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张

- 姓名:松本清张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九州小仓市
- 出生日期:1909年1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2年8月4日
- 民族族群:
松本清张(まつもと せいちょう,Seicho Matsumoto,1909年12月21日—1992年8月4日),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生于九州小仓市。家境清寒,小学毕业后,即开始谋生。先后在电机厂、印刷厂当过杂役和学徒,工厂倒闭后,一度沦落街头卖饼。在此期间,他开始对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和爱伦·坡等人的作品感到兴趣。1929年因阅读进步书刊遭到当局的拘留。1938年起,进入《朝日新闻》九州分社、西部总社和东京总社供职。二次大战中他曾在军队服役两年。1952年以《一部<小仑日记>》获芥川奖,从此进入文坛。松本运用推理方法,作为剖析现实的手段,探索现代日本社会的矛盾,开辟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新风。松本的《点与线》(1957),被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追查一对男女貌似死于情杀实为他人凶杀的案件,揭露了政府官员因贪污事发,与奸商勾结,杀人灭口的卑劣行径。司法当局明知谁是杀人凶手,仅因一干人证均已死去,剩下的只是没法证实的推论,而不绳之以法。杀人者逍遥法外,飞黄腾达,小人物却成了替罪羊。小说揭露了官场中种种贪污受贿的内幕,也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零的焦点》(1959)和《沙器》(1961),写的是同一主题。贵妇为了掩盖曾当过美军吉普女郎的劣迹,青年音乐家为了混迹上流社会,不惜一一除掉往日的知情者甚至恩人。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成为罪犯,是基于他们各自都有一段辛酸的过去,是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身处下贱,也是这个虚伪冷酷的社会逼使他们为维持现时的“幸福”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既是加害于人的凶手,同时也是社会的受害者。作者虽然也谴责了他们,但批判的矛头是指向直接造成这类犯罪的不合理的社会。松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以12个短篇组成的《日本的黑雾》(1962),它以美军占领时期制造的政治冤狱为背景,揭露了日美当局沆瀣一气,镇压进步人士的罪行。1963~1977年,松本担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和会长等职。他除创作大量小说之外,还写过一些政论和历史考证专著。如《现代官僚论》、《昭和史发掘》和《古代史质疑》等。
猜你喜欢的书
图腾与禁忌
弗洛伊德著。主要观点是在原始民族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心理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共同点。因此,可以依据精神病院取得精神分析资料来说明民族学事实。对外婚制、回避习俗、禁忌、魔法、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试图作出精神分析的说明。以“羞耻冲动”论来解释禁忌,认为违犯禁忌是人们对有某种不容许的愿望的事物和行为。把魔法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同儿童情欲发展阶段加以类比,认为万物有灵论相当于“自恋”阶段,而宗教相当于“爱对象”阶段。认为,精神分析是射向图腾崇拜这种黑暗的唯一光茫。动物是父亲的第2形象。父亲对小孩说来既是对母亲情欲的对手,又是仿效的榜样。这种双重性移植于动物,因而动物不仅是畏惧的对象,而且是崇拜的对象。所以,图腾动物在原始民族中是父亲形象的替代者。同时,在吸收阿特金森“大家庭”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古代杀父假说。为了消除敌视父亲和相互嫉妒的口实,还禁止同本族女性发生婚姻性交联系,外婚制因而确立。被杀父亲的形象由图腾动物所取代,所以也不能杀害图腾。结尾,提出了杀父之事并不存在,不过是一种愿望的假说。本书所展示的一幅史前时期杀父的暗淡情景,像某种线索始终贯穿在他及其追随者有关文化问题的一切论述之中。然而,这种理论未免牵强附会,难以令人置信。
漂泊的灵魂
《漂泊的灵魂》由《早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三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主人翁克努尔普是个和蔼的流浪汉,流落于城镇之间,寄居于友人的住处,吃着友人们给的食物。克努尔普一直不愿受制于任何行业、地方或是人,甚至还离弃了与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而与他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很可能就是赫尔曼·黑塞本人。克努尔普的流亡是幸福的、专注于自我的。然而,《漂泊的灵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在这个艺术家眼里,自己的解放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克努尔普在一场暴风雪中死去,他来到上帝面前,坦诚自己虚度了一生。然而,克努尔普却被告知,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给芸芸众生带去对自由的一点思念之情。
围城
长篇小说,钱钟书著,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书名“围城”取自法国一句古语,含义是:爱情、婚姻或某一种人生,就好象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品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三年,一味游乐,一事无成,最后只得花钱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假文凭。方回到家乡受到隆重欢迎,但因为作假心虚。到上海后,方去看望同船回国的苏文纨小姐,苏对方很钟情,但方无意。方爱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不久唐离去。此后,方和留美硕士生等一起应聘到内地湖南的国立三闾大学任教,到后才知这里也是乌烟瘴气,同事中有的极度自私,有的大胆假冒博士,有的俗不可耐。一年后,方和未婚妻孙柔嘉离校另谋出路,途中在香港结婚。方、孙夫妇回到上海,一系列矛盾和苦恼接踵而来,两人由争吵到动武,都想从“围城”里挣脱出来,最后孙离家出走,方决心到重庆去另谋生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多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受过洋化教育的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等上层知识分子形象,作品以其深刻绝妙的心理描写,高超的讽刺笔法,恰当地大量引用中外文学典故,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成就,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是现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精品。
恨海
写情小说,十回。我佛山人(吴趼人)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广智书局初版。小说以庚子事变为背景,描写北京一个大院中两对未婚青年在战乱中离散及其爱情与幸福被毁灭的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乱景象。故事叙述陈家兄弟二人经父母做主,哥哥伯和与同院姑娘张棣华订婚,弟弟仲蔼与同院表妹王娟娟订婚。义和团入京,清政府与洋人谈判破裂,战争迫在眉睫,娟娟随父母回苏州原籍;
西征日录
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
长寿王经
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贪王伐之,誓不与战。同子长生逃出,后愍贫人来乞,随之而见贪王。王即杀之,杀时,诫子慎勿报怨。子奉遗命,欲报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