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 姓名:夏目漱石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67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1916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小说家。青少年时期先后学习汉诗文和英语,1890年入东京帝大英语系,成绩优秀,得免费学习待遇。26岁大学毕业入大学院学习,同时担任东京高师英语讲师。1895年辞高师职,去松山中学任英语教师,翌年去熊本,任五高教授。1900年得官费留学英国机会。在英国两年多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不仅在英国文学方面获得了高深的造诣,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有较深刻的认识。1903年回国后任东京帝大讲师和一高教授。1905年起发表长篇《我是猫》(1905~1906),对日本社会丑恶和黑暗作了辛辣的嘲讽和尖锐的批判,博得社会的好评,成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里程碑。翌年,他写了中篇《哥儿》(1906),刻画了一个与社会的腐败、庸俗势力进行斗争的青年教师的形象;同时,还写了另一中篇《旅宿》(1906),短篇《空旷的琴音》(1906)、《一夜》(1906)等,以所谓“低迴趣味”,追求脱离现实,超然物外的虚幻美。这两种不同倾向,反映了夏目漱石世界观中的矛盾。而总的来说,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却是主导的。在《二百十日》(1906)、《疾风》(1907)里,他刻画了不肯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妥协而进行斗争的人物,尖锐地批判了“不见血的修罗场”的“文明社会”。但也表现了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革论”,反映了他的思想认识上的阶级局限。


1907年夏目辞去教职,入《朝日新闻》社做特约作家。他先后发表长篇小说《虞美人草》(1907),三部曲《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等。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小说艺术的高度发展。1910年“大逆事件”开始,日本政府血腥镇压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引起日本知识界的分化。夏目表现了他的正直和气节,他无视威胁和利诱,毅然辞退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但是,他的世界观的消极因素却有所发展。在《春分过后》(1912),《行人》(1912~1913)、《心》(1914),以及带有自传因素的长篇《路边草》(1915)和末完成的长篇《明暗》(1916)里,他的社会批判精神减弱了。他改变过去从社会伦理道德着眼探索社会人生的艺术途径,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剖析,着力发掘自我意识世界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流露出浓重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思想情绪。


夏目漱石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生动洗炼的语言和老练的艺术技巧,在日本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犹为日本人民所喜爱。

猜你喜欢的书

林中之死

林中之死

《林中之死》是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的成熟代表作,收录有包括名作《林中之死》在内的十六个短篇小说,故事背景多为20世纪下半的美国小镇,多篇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副真切动人的生活图景,其中既有备受现实摧残的悲苦人生,又有在精神世界挣扎摇摆的孤独灵魂,安德森以其深沉典雅的文字,传神地描绘出笔下人物在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禁色

禁色

日本男同志性爱长篇小说,作者三岛由纪夫,分两部,于1951年~1953年间发表。第一部描写一个老作家桧俊辅的第一任妻子是窃贼,第二任妻子是疯子,第三任妻子是荡妇,三次婚姻都失败,同时又被几个情人所背叛,于是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容貌丑陋而被现实、也被女性所拒绝。当他发现了英俊青年悠一是个不能爱女性的性倒错者,就让悠一与其寄予爱情的少女康子结婚,并让与自己相恋过的镝木夫人和恭子接近悠一,利用悠一的美的力量,让三个女性互相嫉妒和争风吃醋,对现实也对背叛过他的几个女性进行了报复。悠一与女性无缘,缺乏作为“现实的存在”的资格,他是借助俊辅复仇的惰念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的。第二部描写悠一试图不再借助俊辅的力量,按照自已的意志行动,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摸索一条构筑“现实的存在”的路。于是,他让妻子康子怀孕生产,同时又往来于男色的世界,过着两重性的生活。后来由于同性恋者的告密,让他的母亲和妻子知道了,在这紧急时刻,他得到镝木夫人相助而得救了。俊辅通过悠一对现实也对女性复仇的计划失败了。最后恭子受到悠一替代俊辅对她的诱惑和侵犯,镝木夫人目击自己的丈夫与悠一同衾的场面而绝望,下落不明,她们都遭到报复而落入悲惨的结局。这时俊辅自白自己也爱着悠一,他给悠一留下巨额遗产自杀了。但是,悠一却相信,正是这时候自己正式开始了作为“现实的存在”的新的生活。

故宫漫载

故宫漫载

宣统二年,庚戌十一月十五日,予因贡呈书籍赴京。约随俞李两君,乘驷轮马车,出京西二十余里之海甸挂甲屯工业教养学堂,当承该堂范雨农监督,介绍至颐和园。经门房太监总管,派一宫监孙石者,导之前往。由东角门,过仁寿门,见殿宇巍巍,上题额三字曰仁寿殿。甫上台阶,见有西国男妇数人,向管茶点宫监,分赏钱物,旁立戴蓝顶者,询为引领西人游毕而出者也。予三人亦在此处循例茶点毕,入殿门。又一宫监导之入,门内有院,院中即有台。

马王堆医书

马王堆医书

指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郊区的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共14种。这些医学著作都是书写在丝帛或竹简上的,所以称为帛书或简书。原书都没有书名,也没有序言、后跋或作者名字,因此把它们统称为马王堆医书,或马王堆汉墓医书。这些书的成书年代,根据研究,有早有晚,但最晚的也是在秦末,即公元前三世纪初以前。这十四部书的书名经专家研究、分析和鉴定,分别给起了名字叫做《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导引方》、《胎产书》、《却谷食气》、《阴阳脉死候》、《脉法》、《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其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写本,共十四种。《导引图》是帛书上绘有彩色人形的运动姿势图,以各种各样的锻炼姿式进行活动,共44幅彩图。这种活动古代称为导引。《却谷食气》是叙述气功锻炼方法以达到长寿祛病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载有一些方剂,都是强壮身体、补益虚损的方子。《胎产书》则是有关胎产、十月养胎以及古代埋胎胞的方法。其他《十问》等三种,都是叙述古代房中术的内容。 这些医书所涉内容多样,文字比较朴素简炼,都是我国医学早期的著作,是《黄帝内经》著成以前的基础著作,说明后来的《内经》是在总结其前人的大量同类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道德真经集解

道德真经集解

宋董思靖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思靖辑王弼、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朱熹、叶梦得、程大昌、唐玄宗、宋徽宗、刘骥、陈景元诸家注,屡引《庄子》,并间出己见,附以音释,订以异同。

未曾有经

未曾有经

十二部经之一。梵名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华严疏钞二十一曰:‘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亦云希法。’四分饰宗记三本曰:‘阿浮陀达磨,此云希法,旧名未曾有。’法华玄义曰:‘佛现种种神力,众怪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