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政治论文选

作者:雪莱
雪莱政治论文选

英国雪莱(Shelley.P.B.)著,杨熙龄编译,1981年4月1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雪莱政治论文选》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论无神论的必然性、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致艾棱巴罗勋爵的信、驳自然神论(对话录)、关于道德观念的思辨(断片)、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

雪莱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清正存稿

清正存稿

亦名《宋宗伯徐清正公存稿》。诗文别集。宋徐鹿卿著。六卷,附录一卷。明万历中其十二世孙徐鉴巡按福建时于《家乘》中搜辑刊行。清修《四库全书》时,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卷首有十三世孙徐即登《清正存稿原序》。《豫章丛书》本一至六卷所载诗文与附录一卷所载之年谱、诰诏、史志,与四库本同。只第六卷多收词十二首。且有校勘记二卷,一卷为民国宛平刘家立校,一卷为民国胡思敬覆校。清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亦载徐鹿卿《清正集》六卷、附录一卷。

乐书要录

乐书要录

中国唐代乐律学著作,10卷。武则天敕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武后乐书要录10卷。约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原书在国内早佚。日本灵龟二年(716)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归国时,曾将全书携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仅存第5~第7卷。清末,由驻日使节搜寻归国并予翻刻,国内今以《佚存丛书》本与《丛书集成》影印本较常见。唐代乐律学崇尚实践,异于汉代与两宋以经治乐之风。此书残存之3卷中,除第6卷记述律吕之学大略因袭旧说而外,多富实践意义。今存第5卷有: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共10目。第6卷有:记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共4目。第7卷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共3目。其第5卷:"辨音声审声源"引蔡邕《月令章句》"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语,而阐述曰:"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此诚知音之至言、入妙之通论也。"这些话道出了唐人用律而不束缚于数的辩证之理。"论二变义"强调七声"出于自然","未有不用变声能成音调者也";批评"不知音者,莫识其源",并把"变徵变宫起自周武"之论斥为"佚文守见之谈,非知音达乐之说"。这些论述,可见唐代音乐思想之通脱。其第7卷则兼论顺旋(即宋代乐学理论之右旋)与逆旋(即宋之左旋)两种旋宫法,简明扼要,为结合实践需要、阐明古代旋宫真义的现存最早文献。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为转述)散见于日本多种古乐文献之中,目前尚未见辑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启明论及《乐书要录》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录》中的"琵琶旋宫法";《阿月问答》中有关第10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5~第10卷的提要。此外,《声明用心集》、《类笔治要》、《体源抄》诸书之中尚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清大洞真经目》第十四种著录《上清三元玉简三元布经》 1卷。秋月观暎《三元思想の形成》指出本经盖《真诰》所引《三元布经》,属三元思想形成前之经。述上元检天大录、下元检地玉 文和中元检仙真书,皆有符箓。述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三元隐朝内仙上法,教人服、埋、焚符并存神诵咒。

万锦情林

万锦情林

明代通俗类书。六卷。全称《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余象斗编集。今存明万历二六年双峰堂余文台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本书分上下层分类刊载琐记、诗话、笑林、书翰与历代中短篇小说等。上层一卷的篇目有:华阳奇遇、张于湖记(此篇亦载《燕居笔记》,题《张于湖宿女贞观》)。本卷的其他篇目有:玩江楼记(即《柳耆卿玩江楼记》)、芙蓉屏记、连理树记、令言遇仙、聚景园记。二卷篇目有:裴航遇仙、秋香亭记、夫妇成仙、田洙遇薛、听经猿记、天致续缘、秀娘游湖(平话,正文杨题为《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三卷篇目有:东坡三过、羞基亭记、卖妇化蛇、联劳楼记、王生奇缘、甘节楼记、会真记。下层一卷篇目有:钟情丽集。二卷篇目有:白生三妙传。三卷篇目有:觅莲传记。四卷篇目有:浙湖三奇、情义奇姻。五卷篇目有:天缘奇缘。六卷篇目有:传奇雅集。

书录

书录

又名《皇帝书录》。三卷、外篇一卷。史传。宋代董史撰。史,字更良,自称闲中老叟。生平里籍不详。是书在“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中收录,署作“董更撰”。全书记宋代书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与《书小史》相衔接。上篇记帝王书,载宋太祖至高宗,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一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不分人品高下,采摭对每人的评论皆列于名下。另有外篇,记能书女子六人,计章友直女煎、状元胡氏黄由妻平江号惠斋、悟空道人、蓬莱女官徐清字静之、妓王英英、妓楚珍。是书所记,虽不算赅备,但征引典核,考察精神还是可取。所载书家及所辑评论,间有为他书所未见,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书录》中所纪丛杂,虽未为赅备,然征引典核,考据精审,亦殊有体裁,非泛滥采寻者可比。是书成于宋理宗淳玦壬寅(1242)。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1265),重加修校。原本书末有“至正丁未三月录办”一行,盖元时华亭孙氏所抄时增益。该书辗转传录讹脱十分严重,自序已残缺不全,不可读,故现存书中阙文较多。《收录外篇》后有 《书录后跋》,仅五行字,却阙文两处;记述了修校复成经过。该书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部主要的断代书家汇编,具有重要的资料性价值。有《知不足斋》本,《八千卷楼》有钞本,《四库全书》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著的读书笔记。学者称德秀为西山先生,故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为61卷,《四库全书》为40卷,《书录解题》与 《文献通考》俱为39卷。原本分甲、乙,丙、丁4集,今惟存甲集37卷,乙集22卷,丁集2卷。甲集自论天命之性至论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1篇,详细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用意。乙集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止于五代,而书止于唐李德裕,尚未完。丁集上卷,论出处大义; 下卷分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因性命为义理之源,故以为编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则统乎性、情者也” ,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 (《西山读书记纲目》) 。认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西山读书记》卷1),三者一体而异名。主张修身在正其心,而“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 (同上书卷5)。此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列举阐述,征引名言绪论。其理学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宋代正宗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真西山全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