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征服者史
作者:志费尼
记载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族历史的著作。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撰。志费尼出身于波斯贵族家庭,其祖父为花剌子模大臣,父投效蒙古,得到信任。他本人曾任蒙古阿姆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数次随阿儿浑赴蒙古朝见大汗。此书是作者于1252—1253在哈喇和林时开始写作的,终止于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初,其中部分章节未能写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记述蒙古国前三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的历史,还涉及了畏兀儿人的历史;第二卷实为中亚和波斯史,包括花剌子模的兴亡、哈喇契丹诸汗以及该地蒙古统治者(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等);第三卷为拖雷、蒙哥、旭烈兀等人的事迹,以及亦思马因派王朝兴衰史。此书被公认为是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和中亚、西亚历史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该书最早的抄本为巴黎图书馆收藏的1290年抄本。1912—1937年,伊朗学者卡兹维尼 (M. M. Qazwi ni)以1290年抄本为底本,参照多种波斯文抄本,出版了波斯文集校本三册。195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了英国学者约翰·安德鲁波义耳(J.A.Boyle)的英译本,并加了大量注释。1980年5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高济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中文本。
章节列表
升序↑第一部
- 汉译本序
- 中译者前言
- 英译者序
- 颂词
- 绪言
- 1.成吉思汗兴起前蒙古人的情况
- 2.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 【67】
- 3.成吉思汗的兴起,世界众帝王的国土落入其手的开端
- 4.成吉思汗的诸子
- 5.畏吾儿地的征服和亦都护的归顺
- 6.畏吾儿历史的续篇
- 7.亦都护和畏吾儿地的起源
- 8.屈出律和脱黑脱罕 【196】
- 9.殉教的伊祃木——忽炭的阿老丁·穆罕默德
- 10.阿力麻里、海押立和普剌 【225】 诸地的征服,以及有关这些地区统治者的记述
- 11.征讨算端诸地的原因
- 12.征服世界的汗征讨算端的国土和讹答剌的陷落
- 13.兀鲁失亦都 【250】 出征毡的以及毡的地区的征服
- 14.费纳客忒和忽毡的陷落以及帖木儿灭里 【265】 的传奇
- 15.征服河中简述
- 16.不花剌的陷落
- 17.塔剌必的叛乱 【310】
- 18.撒麻耳干的征服
- 19.花剌子模的命运 【347】
- 20.成吉思汗进兵那黑沙不 【360】 和忒耳迷 【361】
- 21.成吉思汗在忒耳迷渡河以及巴里黑的陷落
- 22.成吉思汗转击算端之战
- 23.成吉思汗的回师
- 24.朵儿伯·朵黑申追击算端扎兰丁的征伐 【398】
- 25.哲别 【402】 和速不台追击算端摩诃末的远征
- 26.拖雷征服呼罗珊简述
- 27.马鲁及其命运
- 28.你沙不儿的遭遇
- 29.世界的皇帝合罕登上汗位和世界帝国的威力
- 30.世界的皇帝合罕出征契丹以及契丹的征服 【553】
- 31.第二次忽邻勒塔
- 32.合罕言行录
- 33.合罕的宫室和驻地
- 34.脱列哥那 【650】 哈敦
- 35.法迪玛哈敦
- 36.贵由汗登上汗位
- 37.斡兀立海迷失后 【719】 及其诸子
- 38.术赤及其继承人拔都 【725】 的登基
- 39.不里阿耳 【734】 以及阿速、斡罗思领域的征服 【735】
- 40.克列儿和巴只吉惕 【741】 的骑兵 【742】
- 41.察合台
- 注释
第二部
- 1.花剌子模算端朝的起源
- 2.阿老丁花剌子模沙的登基
- 3.古耳算端们的国土怎样落入算端摩诃末之手
- 4.算端回师后哈迷尔的遭遇
- 5.阔思立及其结局
- 6.祃桚答而和起儿漫的归并
- 7.河中的征服 【162】
- 8.算端第二次回师与菊儿汗之战
- 9.俾路斯忽和哥疾宁的征服
- 10.哈剌契丹的诸汗, 【193】 他们的兴起和他们的衰亡
- 注释
- 11.已故的算端摩诃末一生中余下的大事和他的事业的危难
- 12.算端摩诃末和大教主纳速儿·里-丁-阿拉·阿布勒-阿拔斯阿·合马之间反目的原因
- 13.众算端之算端的覆灭及其覆灭的原因
- 14.算端扎兰丁
- 15.他在印度的历险
- 16.算端扎兰丁之进攻八吉打
- 17.扎兰丁和谷儿只人以及谷儿只人的覆灭
- 18.算端返回谷儿只
- 19.算端进攻阿黑剌忒及该城的陷落
- 20.算端出师和鲁木的算端打仗
- 21.雅明灭里 【320】 和阿格剌黑以及他们的下场
