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苏格拉底
作者:色诺芬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著。全书共4卷39章,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宗教神明与道德理想的理论与实践。他用大量事实否定了强加于苏格拉底的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的诬陷之词,赞颂其崇高品德。苏格拉底崇奉神灵、信仰神造世界、人类、人的感觉、理性和语言;他常在各种场合献祭、劝诫人们困难时求神赐教;他虔信神的征候、异兆并进行占卜,但回避对神做虚妄的推论。他重视对青年进行知识、道德教育,主张节制欲望、衣着朴实、不追求美味佳肴,以清茶淡饭为主;他反对自我夸耀,主张不计报酬;提倡努力学习,使青年人受到良好教育。他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和对人类的贡献;他教育子女对父母不能忘恩负义,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他强调友谊的价值,断言朋友比财富更有价值、更持久,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此外,他在书中还对正义、勇敢、明智、自制、幸福、智慧、善与美、虔诚、疯狂、忌妒、懒惰和指挥等范畴进行了研究,并下了定义。
章节列表
升序↑色诺芬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茶之书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写给爱茶人的启蒙读物。在开篇他就明确表明,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所以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就茶论茶,而是从饮茶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入手,描述了作为东方“生活艺术”之一的茶道,及其影响下的建筑设计、绘画风格、插花理念、行为礼仪,甚至于精神信仰。此外,由于作者不仅精通英语,而且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够能深入浅出地写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谨防扒手
《谨防扒手》全书按年岁之先后编辑,收录了刘半农二十五年的写作,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杂文集。有论记,有小说,有戏曲;有做的,有翻译的;有庄语,有谐语;有骂人语,有还骂语;甚至于有牌示,有供状。称之为“杂”,可谓名实相符。刘半农的杂文主要谈的是一些文学现象,如谈诗歌与小说精神的革新、通俗小说的积极与消极教训、作品抄袭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46年11月至1948年。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及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艺术地再现了广大农民在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暖水屯开展了土改斗争,但群众仍未充分发动起来。恶霸地主钱文贵老谋深算,狡猾阴险,他过去曾积极地为国民党政权和日本侵略军效劳出力,现在又凭着他特有的阶级敏感,在共产党解放了暖水屯的时候,让儿子钱义去参军,成了一名“军属”,并把女儿嫁给村治保员张正典,与贫雇农联亲,还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同时,他又伙同娼妇白娘娘、小学教员任国忠搞迷信,造谣言,散布变天言论,诬陷干部和积极分子,他还和儿子搞假分家,分散田产财物,自己名下只留少量土地,扬言他家不过是个中农,企图把水搅混,转移斗争目标。暖水屯的穷苦人都对钱文贵怀有深仇大恨,但又耽心钱文贵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因而不愿过早地显露声色。在这种情况下,斗争一度出现了曲折,不但部分村干部,就连土改工作组长文采,都认为钱文贵应该划成中农,而富裕中农顾涌却被错划为富农。土改斗争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县委宣传部长章品来到暖水屯,他一方面依靠党的政策,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和工作组、村干部一起检查了错误,总结了教训,统一了认识,终于把钱文贵押上了历史审判台,取得了土改斗争的胜利,贫苦人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并掀起了支援解放战争的高潮。这部小说是作者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藏书纪事诗
诗集。清叶昌炽(1848—1917)撰。七卷,一作六卷。昌炽字鞠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光绪进士,官侍读,督甘肃学政。学问渊博,尤长于金石、版本之学。著有《语石》、《石宝录》。叶氏以毕生精力笃攻坟典,广录博采,“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中有关历代藏书家的资料,加以考订,而撰成此书。记录上起五代北宋,下迄清末一千一百余人。每纪一人则分事、诗二部分,每段故事中或记一人,或记数人,而冠以七言绝句一首。凡四百一十余首。所记除藏书部分外,还包括刻书、校书、抄书、读书、收书等各家事迹,亦有版本、目录、校勘、印刷方面史。此书不仅是藏书家之史诗,亦为书林掌故之汇萃。诗歌之功用,不仅抒情状物,咏史,而纪事亦更加广泛,是谓叶氏首创咏藏书之事功,诗纪不能不录,以备参谘。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标刻六卷(未定稿)本,即《灵鹣阁丛书》本。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定稿本。
御录经海一滴
《御录经海一滴》,二十卷。清世宗胤禛辑,雍正十三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卷首有雍正御笔序,卷末有雍正御笔“御制大般涅磐经跋”。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亦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简称《文殊赞法身礼》、《文殊法身礼》。密教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文殊赞佛四十一礼。前附不空经序(奉进表),题注“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