冷清清的举目无亲,还有些宫女内监奔走使令,岂不甚好!所以太祖听了太后的慈谕,立刻满口答应,传下旨意,把仁寿宫的静香轩,赐给燕国长公主居住,并派遣二十四名宫女,十六名内监,侍候公主。

杜太后见太祖看待公主如此情重,心内大悦,即命公主迁入静香轩中,朝晚陪侍太后,赐赉甚厚。哪知公主虽然置身禁御,养尊处优,享着皇家的富贵,却因韵年守寡,深宫寂寞,难耐凄凉,对着那春花秋月,便觉情绪恶劣,万般伤怀,触处都是悲感。又因这种愁恨,只有自己蕴蓄胸中,不能对人诉说,心里更是难受。现当芳春时候,白昼初长,公主朝见过太后,回至静香轩内,愁绪萦心,四肢慵懒,便遣退宫女,倒身在牙床上面,暗暗饮泣。独自一人,伤感了半日,不知不觉,沉沉睡去。一觉醒来,只见金炉香尽,罗帐四垂,寂寂无声,春昼正永。公主触动了伤春情怀,便连连的打了几个呵欠,伸了一伸懒腰,浑身软绵绵的,一丝气力俱无。只得扭动纤腰,徐徐坐起,但是坐虽坐了起来,觉得一阵心跳,丹田中有一股热气,向下直注,倾泻而出。不一会那锦缎做成的盘金绣花裤,便淋淋漓漓,淌了一阵又冷又湿的东西出来。公主此时浑身无力,软洋洋的斜倚牙床,把一块绣花大红汗巾,掩着香口,将银牙紧紧咬往,那条汗巾,咬得响个不已。公主挣扎了半日,虽然春情略泄,但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究竟是个悬虚景象,哪里偿得心头之欲。想到这里,不觉把欲火更加提将起来,顿时耳红面赤,眼中金星乱进,耳边似乎有一种极细的男女欢爱之声,直贯入内,公主的心神,已到了情魔幻景里面,如何还忍耐得住!半眠半倚的靠定盘龙双凤床柱,一个身体,晃晃荡荡,一双秀目,忽开忽闭;手脚如浸在冷水里面,那绣裤内,比较方才的淋淋漓漓,已经多了数倍。公主昏沉沉的半晌,方才略略清醒,伸手向两股间一摸,不觉长叹一声,支持不住,又向牙床倒下。这一声长叹,含着无限幽怨,真是如哀如慕,如泣如诉,比到猿啼三峡,还要酸楚点儿。

太祖乃是天纵聪明,闻着些儿声息,便可以知道这件事的原由。何况耳听公主的叹声,又从后窗隙中窥见公主倒睡牙床的情形,心内如何还不明白?因为公主年纪尚稚,格外生出一片怜惜的意思,所以说出上面这几句自己引咎的话来。当下太祖因瞧见公主如此情况,不便进去和她叙谈,遂轻轻的退将出来。一面走着,一面打算安排公主的终身大事,却因满朝没有个可以配合公主的人,即使年貌与公主相当,可以配得,又都是有了家室的,难道朕的御妹,反屈身去做偏房么?因此心内好生不悦,走路也走得很慢,行到一株桃树之下,便立在那里,心口沉吟了半日,忽然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主张道:“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新赋悼亡,相貌出众,年龄又与御妹不相上下,况怀德是朕的故交,现在又很有功绩,倘把御妹下嫁于他,作为继室,岂不是一双两好的美满良缘么?”原来这高怀德,乃真定郡人氏,其父名行周,曾任周天平节度使,怀德系出将门,生时膂力,弓马娴熟;并且生成的虎背熊腰,豹头燕领,声如洪钟,威风凛凛,貌若天人。这时正在壮年,必定要重续鸾弦的,把燕国长公主配给他,一个是续娶,一个是再醮,倒也很相宜的。

