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
作者:波伏娃
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4年。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知识分子在二战后为法国的前途进行求索的故事。1944年的圣诞节之夜,功成名就的作家亨利在家里举行聚会,庆祝战争的胜利,讨论国家的前途。他们是思想文化界、政治界的一些风流人物。他的老师兼挚友迪布勒伊是位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成立了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左派组织,并把亨利创办的《希望报》纳入到这个组织中。战后两大阵营进入冷战,国际形势紧张,亨利和迪布勒伊发生了分歧。最后,由于两人的信念一致,走到了一起,亨利娶了迪布勒伊的女儿,迪布勒伊的妻子也因不切实际的婚外情又回到家里。综观整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反映出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彷徨、求索的急切心情,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内部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该作获得195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章(一)
- 第一章(二)
- 第一章(三)
- 第一章(四)
- 第一章(五)
- 第二章(一)
- 第二章(二)
- 第二章(三)
- 第二章(四)
- 第二章(五)
- 第三章(一)
- 第三章(二)
- 第三章(三)
- 第三章(四)
- 第三章(五)
- 第四章(一)
- 第四章(二)
- 第四章(三)
- 第四章(四)
- 第四章(五)
- 第五章(一)
- 第五章(二)
- 第五章(三)
- 第五章(四)
- 第五章(五)
- 第六章(一)
- 第六章(二)
- 第六章(三)
- 第六章(四)
- 第六章(五)
- 第七章(一)
- 第七章(二)
- 第七章(三)
- 第七章(四)
- 第七章(五)
- 第八章(一)
- 第八章(二)
- 第八章(三)
- 第八章(四)
- 第八章(五)
- 第九章(一)
- 第九章(二)
- 第九章(三)
- 第九章(四)
- 第九章(五)
- 第十章(一)
- 第十章(二)
- 第十章(三)
- 第十章(四)
- 第十章(五)
- 第十一章(一)
- 第十一章(二)
- 第十一章(三)
- 第十一章(四)
- 第十一章(五)
- 第十二章
猜你喜欢的书
竟陵王集
南朝齐诗文别集。一名《萧竟陵集》。萧子良撰。萧子良字云英,齐武帝次子,封竟陵郡王。据《南齐书》本传,萧子良“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诫”。《隋书·经籍志》著录《竟陵王子良集》40卷,两《唐书》著录《齐竟陵王集》30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二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萧子良诗文较完备。
叶净能诗
叶净能诗,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唐代。《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叶天师杖中记」一卷,疑即是书。现存敦煌抄本S6836号,其卷首已残缺,无标题,卷尾完好,题:「叶静能诗」。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二收入。叶净能乃唐玄宗时著名道士,擅使符箓召神役鬼,驱邪治病,兴云致雨,飞行变幻,无所不能。开元中策杖至长安,以道术倾动朝野。玄宗召见问道,甚得宠幸。传说曾伴玄宗观灯,并共游月宫。后因高力士之谗而被斩,玄宗日夜恩慕,赋诗以悼之。是书所载,即叶净能天师一生之神异故事。书以唐代寺院道观中流行之俗讲文体写成,是为流传至今之唯一道教俗讲文。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又名《升玄步虚章》,「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及《灵宝中盟经目》均着录。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乃太极真人传授太极左仙公葛玄,言修持「灵宝洞玄斋诵空洞步虚章」之法。书中载五言赞颂歌词数章,即〈洞玄步虚吟〉十首、〈太上智慧经赞〉十八首、〈右英夫人颂〉三首、〈太极五真人颂〉五首、〈礼经咒〉三首、<正一真人无上三天法师张天师颂>以及<礼经咒>多首。凡此吟、赞、颂章,大都颂扬真经功德、玉京景象、学道智慧及修真灵验等。据称歌章皆为上天「空洞灵章」,乃高仙上圣朝礼玄都玉京山(无极虚皇天尊治所,在大罗天中),飞步虚空时诵咏,故称「步虚章」。经中宣称:修道者若能长斋久思、讽诵洞经、叩齿咽液、吐纳太和,则将身作金华色、项负圆光、头辔日华月英玄景、手把灵府十绝之幡,以致感太无、动天老、致飞龙、降天仙,且三界九地大劫之周、阳九百六之运以及水火之灾亦皆消化。本书对六朝唐宋道教影响甚大,《无上秘要》、《云笈七签》、《玉音法事》等许多道书均节录或征引本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唐代华严学者李通玄撰,四十九卷。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身为李唐王室后裔,其早年钻研易理、精通儒学,后转而深入佛典,对《华严经》用功尤深。 这部论著围绕《华严经》展开阐释。开篇以立十门之法,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来剖析《华严》一经义理,为理解全经搭建起基本框架。在释经文时,先对经意进行总叙,阐明经宗趣,点明教体,总陈会数,随后详细解读经文内容。 书中观点独特,创立 “十宗十教” 判教理论,将《华严经》全部内容划分为十段,指出其有五种因果遍周义。强调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佛的三圣圆融关系,纠正当时佛教界轻视文殊而重普贤的倾向。同时,其学说受《大乘起信论》影响,并将《周易》思想融入对《华严经》的解读中,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在华严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凉国师澄观的《华严经疏钞》并称为 “华严双璧”,为后世华严学者提供新视角与思路,对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梵名Abhidharma -dharma-skandha-pa^da 。凡十二卷。印度大目干连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略称法蕴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以众法之宝聚普施群生之著作,故有此称。全书共分二十一品,即:学处品、预流支品、证净品、沙门果品、通行品、圣种品、正胜品、神足品、念住品、圣谛品、静虑品、无量品、无色品、修定品、觉支品、杂事品、根品、处品、蕴品、多界品、缘起品。靖迈所作之后序,称此论为(大二六·五一三下):‘盖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洪源也。’若与巴利文论藏中之七论相对比,则本论之内容与毗崩伽(巴Vibhan%ga ,分别论)最为类似。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舍利弗所造。
证契大乘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同性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