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

作者:毛姆
过去和现在

《过去和现在》是毛姆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他最感兴趣的国家意大利,历史背景定格在最风起云涌、浓墨重彩、最富有戏剧性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心人物则是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和作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各种小暴君和小僭主凭借武力,在各自野心的驱使下四处征伐掳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共和国靠巨额的贡奉,在法国国王的荫庇和雇佣军的保护下偏安一隅。此时教皇的私生子瓦伦丁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在教皇以及法王路易十二的支持下攻城略地,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以及对佛罗伦萨威胁最大的野心家。一五○二年,处于公爵武力要挟之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派执政团第二厅的首席秘书马基雅维里出使公爵的临时宫廷所在地伊莫拉,与公爵进行谈判。在那风云变幻的三个月期间,马基雅维里亲眼见证公爵如何攻城略地、斩杀权臣、消灭对手,领略了公爵的心狠手辣、深谋远虑与神秘莫测;而他自己则一边时刻保持着警惕与公爵虚与委蛇,一边制订了一份完美的计划以引诱当地一名富商的妻子,但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以及所有人的预料毛姆在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将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的全景式展现与对永恒不变的世态人性的深刻洞察完美地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的书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原不题撰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通志‧艺文略》着录「修真历验钞并图一卷,罗子一撰。」又《云笈七签》卷七十二载《真元妙道修丹历验钞》一卷,题「草衣洞真子凝述」。罗子一疑为唐代道士,以草衣洞真子之名撰此书。书前有短序,谓此书备述丹法之要妙,据师传口诀及真经之解,将其不显者略而显之,集为图论。书中有十二图,每图后附短论,略述十二月炼丹之采药、火侯要诀。是以外丹术语解释内丹之图书。

月谈赋

月谈赋

《月谈赋》出自《穷通宝鉴》一书,作者姓名不详,但书中不少命例记载明朝名人宰辅,可能出于明朝年间,开始只是手抄本,沈孝瞻著,余星先生鉴定刊刻,《穷通宝鉴》一书方才问世。《月谈赋》是书中总纲,该赋江湖术士视为必读之篇,也是命理学家职业批命、断命的必修课题。

上蔡语录

上蔡语录

南宋曾恬、胡安国所记录谢良佐的言行录,后经朱熹删定,于绍兴29年(1139)成书,共3卷。《四库全书》列入子部儒家类。有浙江巡捕采进本。黄宗羲所编《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对《语录》作了精细摘录。此书详尽地记述了谢良佐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许多基本观点。认为天理是天“当然而为之”,是“自然的道理,无毫发杜撰”,“天者理而已矣”。又说“天理也,人之理也。循理而与天为一。与天为一,我非我也,理也;理非理也,天也”。朱熹初得曾恬所录谢氏语一篇,为 括苍吴任写本,又得胡安国写本二篇、书四篇,两相参 校,刊去“失本旨”与“诋程氏”者,厘为三篇。后于乾道 戊子(1168年)重为编次,增补谢氏与胡安国手简数 条,定为今本。

灌畦暇语

灌畦暇语

一卷。作者不详。根据书中记载,作者自称老圃。在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为皇祖,可知其为唐人。又该书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知为中唐以后时人。在《灌畦暇语·自序》里,作者自称“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及起以干一旦之名,力尽志殚,仅能如愿。”作者又说:“急意勇退,脱谢缨弁,”可知作者曾登第入仕。《灌畦暇语》总计三十二条,其内容也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恐怕与作者隐居有关。而且该书持论笃实,于圣贤之事亦不悖,堪称为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该书成书后,并未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至《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此书。直到陈振孙写《直斋书录解题》,才见其名。《灌畦暇语》的最早刊本为陆氏奇晋斋所刊,书末有李东阳跋。东阳云:“余倾僦京城之西,有卖杂物者过门,见其箧有故书数种,大抵首尾不全。《灌畦暇语》一编,尤为断烂,余以数十钱购得之。因料理其可读者,才得三十余条。”可见,今本此书是经过李东阳整理的残本,已非昔日之原书。该书的主要版本有:《学海类编》本,《奇晋斋丛书》本,《艺圃搜奇》本,淡生堂余苑本,《稽古堂杂说》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大哀经

大哀经

全称《如来大哀经》。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八卷。是《大集经》中《璎珞品》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异译本。共二十八品。经中谓佛陀成道后第十六年为诸菩萨宣说菩萨所行之无碍法,又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宣说应修戒、定、慧三学及陀罗尼之四种璎珞庄严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