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

- 姓名:维特根斯坦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 出生日期:1889年4月26日
- 逝世日期:1951年4月29日
- 民族族群: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后入英国籍。1908~191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航空工程。1912~1913年在剑桥从学于B·罗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军中服役并被俘。1920~1926年曾在维也纳附近从事乡村小学教师等职业。1926~1928年在维也纳期间,与M·石里克、F·韦斯曼等人有交往。1929年回到剑桥大学,同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并在G·E·摩尔的赞助下任该校哲学讲师,1939年接替摩尔的教授职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动离开讲坛到医院服役。1944年再次回到剑桥。1947年未到退休年龄就辞去教授职务。此后,在爱尔兰乡村专门从事哲学研究。1951年4月29日在剑桥去世。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1922)、《哲学研究》(1953)、《关于数理基础的意见》(1956)、《蓝皮书和褐皮书》(1958)、《1914~1916年的笔记》(1961)、《论确定性》(1969)、《哲学语法》(1974)、《关于颜色的意见》(1977)、《心理哲学评述》(第1卷,1980)等。在哲学上,维特根斯坦反对传统哲学,即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传统哲学充满无意义的假命题,充满无法证实和无法分析的抽象命题,传统哲学所说的都是不应当说的、无意义的话,是“形而上学”,应当抛弃。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其前期哲学思想属逻辑分析哲学,《逻辑-哲学论》一书,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在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形象化的能力,语言是人类用来表现事物的一种形象,语言就是世界的图象,就是事实的图象,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学说,他用这个学说回答语句为何能表述实在世界中的事实,并回答关于命题的性质问题。在他看来,图象反映命题与事实、语言与实在之间关系的本质,同时也反映命题的本质。维特根斯坦在其后的哲学思想中,抛弃了图象说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逻辑原子论,代之以语言游戏论。在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用“游戏”作为考察语言的模型。认为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也就是用语言做游戏。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的早期,不信任日常语言,认为它不准确,容易造成混乱。他试图用“理想语言”代替日常语言。而在其哲学研究的后期,他为日常语言辩护,认为只要坚持日常语言的日常用法,就可以消除语言造成的混乱。并且认为,哲学的任务正是在于描述语言的日常的实际用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体现了他的重视日常语言的立场。该学说分析了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论述了日常语言的约定性、系统性、灵活性、多样性、家庭相似性和日用性。同时,又根据语言的这些性质,着重从语言的功能和使用,论述了语言的意义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有决定性影响。他的后期哲学对日常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有较大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包括《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两个士兵》《干旱的九月》《瞧!》《调换位置》等篇,这些短篇小说情节生动、寓意深刻,题材涉及美国南方旧时代的衰亡、新旧南方的对立、社会公益、种族关系、战争、成长、爱情、荣誉与道德抉择等内容。这些作品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既有悲观主义的深度,也有英雄主义的激情,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这些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和主要成就。
亚尔培·萨伐龙
年轻有为的律师亚尔培·萨伐龙帮助勃尚松僧侣会打赢了官司,在勃尚松扬名。花花公子特·苏拉为了金钱而追求特·华德维夫妇的女儿洛萨莉,洛萨莉却倾心于萨伐龙。萨伐龙发表的小说中记叙了自己(小说中化名为洛道夫)与流亡的意大利公主法朗采斯加相识相恋的故事。法朗采斯加少时就嫁给了65岁的老公爵,虽对萨伐龙有情,却不愿逃避婚姻的责任。萨伐龙一边努力奋斗出人头地,一边耐心“等着从时间手里”得到法朗采斯加。洛萨莉知道萨伐龙心有所属后伤心又嫉妒,她偷看了两人的来往信件,还以假造信件的方式挑拨二人关系。最终,老公爵去世后,法朗采斯加另嫁他人,萨伐龙也心灰意冷进入了修道院。
湖岳村叟医案
医书。翟竹亭遗著。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1963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17门,237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 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1984年9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论词随笔
晚清沈祥龙撰,1 卷。沈氏述词之源,亦主诗余之说, 又说出于古乐府,他要求词应“发乎 情,止乎礼义”,这是力图提高词的 地位,把词从末技小道提高到正统 文学同等的地位上来,沈氏的动机 是好的,但他从合乎礼仪的封建诗 教立场上讲话,未免保守。对婉约、豪放二派,他认为二 者均不可偏废,贵在施之得宜,根 本在表现情致,情致不同,风格当 然就各异了,此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沈氏对词还要求雅,这与宋末以 来论词求雅的趋势完全一致。就词 的整体上说,沈氏虽然认为婉约、 豪放均不可废,却终归要求清空妥 溜,自然本色。他心目中对豪放词 并不那么提倡。沈氏于词的具体做法上论之甚 多,他认为词当多用比兴,借景寄 情,借物寓意,这才能达到低回要 眇,隐然动人心的效果。所谓意余 于辞,含蓄蕴藉,既是词之要诀, 亦是词之妙境。有 《乐志簃集》 本,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
孝经注
唐玄宗李隆基注。开元十年(722),玄宗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载(743),重加修订,亦颁天下。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于太学,谓之《石台孝经》。《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为1卷。天宝五载,元行冲奉诏作疏,增为2卷。宋至道三年(997),宋太宗诏命李沅、杜镐纂《孝经正义》又增1卷。咸平年间(998~1003),以邢昺续理其事。邢昺系据元行冲疏释校定敷衍,约而修之,而成后世通行之本。明万历监本、崇祯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校刊本、阮元校刊本皆作9卷。玄宗《孝经注》,会合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六家之异同,芟去其烦乱,撮取其义理允当者而成。唐玄宗注意到,提倡孝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使“上下臣人(民)和睦无怨”(《孝经·开宗明义注》)。以事亲尽孝而移情于君,则可以尽忠,有利于巩固封建皇权的统治地位。故“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孝经注序》)。《孝经注》的内容,于此处可见一斑。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十卷,元智及说,观通、溥震、正除等编,明宋濂序,附铭塔,又云明辩正宗广慧禅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