太祖定了主见,便绝不停留,直入仁寿宫内朝参了杜太后,问了安好。太后见了,心下甚喜,便命太祖坐下,母子之间,叙了一番闲谈,太祖才慢慢地向太后陈说:“意欲将燕国长公主下嫁高怀德。”太后听了这一段话,倒觉呆了一呆道:“长公主韶年稚齿,即使守节,我心也觉不忍。况且又无儿女,将来未知如何了局,倘行遣嫁,使之有个归宿,未尝不妙。但汝为天下之主,不比臣庶之家。公主再嫁,是否有碍国家体面,要被臣僚议论么?”太祖道:“这也没甚关碍,况律书不废再醮之文,臣僚哪有什么议论。即使略有关碍,也不妨勉强一点,径自施行。御妹年方逾笄,何忍令她永守空闺,抱恨终身呢?”杜太后道:“汝言亦是有理!但也须问明汝妹,若是她心愿意,方可举行的。”太祖连连称是,遂辞别太后,告退而出。

太后即刻宣召公主,屏退宫女,密密的将太祖欲令再醮高怀德的意思,向她细说一遍。公主正在伤春的时候,巴不得有此一举,况且高怀德入值殿廷,公主曾经见过他的,觉得他身材魁梧,仪表非凡,心内好生爱慕!现在太祖欲将自己嫁他,正中下怀,哪有什么不愿之处,只是不便直接答应,便低下了头,做出羞赧的颜色,嘿嘿无言。杜太后道:“非是为娘叫你改节,只因汝兄怜汝触处深宫,寂寂寡欢,年纪既轻,膝下又没儿女,将来如何了局?所以设出这个法子来的,汝又何必含羞不语呢?”公主听了,只得支吾着道:“吾兄贵为天子,不论宫廷内外,都该听他的命令而行。他要怎样,女儿哪敢不遵。”说到这里,早已面红过耳,起身辞别而去。杜太后听了公主之言,明明是答应的了,便毫不迟疑,命人奏知太祖。

太祖听说御妹愿意下嫁高怀德,遂即谕意赵普、窦仪,令他两人作伐。两人闻了旨意,欣然领命,便到高怀德府中,告知太祖欲将御妹嫁作继室,特命他们两人执柯的意思。怀德正因丧了夫人,无人陪伴,心下十分懊闷,要想续娶,一时之间又难得相当的女子。现在太祖愿将御妹下宾,他入值殿廷之时,也曾见过燕国公主,姿色明艳,年岁甚轻,况又是当今天子的胞妹,娶为继室,自己就是皇亲国戚,何等荣耀!乐得他绝不推辞,满口答应。赵普、窦仪见怀德欣然允诺,心中大喜!即辞别而去,复了旨意。

太祖得了回复,也觉欢然,亲至仁寿宫,奏知杜太后,先由高怀德备下盛礼,请了赵普、窦仪,恪行纳采问名的仪节。

太祖不便亲自主婚,传旨命光义代行,又在兴庆坊收拾了一处宏广壮丽的大第宅,赐与公主,作为府第,以便亲迎。高怀德纳采问名的礼物,都抬向公主府中而来,行过了纳采问名之礼,太祖便命公主出居府中,钦天监选择吉日,下嫁燕国长公主,举行婚礼。

到了吉期这一天,高府备了全副仪仗,簇拥着沉香飞凤辇,怀德亲自骑着大宛名马,金鞍银勒,锦鞯珠鞭,头带乌纱,身穿红袍,腰围玉带,脚踏朝靴,真个是银盆白面生光采,五绺长须飘瑞霭,身材魁伟,体态轩昂,十分威武。那执事排开,一路行至兴庆坊公主赐第,早有赵光义偕同许多文武官员前来迎接。怀德慌忙下马相见,由司礼官引入甥馆。当时又有诏书颁下,特派怀德为驸马都尉。怀德北面接旨,叩谢已毕。卤簿使整备送亲仪仗时,又接到杜太后懿旨,恩赐公主全副鸾驾和御前鼓乐。这一来更加热闹异常,那仪仗排将开来,竟有数里路远近,前面是高怀德的执事;随后便是钦赐公主的鸾驾,一对一对的排开前进。御前鼓乐,一律锦衣花帽,沿路吹打,声韵悠扬。御乐之后,才是公主的沉香辇,有宫女二十四人,执着红纱灯、金香炉、拂子、盥具等类,都是黄金铸成,璀璨生辉。高怀德早有司礼宫,引导他执贽奠雁已毕,竟自骑了马,赶上自己的执事,先行回府,在门前下马,恭候公主的凤辇。

