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

作者:夏目漱石
文学论

文学理论专著。夏目漱石著。中译本1931年出版,张我等译。全书分5编,共30万字。基本内容如下:首先立足于文学本身特性,从什么是文学内容说起,然后又对文学内容的类别、特质、“数量的变化”、相互关系以及表现手段诸方面,做了层层递进的论述。最后着眼于社会心理,对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集合意识作了颇具特色的分析。关于文学内容的定义,提出了著名的〔F+f〕公式,即认识的要素〔F〕和情绪的要素〔f〕之结合构成了文学的内容。文学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简单的感觉要素和情绪的精神状态。还通过文学和科学的比较来说明文学内容的特质,认为文学家对事物采取综合的态度,其目的是创造、是抒情,所要求的是一种幻真、似真、仿真。本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社会集合意识”这一概念。认为社会集合意识是综合的结果,此种意识可分为3类,其一是模拟的意识,其二是能才的意识,其三是天才的意识。作者指出,社会集合意识受社会状态的暗示而变动,作家们也受到暗示,其创作中心也随之变动,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内容的文学作品。本书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云南风土记

云南风土记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撰。此书仅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录十三条。

秦汉史

秦汉史

《秦汉史》是林剑鸣的代表作。是记述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至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同时也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汉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

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

这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诺贝尓文学奖得主奥伊肯和中国儒学大家张君劢合著而成的小书,从通俗普及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与欧洲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其中欧洲部分由奥伊肯撰写,他从欧洲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开始,对中世纪和近代启蒙运动以及德、英、法等国的著名哲学家进行阐释,中国部分则由张君劢撰写,他用精炼的语言对先秦孔孟老庄、宋明理学和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思想进行介绍。全书短小精悍,两位作者均为世*级的一流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浓缩了中西思想的精华。

养正图解

养正图解

蒙学读本。明万历间,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编撰此书。明焦竑撰,丁云鹏绘图,黄、黄德奇镌刻。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玩虎轩刊本。二卷,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书。图中自“寝门视膳”至 “借事纳忠”为传六十,图亦六十,外各附诗赞。绘图者丁云鹏 (南羽) ,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故所绘的人物、景色,都是古香古色,典雅绝伦,一望即知为上乘之品。刻工黄鏻、黄德奇系歙县虬川黄氏一族,技术高超,刊刻此书时,也细磨细琢一丝不苟,惟恐有失原画的神意,遂使南羽的这部大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完美无疵的艺术作品。出版后即博得很大的声誉。沈德符云:“乙未丙申间焦毅侯竑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解》,进之东朝。既而徽州人所刻,梨枣既精工,其画像又出新安名士丁南羽之手,更飞动如生。京师珍为奇货,大珰陈矩,购得数部以呈上览”。(《野获编》卷二十五) 。此书备受清代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乾隆帝为其作诗,嘉庆帝为其作赞,光绪帝命将书与御制诗赞一并刊刻颁行。

诗传旁通

诗传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著。书前有至正四年(1344),太平路总管府推官滨州翟思忠作的序,故朱睦㮮《授经图》误认为此书为翟思忠著。朱彝尊《经义考》已辨其误。因其书体例仿杜文瑛《语孟旁通》,故以《旁通》名题。朱熹《诗集传》详作《诗》之意,而略于名物训诂,此书则于朱熹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并辨析源委;朱熹书所未言者,又补充说明。如论五緎、五总,引陆佃之说;论三单,引郑玄笺“羡卒”,孔颖达疏“副丁”一类。并对朱熹的一些说法提出不同意见,如论《大雅》“民文攸塈”与“顷筐塈之”的塈字之音,就指出朱熹注音与《礼部韵》不合等。今存《四库全书》。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往生淨土本缘经,一卷,失译,附西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