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
  • 姓名:霍尔巴赫
  • 全名:保尔·昂利·霍尔巴赫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德国巴伐利亚
  • 出生日期:1723
  • 逝世日期:1789
  • 民族族群:

保尔·昂利·霍尔巴赫(Paul—Henri Holbach,1723—1789),原名亨利希·梯特里希(Heinrich Diefrich),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重要成员。


霍尔巴赫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海德斯海姆村,父亲是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商人。1735年他随父移居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君主,在他统治下,法国民生凋敝,对外战争频繁。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堪忍受沉重的压迫而进行反抗,新兴资产阶级也由于赋税增加影响资本积累而对封建专制制度不满。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一度达到鼎盛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时已经危机四伏。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开始从事启蒙活动。霍尔巴赫就在这时从德国迁居法国,并在巴黎度过青少年时代。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和早期启蒙思想,给年轻的霍尔巴赫以深刻的影响。


1744年,霍尔巴赫到荷兰的来顿大学读书。十六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出版较为自由,产生了斯宾诺莎、格老秀斯、惠更斯、伦勃朗等大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西欧各国受迫害的进步学者多以荷兰为避居地,一些在本国无法出版的进步书籍可以在这里出版。来顿大学更是欧洲第一所新教大学和新思想的中心。因此霍尔巴赫在来顿大学学习几年,受益不浅,为其进步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48年,霍尔巴赫大学毕业回到巴黎。这时,狄德罗和达兰贝尔等人正积极筹备编纂《百科全书》。霍尔巴赫立即参与这项工作,并成为狄德罗的挚友。在整个《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霍尔巴赫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但自始至终参加了《全书》的编写,为《全书》撰写了近四百个条目,而且还利用从伯父继承来的贵族头衔和财产,为“百科全书派”的活动提供方便,他的沙龙是“百科全书派”重要活动中心。霍尔巴赫是这部巨著得以完成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参加编撰《百科全书》的同时,霍尔巴赫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译成法文。他深入地研究了笛卡儿的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向法国科学界介绍了德国化学、矿物学著作。在继承欧洲唯物主义优秀传统和对自然科学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霍尔巴赫形成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和机械唯物论哲学体系。


1761年,霍尔巴赫写成《揭穿了的基督教》,匿名出版;1767年匿名出版《袖珍神学》、《被揭穿的教士》;以后又出版《神圣的瘟疫》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揭露、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性质,因而招致专制国家和教会的禁毁。1770年巴黎法院判决,公开销毁《揭穿了的基督教》。一名青年因携带该书,被当局查获,惨遭酷刑,并处以充军9年的重罚。这一事件表明,霍尔巴赫的无神论著作在反动营垒引起极大惊恐。


霍尔巴赫的最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的体系》,于1770年匿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这部被誉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的两卷本巨著,是法国机械唯物论最重要、最有系统的著作,也是欧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该书一问世,立即震动欧洲学术界,进步人士热烈欢迎这部著作出版,而封建卫道者们却惊恐万状。当年8月,巴黎法院作出判决,公开销毁《自然的体系》;11月,罗马教皇宣布《自然的体系》为禁书。


在发表《自然的体系》之后,霍尔巴赫又陆续匿名出版了《健全的思想》、《社会体系》等重要著作。


在上述著作中,特别是《自然的体系》中,霍尔巴赫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儿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者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概括和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以及进步的社会政治观点。


1789年1月,距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不到半年,霍尔巴赫离开人世。他虽然未能亲眼看到这场震撼世界的革命,但他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却直接影响了这次革命的进程。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百科全书派”哲学家所阐述的唯物主义,“以其两种形式中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大革命爆发时,这个由英国保皇党孕育出来的学说,竟给了法国共和党人一面理论旗帜,并且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①


霍尔巴赫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恩格斯所说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一生始终坚持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无情地加以抨击,指出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建立在情欲、任性、以及某些统治社会的人物的个别利益之上”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在专制制度下,君主们自己成了社会的绝对主人,而法律只是他们“偏私”的一种表现。他愤怒地斥责专制君主具有的权力乃是“一种暴力、一种僭夺、一种显然的暴 虐。”霍尔巴赫无情地揭露王朝的奢侈颓靡和专制制度所造成的灾难,指出:宫庭就是使人民堕落的中心;而专制制度则是农村凋敝、土地荒芜、人民饥馑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专制统治必然要引起革命,反抗专制制度的革命是合理的。


