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作者: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也是他早期哲学的代表作。1921年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因为它既无章节,又无论述,整部书都是排列有序的格言式的短句。全书宗旨可以用作者在书中写下的一句名言来表示,那就是:“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一反过去哲学家们那种苦苦思索本体问题的做法,而把整个哲学问题归结到语言问题上。他认为一切所谓哲学问题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我们日常语言的背离逻辑,因而他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完善的语言,研究出能够完善地表达我们的思想的符号体系之逻辑基础,一句话,就是划分清楚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有两次提到美学问题,一次是说“美”、“善”跟大多数哲学命题一样,毫无意义;另一次是说,美学和伦理学一样是先验的,不能表述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将美一词看作不能说的命题,应该对它保持沉默;关于美的问题仅仅限于日常语言中的一种具体运用的形容词或感叹词而已,美、善一类命题属于语言批判之外的东西,所以是无须探讨的。维特根斯坦的这一套理论对于美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观念,即摆脱对美的本质、规定性的研究,把这些当作“不

维特根斯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移情心理学

移情心理学

人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的老师弗洛伊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在《移情心理学》中,荣格借助了十六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这一著名的心理现象。移情不仅发生在心理分析师和患者之间,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这个过程和炼金过程相似,包括两人无意识的相遇、投射的发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命的诞生等。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道书援神契

道书援神契

《道书援神契》,道教典籍,元代佚名道士撰述,一卷,明代《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此书之序文撰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书考证道教名物之源,卷首有作者自言:书中援引儒家六经为据,考证道教宫观、醮坛、钟磬、香灯、神祗、饼果(附酒)、帐幕、法服、冠裳、圭简、位牌、符简、步虚、章表、跪拜、法尺、法剑、方彩、禁祝、符文、铺灯、附体、手炉、帝钟、气诀、令牌、幡幢、云璈、祷疾、晴雨(附禳灾)、休粮、道士,以上三十四条名物,据称皆本乎儒家古制。从本书考证可见儒道二教文化确有同根同源之关系。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格拉底》钱智修著。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雕刻师家庭,曾受过哲学教养,喜欢研讨人生处世问题。环绕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反对雅典民主政体,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小集团。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生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认识普通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福利,在他看来,美德和知识是同一样东西。他好以这种道德观去向别人进行“精神治疗”,凡与他意见不合的就会遭他破口大骂,因此树敌甚多,积怨甚广,最后被人控以冒渎国家之神,蛊惑青年之罪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诸人的纪录中。

大乘庄严宝王经

大乘庄严宝王经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me)吽(hu^m!)’之功德。现存之梵本系一八七三年出版于加尔各答。至于西藏译本,据传,西元四、五世纪顷,藏王曾自空中得此经,其后,派遣端美三菩提自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得梵本而携返,译成藏文。

维摩经义疏

维摩经义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亦可视为本书之序论,后已别出一书成为‘维摩经游意’一卷。除‘玄义’之外,本书注释各品,首皆解释品名,次概说该品大意,复逐次注释经文;于注释之中屡屡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