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本清张
脸

《春雪》开拍了。如果是话剧的话,可以满不在乎地演下来,可一拍电影,竟是这样沉不住气。原因我自己明白;《白杨座》演出的对象只是市内的为数不多的观众,而电影却是面向全国范围内无数的观众。不知道谁要看。我一想到电影拍好,首次上映的日子即将临近时,就觉得好象那片不祥的乌云漫延开来,心中感到不安。在别人看来,或许会误认为是一种艺术的恐怖。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宁晋县志

康熙宁晋县志

(清)万任修、张坦纂。宁晋,唐天宝元年(742年)始置县,属赵州。明、清属真定府赵州。《宁晋县志》于明嘉靖年间,创修于县人蔡叆,志较简略,年久版毁,至清康熙朝县志失修已120余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万任赴宁晋县任后,未二载,随召集同僚及地方绅士,议修县志,并捐俸开设志局于县学,“备纸笔,供饮馔,旁搜博稽,商榷互订,如是者三月而书成。”本志10卷,分封域、建置、赋役、名贤、人物、艺文等6志,志下又分细目。卷前载有明嘉靖志旧序及新序,并详列修志人姓名。志首凡例,为万任自订。各志之首,皆有小序,卷末又有附论,俱由万任亲撰。

补侍儿小名录

补侍儿小名录

宋代文言轶事、传奇小说。南宋王铚撰。一卷。有《稗海》本、《香艳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北宋末,洪炎(今传本题洪遂)撰《侍儿小名录》,录古今妾侍故事。本书为补洪书之作,凡三十三条,皆辑自前人著作,大多注明出处。所录“段何”条出《河东记》, “张不疑”条出《博异志》, “赵旭”条出《通幽记》,与《太平广记》所载相比,极为简略, “韦洵美”条见《灯下闲谈》,也比今传本为简,因知作者辑录本书时,于原文多有删节。部分条目不见于他书,十分珍贵。如窦梁宾、程洛宾、贾全虚、王霞卿等诗事,即首见于本书,后人多据本书转录, 《全唐诗》亦收入。 “崔紫云”一则,记杜牧在洛阳李尚书席上“忽发狂言惊满座”事,虽已见于唐人所著《本事诗》、《唐阙史》,但云所喜乐妓姓崔,及崔紫云临行赠李尚书诗,则不见于前二书。其事虽不免出于附会,但因为流传甚广的唐诗佳话,亦甚堪珍视。出于《钱易集》的“小东”、 “薛九”二则,写五代诸国归宋后乐妓的沦落,较富故事性, 《钱易集》今失传,亦可据以录其逸文。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疫条辨

六卷。清杨璿撰。杨璿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金丹四百字

金丹四百字

内丹歌诀。北宋张伯端撰。全篇正文四百字,五字为句,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但内容上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文字凝练简要,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张氏内丹学说。作为内丹修炼的入门读物,历来很受丹家重视。篇前有序,凡一千三百余字,综述全丹修炼要义,对内丹术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作了概括性阐明,与正文相辅相成,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后人注说颇多,有宋代黄自如,明代彭好古、陆西星、李文烛、王一清以及清代刘一明等家。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著。1943至1945年用日文写成。1946年以《胡志明》为书名在台北出版,1959年6月杨召憩以《孤帆》为书名首次将作品译成中文。1962年台北华南出版社出版了傅恩荣的中译本《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解释主人公原定名“胡志明”时说:“原来我命此名很多寓意,日据时代的台湾人象五胡乱华一样被胡人统治,台湾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要志明,此明字是指明朝汉族的意思,而且这个胡字可通何字,所以可以解释‘怎么不志明呢?’”可见作品的主旨在于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小说塑造了胡太明的形象,通过他从亚细亚孤儿到祖国真正的儿子的曲折道路,抒发了沦于殖民统治的无根孤儿的深痛巨哀,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台湾人民的命运与大陆人民的命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主题思想。作者以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广阔背景,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和众多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岛内的秘密斗争,大陆上的抗日热潮和反侵略斗争,以及台湾封建主义的颓废腐烂,都得到了真实的写照。全书人物众多,其中有蛮横的征服者、数典忘祖的败类、无端歧视台湾人的国民党官吏、醉生梦死的新女性、死守正统的老儒、反战日人、正义学生、满腔仇恨的百姓、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叶石涛《吴浊流论》)。小说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章回小说体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采取白描的手法,加上台湾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这部作品代表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是台湾新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宗教律诸家演派

宗教律诸家演派

全一卷。清代守一空成重编。又称宗教律诸宗演派。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简介我国佛教诸宗派之宗旨大要及其传承。本书无明确之分科,约可大别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圣寿、天台、华严、南山律等九宗, 及附录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