霍尔巴赫深受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君权神授”的胡说,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由全体订约者组成的社会“经常保留着一种绝对的权威”,即国家的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人民的共同意志就是法律。在他看来,领袖、君主只是“社会权力或大或小的一部分之受托者,而并不是它的绝对的主人,也不是国家的所有者。”君主应该服从法律,而不是法律应该服从君主。人民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限制或取消他们委托给君主的权力。霍尔巴赫的社会政治观点,反映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要求,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霍尔巴赫是无神论者。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出发,断然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只有物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有能被我们感官感知的东西,我们才能确信其存在。上帝既然是非物质的、无法被我们感官感知的东西,那么它肯定也是不存在的。那些吹嘘看见过上帝的人,在霍尔巴赫看来,不是说谎者,就是把自己的梦幻当作真实东西的狂人。


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专制主义性质,其锋芒直指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义。霍尔巴赫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主教会和基督教神学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帮凶,王侯们“正是在神本身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极大权力和崇高称号”。宗教一方面赋予专制君主胡作非为的权力,把他们的权力神化,一方面又劝导人民安于专制制度的统治,起着暴力不能起的作用。因此,“专制主义、暴政、王侯们的腐败和特权,以及百姓们的盲目”,“所有这些,都应归咎于神学的概念和牧师们的卑劣的谄媚。”


当时法国的僧侣和贵族,同属特权等级,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霍尔巴赫在著作中,无情地撕下僧侣们的伪善面纱,把他们贪婪、残忍和种种丑恶行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尖刻地指出:“教会掠夺人民,以便他们能够得救;它使人民陷入贫困,以便他们能厌弃尘世幸福并向往来世幸福。”霍尔巴赫的无神论著作,如匕首投枪,直刺僧侣们的隐私,使他们威信扫地。由于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富有战斗性,因而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所写的那些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打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①


霍尔巴赫一生主要从事哲学活动,是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受笛卡儿物理学的影响。他也象笛卡儿一样,认为物质及其运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他说:“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在他看来,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不但无生命的东西如此,就连人也是“一个由不同物质组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当时有一些唯心主义者口头上也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认为在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精神性本原,它创造和形成了物质世界。霍尔巴赫针对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指出,“把物质的创造和形成归之于一个精神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同样它也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在物质世界之上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精神性的本原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精神不但不能创造物质世界,而且它还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各种不同物质组织起来的人的肉体的功能。霍尔巴赫的这些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


霍尔巴赫的认识论继承了洛克感觉论中的积极一面,抛弃了洛克所谓的“第二性质”是主观产物的唯心主义渣滓。他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离开感觉经验,堵塞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通道,从主观本身是不会产生出任何认识的。因此,人的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即使象“全体大于部分”一类的公理,也“永远是获得的”。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霍尔巴赫批判了笛卡儿宣称的人具有“先天观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指出那种认为不反映客观外界事物从人的“灵魂”本身就可以产生出观念来的观点,完全是宗教偏见。


霍尔巴赫在重视感觉经验的同时,也给理性认识以一定地位。他已看到感觉虽然是认识的基础,但感性认识还是浮浅的、表面的,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人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他克服了经验论者只重感觉,唯理论者只重理性的片面性。


由于时代的限制,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特征。在自然观方面,霍尔巴赫对物质这个概念,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的理解。他所说的运动实际是指机械位移。他甚至认为,人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由大量物质配合而成、随着各种性质、比例、活动方式而变化的机器”。在认识论方面,他还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作主观对客观纯粹消极的反映。在历史观方面,他把观念、动机当作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认为一个观念,通过语言传播,可以“在一国之内产生革命,或竟至于影响全球。亚历山大就是这样决定了亚洲的命运;穆罕默德就是这样改变了大地的面貌”。他的这种历史观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霍尔巴赫的哲学尽管有这些缺点,他仍不失为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丰富了唯物主义哲学宝库。在欧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霍尔巴赫占有重要地位。