不多一会,执事头跕纷纷到来,执事过去,又听得笙簧叠奏,箫鼓齐鸣,一对一对的红纱灯,引导了公主的凤辇到门,直至阶前,停止住了。便由宫娥彩女,搀扶着公主,缓步下辇;怀德连揖三揖,引了公主,升阶登堂。公主东向,怀德西向,行相见礼,彼此又复易位,行交拜礼,礼成,导入洞房,行合卺礼。这时满朝文武,莫不登门道贺,宾筵丰盛,雅乐铿锵,说不尽的富贵,写不尽的繁华。怀德行了合卺礼,亲出外面款待宾客,真个水陆毕陈,觥筹交错,热闹异常。

到得酒阑席散,送过宾客,方才回入洞房。公主已卸去礼服,淡妆素抹,含笑相迎。怀德亦趋步执手,相让入座。彼此互相窥视,一个是丰容盛鬋,丽若天人;一个是广颐方额,丰仪出众,自然各自喜慰!便由宫女替公主卸了晚妆,怀德也宽去靴袍。宫女们一齐退出,带上房门。怀德与公主携手入帏,同圆好梦。这一夜的欢娱,不用说得,比第一次结婚时,更觉恩爱万倍。从此这位燕国长公主,安身得所,翠眉舒展,与怀德一双两好,朝朝盘桓,取消了万种闲愁,千缕幽恨,只生欢喜,不生愁恨了。

哪里知道鸾胶方续,兵戈忽兴。潞州有飞报前来,周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李筠,结连北汉兴兵,以恢复周室为名,势甚猖獗,请朝廷速发大军征剿。所以有旨意下来,命高怀德随同大军,进讨李筠。

那李筠乃是太原人氏,历事唐晋汉三朝,多立下些战功。

至周擢检校太尉,领昭义军节度使,驻节潞州。宋太祖受禅,容纳范质之言,颁诏各路藩镇边帅,加以高爵厚禄,藉事羁縻。

诏书到潞州时,李筠正得了太祖篡周的消息,聚集部下将校,商议起兵伐宋,声罪致讨。忽报宋朝遣使,赍着诏书到来。李筠道:“我正要兴师致讨,他既有伪诏前来,当拒绝之。”牙将刘琼进言道:“宋主以明公周之重臣,今特遣使前来,必加封爵,宜优容回答,以观其行止,何必拒绝。”士彦真亦谏道:“事有缓急之分,征伐乃系大事,岂可仓猝举行,明公当厚款其使,权受诏书,然后商议进讨之策,未为晚也。”李筠见部将宾僚谏阻甚切,不得已接入使命,拜受诏书。使人宣诏道:“新君即位,加公中书令,仍兼检校太尉,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受诏毕,置酒款待使人。饮到半酣,命左右取周太祖的画像,悬于堂中,指示众将佐说道:“吾受君之厚恩,今幼主为人废止,不能力图兴复,反受爵位,异日何面目见太祖于地下!”说罢,涕泗交颐,悲感不已!刘琼等见李筠如此举动,不胜惶骇!即向使人掩饰道:“令公被酒致失常度,幸勿怀疑!”及筵席既散,使人告辞,回至汴京,复了旨意,奏明李筠席间如此行为,恐有不轨之举。太祖因欲笼络各藩镇边帅之心,不肯轻动,暂把这件事搁置起来。

李筠送过宋使,一心要举兵恢复周室,只因潞州兵力薄弱,未敢径自起动。北汉主刘钧闻之李筠有拒绝宋朝之意,便乘此机会,令人驰蜡书约他一同起兵。李筠大喜!便欲即日举事,长子守节入谏道:“潞州一隅之地,能何当大梁之兵,还请父亲慎重将事,切勿暴动。”李筠怒道:“你知道什么!赵匡胤身为周室旧臣,乘着世宗晏驾,手握兵权,背恩负义,欺负孤儿寡妇;诈称北汉结连辽邦,举兵犯界,出兵陈桥,买嘱将士,拥戴自己;回军入汴,逼宫篡位,废了少主,幽了太后。大逆不道,我如何北面臣事于他?况且世受周室厚恩,为国讨逆,虽死无怨。”守节泣涑道:“父亲即欲兴师讨逆,报答周室,亦应计出万全,不可冒昧。依儿愚见,何不将北汉来书,寄至汴京,以示并无异图。宋主见我忠于他,自然放心不疑,那时乘机行事,突然出兵,使宋人措手不及,方可集事。”李筠答道:“此计倒也行得,我便差你赍书往汴,窥视宋朝行动,倘遇周室旧臣,心怀故主的,也可约为内应。此事极关重要,你须慎重而行。”

