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

波伏娃
  • 姓名:波伏娃
  • 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巴黎
  • 出生日期:1908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1986年4月14日
  • 民族族群: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译做西蒙·波娃瓦。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存在主义女权作家、学者。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3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女宾》问世,1945年出版《他人的血》反法西斯主题小说,1946年到1949年期间创作《第二性》西方女权主义经典著作,1949年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此外,创作有《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 《年富力强》 《时势的力量》 《了结一切》等作品。极为关心人的生命存在状况 (即本体论问题),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死存亡的关系考察精神与肉体的融合与撞击。孤独感刺激波伏娃思考人的身体与思想、死亡和存在的偶然性。运用爱的特例表明情感与永恒难以相互转化。爱的双方为了追求对方的超越把希望都寄托在无法超越的处境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上,以超越他人作为晋升自我的阶梯。然而,超越是有限度的。使用绝对自由的特权任意逾越,以实现自我的永恒,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行为表面看似超越,实质等于水中捞月。认为人既无法实现意识和情感的超越,又不能寄希望于永恒,最后是走向无尽的孤独。在个体生命观上是悲观的,在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绝望的。文本渗透着人是什么,人怎样生存,人应该如何生存这些问题,成为思维中从不停息的主旋律。

波伏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世相物语

世相物语

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全书共分“世相漫议”,“茶余清话”,“人生写意”和“学艺琐思”四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非常值得一读。

大金集礼

大金集礼

四十卷。传本颇有缺失、错简。一说金明昌六年(1195)张玮等议礼时所进,一说成书于大定年间。参与编纂者不详。约于章宗时成书。记金朝各种礼仪。其卷1、卷2分别介绍太祖、太宗皇帝即位仪和皇位、天德、大定等年的册礼。卷3、卷4介绍天会、皇统时追加谥号的情况。卷5介绍皇太后、皇后。卷6介绍追谥各位皇后的情况。卷7介绍册妃事。卷8介绍册皇太子事。卷9介绍亲王、宗室、公主。卷10至卷28介绍皇帝祭祀的各种礼仪,并有赦诏、宣命仪式的内容。卷27、卷28为宫中仪仗,包括皇后、皇太子卤簿的介绍。卷29至卷30介绍舆服。包括车辇、宝印等。 卷31为班位表奏, 介绍班序、 命妇、 表、奏事的各种情况。卷32为掇朝废务的介绍。卷34介绍岳镇海续的祀仪。卷35介绍长白山的封册礼。卷36为宣圣庙的祀仪。卷37、38为各种杂祠祭礼和沿祠杂录。卷39、卷40为朝会礼仪的介绍。是书将金大定以前的礼仪制度和仪礼制订、沿革、程序等材料汇总分类,加以条理,是研究金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书籍。其中多有关于宫廷的内容,为了解金国宫廷情况提供了丰富、具体的材料。《金史》 礼志部分的撰写即以是书为蓝本,但抄撮之中时有舛误,如: 祭方丘仪,是书有前祭二日、太尉告庙之仪,而 《金史》 则缺此记载,又如: 陈设馔幕,是书载有东门、西门两处,而 《金史》 却只记设于东门一处。诸如此类,如不校阅是书,则不知《金史·礼志》 的谬误。但是书也有脱佚: 12卷至17卷缺文甚多,33卷竟整卷不存,其内容也须用它书补充。是书被《四库全书》收入《史部·政书类》,只有原书40卷。后 《广雅书局丛书》 和《丛书集成初编》 所收除原书40卷外,还附有清廖廷相撰的 《校刊识语》 1卷和民国缪荃荪撰的 《校勘记》 1卷,可为参阅。

中庸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教育学著作,《礼记》中的一篇。郑玄考证为孔丘之孙子思所作。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一般认为是折中、调和、平庸、保守的意思。共33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过程。1.把教、道、性联系在一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提出5步骤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3.知行因人而异。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者,分别代表3种不同智力和身份的人。但目的相同,“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4.在论述5步骤之后,进一步引申出“弗能弗措”的求学精神,“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同样,如果有了“问之弗知”不止,“思之弗得”不止,“辩之弗明”不止,“行之弗笃”不止的精神,且作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进一步强调学习的作用。《中庸》的教育思想,概括、发展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学习五步骤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曾把《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并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学规之一部分,作为一般学者的治学方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睒子经

睒子经

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