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

- 姓名:毛姆
- 全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874年1月25日
- 逝世日期:1965年12月16日
- 民族族群: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巴黎,父亲是在英国驻法大使馆工作的律师。10岁时他的父母相继去世,毛姆遂由其伯父抚养。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为了谋生,他又遵从伯父的意愿,于1892~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即以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经历为素材,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尽管小说不太成功,但足以使他决心放弃医生职业而献身于文学。他到欧洲旅行,并开始创作剧本。他刻意追求王尔德的戏剧风格,创作的社会喜剧大受青睐,以至1908年伦敦同时上演他的4部剧作,盛况空前。他的喜剧一般以家庭、婚姻及爱情波折为主题,最著名的是《圈子》(1921)。从此开始直到1933年,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剧作家,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这时期的剧作有《史密斯》(1909)、《凯撒之妻》(1919)、《我们的上司》(1923)、《坚贞的妻子》(1927)、《神圣的火焰》(1929)、《养家活口的人》(1930)等,但此后他便放弃了戏剧创作。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带有自传性质,以他早期的学校生活为题材。1919年毛姆出版了他著名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土》,这部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活为基础的作品再次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真正的自我的问题。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则有毛姆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供职英国情报部门及在日内瓦收集情报的生活经历。《大吃大喝》(1930)以作家哈代和华尔浦尔为原型,反映了英国文坛的面貌,许多评论家认为是毛姆最好的作品。《刀刃》(1944)涉及到西方人对东方宗教的兴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颇为流行。1948年他还出版了一部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卡塔林纳》。毛姆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他主要是模仿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形式和简洁明了的风格,集中描写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内心的揭示较少。较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16)、《阿金》等。此外他还发表了一些回忆录及文艺批评,如《总结》(1938)、《作家日记》(1949)、《观点》(1958)、《回顾》(1962)等。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1954年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65年12月16日病逝于法国。
猜你喜欢的书
恋爱中的女人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虹》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周易要义[四库本]
南宋魏了翁撰。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系魏氏所撰《九经要义》中的第一种,其大旨欲熔象数、义理于一炉以解说《易》义,故采摭旧说至为严谨,自下己意亦多精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回《桐江集》有《周易集义跋》,载了翁尝言:‘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一有不知,则义理阙焉。’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
资治通鉴考异[标点本]
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辑《资治通鉴》时,使用了大量的古籍材料,一件事情往往有三四种不同的记载,传闻不实或记载不同的材料很多,哪些为真,哪些为伪,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颇费斟酌。所以,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同时,对同一件史事的不同记载,进行详细的考证辨异,将经过考异辨误的可信的材料,用于《资治通鉴》一书中。随着《资治通鉴》的编成,对其所用材料的考异辨误也积蓄其多,于是,司马光将这些考异辨正按照《资治通鉴》一书的体例和内容顺序编成《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和《资治通鉴》一书一起奏进皇上。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成书,互为参照,对《资治通鉴》中某些重要史事,参考同异,辨证谬误,申明《通鉴》用此舍彼之故。考异所用材料甚丰,包括实录、正史、杂史、小说等,考订也非常精密,开史家前所未有之先例。后来有不少治史学者沿用此书方法,考订史事得失。全书共三十卷。前八卷考证周、汉至南北朝诸史事,自九卷至二十七卷,共十九卷,都是唐代史事的考订内容。其余三卷皆考后梁、后周、后汉史事。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刊行,但别为一书,互为参照读用。元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开始把此书内容散到《资治通鉴》各有关内容之下,纠正了《资治通鉴》中的某些事实错误,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史实。
周礼白话文
《周礼》是西周根据周王朝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朝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的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务,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认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此为周礼白话文。
素书
传说为秦时隐士黄石公所作,并授之于张良。“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宋张商英:《素书序》)。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阐述了道、德、仁、义、礼等道德原则及其具体规范,并说明其对处世和安邦的重要意义。该书六章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原始”章概括说明了道德原则:“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其余各章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说明。该书言简单意赅,总结社会政治伦理经验,有不少警人之句。如“亲谗远忠者亡”,“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货赂公行者昧”,“为人择官者乱”,“女谒公行者乱”,“决策于不仁者险”,“厚敛薄施者凋”,(《遵义》)“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安礼》)等等。收入《百子全书》。
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导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