守节奉了父命,立刻赍了汉蜡书,星夜赴汴,入见太祖,朝拜已毕,呈上北汉蜡书。太祖览罢,对守节道:“卿父有此忠诚,朕实嘉尚,卿在此为皇城使,朕当另遣使命,颁诏慰谕卿父。”守节谢恩而退。太祖乃手缮诏书,派遣使命,往潞州慰谕李筠。守节单居汴京,细心察探,见汴都甚为安靖,各路藩镇边帅也都倾心归服,并无异图,哪有机会可乘?忙暗中寄信至潞州,切劝其父,不可轻举妄动,宜效忠宋主,以免祸患。

谁料李筠不从守节之谋,使命赍着太祖亲笔手诏,到了潞州,李筠毁诏囚使,不肯奉命。太祖闻得此信,亟召守节入见,面谕道:“汝父毁诏囚使,反迹已露,当今尚有何说?”守节闻谕,慌忙俯伏奏道:“臣在潞州,曾泣谏父亲,效忠朝廷,望陛下详察。”太祖道:“汝之行为,朕早已知道,兹特赦当回返潞州,可归语汝父,朕未为天子时,汝父可以自由行动;朕即为天子,奈何不守臣节,自取罪戾呢?”守节连连叩头,领旨退出,连夜收拾,径赴潞州而去。

太祖自赦守节之罪,命他往潞州劝李筠恪守臣节,料知李筠必不信守节之言,定然还兴起兵戈的,便传赵普计议道:“李先意欲谋反,宜如何处之?”赵普奏道:“陛下新立,藩臣多有异谋,今李筠叛迹已著,绝非口舌所能挽回,陛下虽恩赦守节,命其回去劝谕,恐亦徒劳无功。臣想,潞州不过了隅之地,怎当天下之兵,现在且暂置不问,待此起兵作乱,那时逆迹昭然,然后命智勇之将,提一旅之师,踏平潞州,捉住李筠,正以叛逆之罪,使各路藩臣边帅,知所戒惧,此亦惩一儆百之策也。”太祖深然赵普之言,便把李筠这一件事,暂时搁置,待李筠色然谋反,再行命将致讨。且按下太祖一面之事。

单说守节奉了太祖之命,回潞州劝谕其父亲,惟恐略略迟缓,有误时机,便不分晓夜,奔驰而去。这日到了潞州,入见李筠,备赵太祖之命,力劝其父,恪守臣节,切勿轻易用兵,致取灭门之祸,从速放还命使,上表谢罪。李筠不从其言道:“你在汴京,我还有所顾忌,所以迟疑不决。现在你已归来,我还怕什么?”当下叱退守节,便令幕府,草了檄文,历数太祖背周之罪,布告天下,且执监军周光逊,押送北汉,请求出兵,同讨宋朝。一面遣骁将儋珪,率兵袭取泽州。

儋珪乃李筠部下有名勇将,最善驰马,一日能行七百余里。

李筠要乘宋朝不备,袭取泽州,因此特命儋珪前去,乃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那儋珪奉了将令,自恃英雄无敌,只带领精骑数百,飞风一般,奔向泽州而来。泽州刺史张福,尚未得有潞州反叛朝廷的消息。听得儋珪奉了李筠之命到来,便开城迎接,与儋珪见面,还没开口,已被他手起一刀,挥于马下。儋珪杀了张福,立即挥兵入城,城内没了主将,又无防备谁敢抗拒,只得投降。儋珪得了泽州,差人报捷。李筠闻报大喜!从事闾邱仲卿,上帐献计道:“明公孤军起事,势甚危险,虽有河东援应,恐不足恃。大梁甲兵精锐,难与力争,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寨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方为上策。”李筠毅然道:“吾为周室宿将,与世宗义若兄弟,禁卫军皆我旧部,闻我起兵讨逆,势必倒戈响应,况有儋珪等骁勇绝伦,何愁不踏平汴京,恢复周室哩!”闾邱仲卿见李筠刚愎拒谏,不听善言,嘿然而出,退至帐外,仰天叹道:“将骄卒惰,恃勇轻进,孤军深入,汴梁大兵一到,如以石压卵,必成齑粉,吾属死无葬身之地了。”