- 22.算端的母亲秃儿罕哈敦 【332】
- 23.算端该牙思丁
- 24.算端鲁克那丁
- 25.八剌黑和起儿漫地的征服
- 26.成帖木儿和他对呼罗珊及祃桚答而的治理
- 27.诺撒耳
- 28.阔儿吉思
- 29.阔儿吉思抵呼罗珊和他后来的遭遇
- 30.异密阿儿浑
- 31.异密阿儿浑赴大忽邻勒塔
- 32.花剌子模的舍里甫丁
- 注释
第三部
- 颂词
- 序言
- 1.兀鲁黑那颜 【5】 和唆鲁禾帖尼 【6】 别吉
- 2.八赤蛮 【15】 及其灭亡
- 3.七大洲的君主、贤明的皇帝蒙哥可汗登上汗国的宝座,他打开奴失儿汪的正义地毯,兴复帝室的功业,制定君王的法规
- 4.登上帝国宝座后世界皇帝蒙哥可汗陛下的德行一例
- 5.国之大臣
- 6.世界王子旭烈兀出征西方诸国
- 7.世界国王旭烈兀进兵攻取异端的诸堡
- 8.对亦思马因人即巴特尼人教义的说明,以及该教派的历史
- 9.对假麻合底的声明
- 10.扎希耳之子穆思坦昔儿的登基
- 11.对这些事件 【459】 及其原因的叙述
- 12.哈散萨巴和他的革新以及他们称为“新宣传”的异端宣传
- 13.布祖尔格乌迷德之子穆罕默德的儿子哈散的出世
- 14.鲁坤丁·忽儿沙在他父亲死后的经历
- 15.鲁坤丁下山后诸堡的情况
- 16.鲁坤丁的命运和那支人的灭亡
- 注释
志费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读书作文谱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楚蒙山房易经解
十六卷。清晏斯盛撰。晏斯盛字一斋,又字虞际,江西新喻人。熙六十年 (1721)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此书凡《学易初津》二卷,《易翼宗》六卷,《易翼说》八卷。《学易初津》是全书宗旨,大体以为宋人图书本由大衍之数画成,不取河洛奇偶之说,所见最确。又说辞占不遗彖辞且不取卦变互体之说,则尽废汉易古法,未免主持稍过。《易翼宗》以经文为主,把十翼各自分开附在经文之下,用意在于以传解经,颇显破碎零乱。又在每爻之首,画一全卦而间以一动爻,奇作○,偶作〔 〕,亦为自我作古。《易翼说》全解十翼,先 《系辞》,次 《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彖传》,次《文言》,次《象传》,于古于今,皆无依据。但此书不废弃象数,且不为方技术数的曲说;不废弃义理,且不做理气心性的空泛议论,尚可说是笃实近理之作。收入 《四库全书》,有乾隆间诗礼堂刊本。
烈火金钢
刘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1942年, 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蒋介石国民党加紧了政治诱降,一方面回师后方,集中主力,从5月1日开始,向冀中军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斗争异常激烈和残酷。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八百万冀中军民从血泊中站起来,团结一心,抱定了有我无敌的决心,英勇地展开了反“扫荡”。以赵保中、史更新为代表的一支八路军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冲破敌人的“铁壁合围”、“梳篦清剿”,发动民兵,清除汉奸,同时大闹县城,毁坏公路,组织群众暴动,最后,终于打得日本鬼子死伤溃败,并且一举捣毁了盘踞在县城的鬼子猫眼司令部。通过这一系列的斗争,八路军创造了千古未闻的奇迹壮举,他们的行动震山河、荡人心、惊天地、动鬼神,特别是排长史更新骁勇善战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品以传统的评书形式结构全篇,场面宏大,情节跌宕起伏,颇有艺术魅力。
如此江山
章回体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永华书局1939年2月初版。共24回。主要描写育民大学内部种种黑暗、混乱的现象:李教授与王秘书为争夺妓女公开闹翻;学生高仰山、李静涛等因办杂志《洪潮》被捕,学生团体旋即被取谛;庶务主任趁修理校舍之机贪污,被章职员告发并取而代之;学生无所事事,搞选“女皇后”活动,又因此发生争执、斗殴,毕业后遂风流云散,各自寻找出路。
诗谱
诗论著作。元陈绎曾著。一卷。此书非诗法、诗格之作,实近于诗评。倡言魏晋古诗,所评均主于情真、事真,并不泥于古。全篇末云:“故君子贵自主,不可随流俗也。”有《说郛》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
亦称《大周经玄义》。佛教著述。唐静居撰。一卷。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呈,以讲此经而“上资圣寿”。此书简略介绍了“八十华严”处、会、品的结构及九会的主要内容。认为第一会是“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讲“能信之心”;第三会是“依信生解”;第四会是“依解起行”;第五会是“依行发愿”;第六会是“三圣位极,圣地将登”;第七会是“摄因成果”;第八会是“有无双泯,非真妄之可分”;第九会是“境智一如,岂筌蹄之所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