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思想

作者:霍尔巴赫
健全的思想

副标题为《和超自然观念对立的自然观念》。法国霍尔巴赫著。1772年假托米拉波(Jeam Baptiste de Mirabaud)所写,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封面署“伦敦”。1774年被巴黎法院判决销毁,但以后却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主要是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认为宗教“是一种使人的有限理智去掌握他不能理解的对象的艺术”。并认为一切宗教都是无稽之谈,神学是研究人感觉不到的事物,在这一领域里理性的规律反被当作错误的,健全的思想反被认为是荒唐的思想。宗教不断地蹂躏着人类的理性。因此坚决驳斥有些启蒙思想家所谓人民需要宗教的观点,要求彻底消灭宗教。该书在作者的无神论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译本由王荫庭从俄译本转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出版。

霍尔巴赫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白衣女人

白衣女人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9年至1860年。小说描写了一件神秘的谋财杀妻故事。主人公劳拉在父母死后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且她早已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格利德准男爵。然而男爵与劳拉结婚的目的是想占有财产。婚后他与劳拉的姑父福斯科伯爵阴谋策划劳拉“亡故”的骗局。小说中有一个神秘的白衣少女是劳拉的同父异母姊妹,她母亲曾当过劳拉父亲的女仆。她知道男爵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被男爵送进精神院。当她从病院逃出,想告诉劳拉真情时,却被男爵等阴谋杀害了。她被当成“亡故”的劳拉给埋葬了,而劳拉却被当成白衣少女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些内幕后来都被劳拉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玛丽安和家庭教师华特弄清楚了。男爵急于烧毁罪证竟葬身火海。伯爵不仅被迫坦白了所做的一切,而且亡于一个秘密团体之手。华特救出了劳拉,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此作曾在《一年到头》杂志连载,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采用了让目击者轮流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后来侦探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技巧。小说使作者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词、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 “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 “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并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对句子成分也有具体的划分和分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开创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阶段,在汉语语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总体上受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很深,对揭示汉语自身的语法规律还做得不够。今有1983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

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凡四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卍续藏第三十三册。系就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作疏,更自制钞以训释之,乃仿效澄观之华严经疏演义钞。本疏钞计分通序大意、开章释文、结释咒意等三门,其中,释文部分又有十门:教起所因、藏教等摄、义理深广、所被阶品、能诠体性、宗趣旨归、部类差别、译释诵持、总释名题、别解文义。以华严主旨,推演文理,判定此经为顿教所摄,兼通终、圆二教。又一一以称理释发挥其深义,且说应具足信、愿、行。最后列举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之得生净土神咒,劝人诵持。

佛吉祥德赞

佛吉祥德赞

佛吉祥德赞,三卷。寂友造。宋施护译。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本生经

本生经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现行本子有故事547个,每个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最长的有10万字。从内容来说,这些故事都标明发生在释迦牟尼的前生。根据轮回转世理论,一个生灵出生以后,必然有所行为,非善即恶,这就决定其来世的好坏。如此世代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未能摆脱轮回的菩萨,经过了许多次轮回才成了佛,这些转生事迹就成了本生故事。当然实事并非如此,是佛教徒从民间取来故事素材,加以剪裁、改编。先交代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其次是前生故事,这是核心部分。三是偈颂诗,这带有描绘、发挥、总结的性质。四是注释,即解释偈颂诗的含义。五是把前生故事的人物和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善者皆为释迦牟尼前身,恶者皆为释迦牟尼的对立面。当然有的也不属于这个格式,有时释迦牟尼是第三者,与核心故事没有关系。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存古僧伽罗文本。5世纪根据僧伽罗文本改写成巴利文本。《本生经》的故事在一些佛教国家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