李筠不用仲卿之谋,正要发兵进取,忽报北汉主刘钧,亲自率兵到来。李筠即至太平驿迎谒,拜伏道旁。汉主即封李筠为平西王,赐良马三百匹,召见慰劳。李筠拜见汉主,极言受周厚恩,今日起兵愿以死报,望陛下援助,决不有忘大德。汉主听了此言,嘿然无语。原来,周室与北汉乃系世仇。李筠口口声声报答周室,惹起了汉主的疑忌,因此满心不悦,只留些老弱之卒,算是帮助李筠。并且命宣徽使卢赞,监督李筠的军队,竟自启驾回去。李筠见了这般行径,心下甚是不平,便与卢赞时有龃龉。又见北汉的人马皆是老弱残卒,哪里上得战阵?心内十分懊悔,但是事已如此,不得不奋力前进,乃命长子守节居守潞州,自率部兵南进。那监军卢赞,又因着小事,与李筠争执,互起冲突,卢赞密报汉主,汉主又差平章事卫融,替他们和解。李筠好生不乐,也不调动汉兵,只带着自己的兵将,向前进取,其势甚是勇猛。

警报传到汴京,太祖即命石守信为统帅,高怀德为副,率领偏裨将佐,兴师北征。怀德恰是新婚燕尔,给假在家,每日与公主饮酒寻欢,真是枝生连理,花开并蒂,十分快乐!这日正在排着筵宴,与公主对坐着,把酒言欢,开怀畅饮。忽报圣旨下,怀德忙具衣冠,排了香案,俯伏接旨。宣读已毕,送赍诏官去了,即行入内,公主便问圣旨前来有何事故?怀德答道:“北汉主刘钧,这一次连接了潞州李筠,真来入寇,边境十分危急。主上命石守信为统帅,令我副之,所以降旨前来,宣召入朝,即日便要出发。”公主正在新婚之后,与怀德相处得火一般热,忽闻有旨前来,宣召怀德,同征潞州,如何割舍得来?

早已凤目含涕,蛾眉敛翠,芳心辗转,柔肠回环,现出伤离怨别的模样来。怀德见了,忙安慰道:“公主不必忧愁!某虽不才,系出将家,身经百战,从无败衄。当初随着周世宗,东征西讨,也不知经过多少大敌。如今李筠区区小丑,潞州弹丸之地,又有御驾亲征,何能拒抗王师,无异以石压卵,不多几日,便可奏凯回朝,仍与公主欢聚了。”公主听了怀德宽慰之言,稍觉放怀。

怀德奉了旨意,不敢迟延,遂即冠带入朝,石守信已经在朝听训,还有许多文武都在御前,商议进兵之策。怀德忙抢步入殿,行过朝见之礼,侍立一旁。只听太祖对群臣说道:“李筠无知,胆敢谋叛,朕当率领人马,御驾亲征,谅潞州一隅之地,不难即日踏平的。”群臣回谕,尚未回言,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延祚启奏道:“潞州城池嵒险,且阻太行,贼若据之,未易破也。臣料李筠素勇而轻进,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洲,不难擒矣。”太祖善其言,因谕守信怀德道:“二卿率众先行,务要迅速进兵,扼住要隘,勿纵李筠西下太行,乃为上策;朕当亲统大军,为二卿援应。”石守信、高怀德顿首领旨,辞退出朝,整顿兵马,预备出发。

临行之时,怀德又回府去,拜别公主,谆嘱她安心静候,不要挂念,待班师回朝,再行聚首。公主这时也无可奈何,只得起身说道:“但愿驸马马到成功,旗开得胜,早早归来,免得深闺悬念。”怀德又携着手叮咛一番,方才告别出门。公主含着一泡眼泪,送至阶下,看那怀德,走了出去,不见影踪,才懒洋洋的回进闺中,每日无情无绪的盼望怀德的捷报。

那怀德出门跨马,赶去会着石守信,带领人马,启行去了。

太祖自遣两将行后,又命慕容延钊、王全斌出兵东路,夹击李筠。传旨已毕,遂即启驾亲征,令窦仪、赵普留守汴京,晋王光义,代理一切政务,为宫庭总监。赵普闻旨,出班奏道:“臣不才,愿为扈从,效力戎行。”太祖道:“卿书生,岂胜介胄之事,且留守京师,亦甚紧要,何为请行?”赵普道:“诚如陛下圣谕,京师根本之地,但有晋王窦仪居守,可以无忧!

