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记
作者:邓志谟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总叙儒释道源流 群仙庆贺老君寿
- 第二回 孝悌王传授秘诀 汉兰公三生解化
- 第三回 孝明王变化小儿 谌母传孝明王道
- 第四回 许琰许肃布阴德 许逊应泰运降生
- 第五回 吴猛遇真仙得道 真君投吴猛指引
- 第六回 真君访郭璞寻居 朝廷举真君孝廉
- 第七回 真君辞父母赴任 真君任所施德政
- 第八回 许旌阳弃职归回 真君为男女完娶
- 第九回 玉帝差女童献剑 许旌阳一次斩蛟
- 第十回 许旌阳二次斩蛟 众生徒云集投师
- 第十一回 许旌阳三次斩蛟 许旌阳追杀蛟党
- 第十二回 许旌阳四次斩蛟 龙王太子辅孽龙
- 第十三回 孽龙求观音讲和 真君五次收孽龙
- 第十四回 孽龙精入赘长沙 许旌阳六次擒蛟
- 第十五回 武昌府郭璞脱凡 许真君拔宅升天
猜你喜欢的书
梅花道人遗墨
元代诗文别集。2卷。吴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吴镇无专集行于世,今传《梅花道人遗墨》2卷,是吴镇乡人钱棻捃拾题画之作,荟粹成编。卷首有钱棻序,序中自称仰承先志,“褒采遗文”,仅得数十纸。卷首别收有1篇《梅花道人本传》。卷上所收的都是诗,按五七言、古近体类编、卷下为词、题画诗数首、题跋若干则。本集所收入的吴镇诗篇,主要是借题画表达了林泉之趣、隐逸之情,《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吴)镇以画传,初不以文章见重。而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但《四库全书》编者也指出本集的编辑尚有不够慎重之处,比如曾误收入了鲜于枢的诗;对于疑为伪作的画幅上的题画诗,也往往未加甄别。
医源
《医源》一卷,本书多发明经旨之言,较之《石氏医原》尤见精湛。间于疟痢两证,列论为尤详尽。如疟论大纲,疟脉辨,治疟大法,瘅疟论,论《内经》《金匮》温疟治法,疟母论,疟母问答,痢疾大纲,治痢大法,痢疾不可利小便辨,痢疾不可发汗辨等,各立专论。馀如痰饮、虚劳、咳嗽,亦多发明。原题芬馀氏著,不详其姓氏。前荷社友卢育和君录自同里萧衡先君藏本,又由时逸人君校正者。
志怪
志怪小说集。东晋祖台之撰。2卷,疑亡佚于宋。明清《说郛》、《古今说部丛书》有辑,题为《祖氏志怪录》,共8条。鲁迅《古小说钩沉》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等书中遗文共15条,较为完备。以祖氏《志怪》的内容上看,表现较为丰富,并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扬善抑恶的作用。如《吴中士大夫》条中,写吴中一士大夫与一母猪精化成的女子苟合;《江黄》写好色之徒因污辱江黄化成的裸女而遭到惩罚。这两则故事均讥讽了贪淫好色的行为。另外,祖氏《志怪》所记神怪故事往往附会一些历史名人。如《陶侃失牛》和《周处刺蛟》,前者表现了一种封建迷信的风水观念,暗含反迷信思想;后者则借周处之名,将他写成为民除害,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说明人民不会忘记能做些好事的官吏。在艺术上,祖氏《志怪》有较突出的戏剧化特点。如《庐山夫人》写庐山夫人非常喜欢建康小吏,并将女儿引见给他,女儿为他歌奏一曲便辞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读者不知所云。紧接着又一小段仅40几字,续说前段,原来庐山妇女是一厢情愿。这种写法大大增进了这篇悲剧故事的艺术效果。还有一则孝子中书郎盛冲的故事,只在故事最后用10余字便表达了作品中人物一悲一喜的重大转折,极富戏剧性的结构方式。由此可见,祖台之的《志怪》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好作品,理应在中国小说史上受到重视。
存悔斋稿
元诗别集。1卷。龚璛著。《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存悔斋是龚璛书斋之名,据黄溍为龚璛所撰墓志铭,龚璛之子龚鲁曾把龚璛的诗文汇集编次为若干卷,名为《存悔斋稿》。今存《存悔斋稿》只存诗而无文,且仅1卷,当系他人所辑,不是原本。本集所收入的诗未按体裁类编,次序较乱。附有《存悔斋诗补遗》1卷,收入佚诗17首,为明人朱存理所补,系据荻溪王氏所藏墨迹补入。本集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数种清抄本之外,还有“横山草堂丛书”第1集本。《四库全书》底本,附有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开封俞祯跋,“横山草堂丛书”本在补遗之后还有续补遗1卷、附录1卷,均为民国年间陈庆年所辑。他的诗词句准确、清爽,读之比较流畅,如《吴中寒食》、《偶题》、《天平道中二首》都较耐读。历来对龚璛诗评价较高,《四库全书总目》评《存悔斋稿》:“在元人诸集中,犹为独开生面。正不必以少为嫌矣。”就龚璛现存诗篇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在元代诗坛都并无突出之处。
因缘心论释
佛典注疏。古印度龙树著,译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龙树对自撰《因缘心论颂》的疏释。释文逐句解释《因缘心论颂》的偈颂,重点解释了既然“无我”,则“谁从此世至于他世”这一佛学史上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龙树认为:“无有极微等法从于此世,移至他世。虽从于空法,遂生于空法。从无我、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我所、七种苦果之法。”并举了师徒传经、镜、灯、印、火精、种、梅、声等八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所谓轮回,实际是“从于虚妄分别习气而生”。从而在印度佛教的这一重大问题上别树一帜。本书中国历代经录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北丽83号题记谓“大唐中和五年(885)三月十八日”,可视为《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译出时间之下限。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日本即静分会并跋,实相序,静莲序,宜顺序,玉线序,戒本含注疏记科之五部共会。律学著述。宋元祐三年(1088)撰。系唐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的注释书。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