霍尔巴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幽会

黑色幽会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男主人公的未婚妻被五名男子害死,其心灵被疯狂滋长的复仇欲望所扭曲, 并渐至迷失本性。在难以言状的病态心理驱使下,他将这五名男子极爱的女人一个个杀死。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可悲的社会牺牲品。讲述了男主角的未婚妻意外死亡,从那之后,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都有一个女子死去,接着她们的丈夫或家人都会收到一封神秘来信……这些女子为何在五月三十一日死去?杀害她们的人是谁?男主角未婚妻的死亡真相是什么?

堕落

堕落

Gefallen,短篇小说,托马斯·曼著。写于1894年。我们四人又聚在一起了。这一回,是矮个儿迈森柏尔格做东道主。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里晚餐,吃得很痛快。这是一间布置得别出心裁的工作室;富有怪僻的艺术趣味。这里既有埃特鲁利和日本花瓶①,西班牙的扇子和短剑,中国屏风和意大利曼陀林,又有非洲的贝壳号角,古老的小雕像,五光十色的洛可可小摆设,蜡制的圣母像,铜版画,以及出自迈森柏尔格本人手笔的一些作品。这些东西在工作室内排列得十分显眼,而且井井有条,有的在桌上和墨架上,有的在托架上和墙壁上。墙上和地板上一样,都覆有一层厚厚的东方绒毯和褪色的刺绣丝织物。

石隐园藏稿

石隐园藏稿

明代诗文别集。八卷。明毕自严(1569—1638)撰。毕自严,字景会,淄川 (今山东淄博)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松江推官,累迁至太仆卿,后改右佥都御史,官至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致仕,卒。著有 《石隐园藏稿》。是集凡八卷。前有高 (珩) 序。集中有诗一卷,文七卷。自严为官数十年,以政事为重,而诗文非所留意。其文多为实用文体,其诗则颇有台阁之气,典重而死板。今存有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刻本,《四库全书》本。

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左传属事

二十卷。傅逊(生卒年不详)撰。傅逊字士凯,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明代经学家。少从师于文学家归有光,科举失意,晚年以岁贡授建昌训导。傅氏着述,除此外,还有《左传注解辨误》。此书之作,发端于其友王执礼,而由傅逊续成。其体例则仿袁枢纪事本末体,改编年为属事,分国纪事。有周、伯、鲁、晋、齐、宋、卫、郑、秦、楚、吴楚、楚吴、越诸国,目下又有子目。如周之下子目有:“桓王伐郑”、“子克、子颓、子带之乱”、“王臣之争”、“定灵昏齐”、“刘康公败茅戎”、“景王让晋”、“王臣丧亡”、“子朝之乱”、“王朝交鲁”九条。子目之内容则按年编次《左传》之纪事。每年后多有评议,兼发义理与训诂,于杜注每多商榷。如其《凡例》称,“杜于晋朝元皇后丧,议太子应既葬除服,故凡传中丧制皆曲为强解以信其说。先儒谓其巧饰经传以附人情,今注中悉为厘正,”傅氏尚撰有《左传注解辨误》,专门驳正杜预注解,然大抵臆说者多,其中有价值之部分,则被顾炎武收入其《左传杜解补正》一书入中。此书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现存万历十三年日殖斋自刻、十七年重修本。

佛说须赖经

佛说须赖经

梵名Su^rata -paripr!ccha^ 。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又称须赖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古印度舍卫城中有一贫穷之人,名为须赖,品德优越,坚守戒律,修持十善。帝释天尝以暴力威逼,金银诱惑之;然须赖志在求不生不灭之道,以救度三界众生,故不为所动。次叙悭贪之波斯匿王与须赖之间,关于贫富问题之争论,后佛陀为之裁决,谓虽贫而心净犹为富,虽富而欲深犹为贫。波斯匿王闻后,遂皈依佛陀及须赖菩萨。本经之异译有支施仑译之须赖经、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及现已不存之支谦所译须赖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贫子须赖经。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胝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喻,虚空喻等。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