臣受陛下厚恩,安敢畏避劳苦,故敢请行。“太祖见赵普自愿随军,也就依从,令他同了大军启行。你道赵普为何不愿留守汴京,反要随营出征,受那战争之苦呢?只因他与光义甚为投合,平常时候,你来我往,密密商议,好似有何大事一般,他人皆不能测。这次征讨李筠,他知潞州一隅之地,难挡大梁雄兵,不日就可成功,力请随行,一则可以立下功劳,加官进爵;二则可以窥伺太祖动静,暗中通知光义,早作准备,所以竭力请行。当下太祖将诸事分派已毕,便率领御林军,并扈从诸臣,启驾往潞州而去。光义同着在廷诸臣,送过圣驾,各自回城。

他奉了太祖之命,代理政务,又充了宫廷总监,不论宫中府中之事,都要归他处理,权柄在手,自然可以任意而行,毫无顾忌了。原来太祖兄弟,本有五人。太祖居次,长兄匡济早亡,太祖即位,追封曹王;三弟即匡义,太祖即位,改名光义,封晋王兼殿前都虞侯,领开封尹;四弟匡美,改名光美,太宗即位,又赐名庭美,太祖封为秦王,领兴元尹;五弟匡赞,幼即夭亡,追封为岐王。兄弟之间,惟光义生性最为狡猾,外貌宽仁,内实深沉,而且生得相貌异常,幼年时候有相者说他将来贵不可言,必为太平天子。太祖也常常说:“光义龙行虎步,仪表非凡,将来后福无限,胜我十倍。”光义听了此言,也以此自负,便有不愿居于人下之意。陈桥之变,光义出力最多,功绩最大,也一半为着自己将来的地步,及至太祖受了周禅,封光义为晋王,领开封尹,班于文武诸臣之上。他便暗中结交大臣,收揽贤豪,邸内蓄着勇士,名为护卫,实则隐怀异志。只因太祖生有二子,长名德昭,次名德芳,德芳虽幼,德昭年龄已长,深恐太祖立德昭为太子,自己日后的希望便断绝了。因此预先招收了勇士谋臣,养在邸中,暗暗策划。又因赵普最得太祖信任,此时虽未入相,已是权倾朝野,异日不患不秉朝政。光义便暗中笼络,曲意交欢,看待赵普,犹如兄弟一般。赵普也感念光义相待之情,每在太祖之前,称赞光义,英明仁厚,豁达大度,可以付托大事。光义见赵普已入自己彀中,便暗中和他商酌,如何可以进行大事,谋取将来的皇位。

那赵普,字则平,原是幽州人氏,秉性深沉,有岸谷,多忌刻,尝以天下事为己任,少习吏事寡学术,尚智谋、及事太祖,尝劝他道:“卿才可为宰相,宜多读书,以裕经纶。”赵普奉了太祖之命,从此注意读书,每逢退朝,回至私第,便闭户启箧,取书读之,手不释卷,咿唔竟日。至竖朝临事,取决如流。他家中人,不知读的是何种书籍,待他出外,私自启箧观之,乃《论语》二十篇也。当日光义和他商议日后大事,便暗暗为光义筹划道:“主上英明果断,灯照靡遗,殿下万万不可轻率,露出形迹来,反为不美。臣知太后,于诸子之中,最为钟爱的乃是殿下。且因周室之失国,由于幼主临朝,主上方得乘机崛起,奄有天下。太后鉴及于此,常常说:”国赖长君,当以周室为前车之鉴,不可蹈其覆辙。‘主上因太后这般言语,心亦为动,所以并不敕立太子,就是皇长子德昭,年已长成,至今还没有加以封号,也是这个缘故。殿下只要乘着这个机会,侍奉太后,得其欢心,使太后注意殿下,不过一句话,大事便可成就,而且冠冕堂皇,继承大统,哪里用得着旁的谋划呢?“光义听了赵普的主张,深以为然!从此以后,便进行图谋皇位的手段了。

未知光义怎样图谋,且听下回分解。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

WpT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