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洛维特认为,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堪称一部“红楼博物学”。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作者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方面,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
雅舍小品
梁实秋著。散文集。1949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本书除序外,收入《雅舍》,《孩子》《音乐》、《信》、《女人》、《男人》、等散文,是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作的。这些作品是梁实秋倡导真实流畅的文学,而受到左翼作家批判的“无言的抵抗”。正如作者所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集中作品谈论生活、人生、艺术,题材广泛,角度新颖,表现了作家在苦难中寻觅诗意,达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态度。显示出作家深受道家的人生观,美学观的影响。但因为这些作品产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无消极性质。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所以,这些作品简繁得当,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其语言、文情莫不适中,声韵配合,读来琅琅上口。作品思路宽广,旁征博引、融会贯通,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特色于一体,机智闪烁,谐趣迭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朱光潜曾评价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此书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至今发行50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二卷,元清茂偈颂,日本海寿编次,梵仙序,附行实、碑文、刊行募缘疏,应附前录。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教经典 (以小大乘摄集而成)。相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一卷。 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篇短小经文,故题名为《四十二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