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

作者:托尔斯泰
暴风雪

《暴风雪》是托尔斯泰短篇佳作,以 19 世纪俄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被暴风雪改写的命运纠葛。年轻贵族小姐玛丽娅深爱着军官弗拉基米尔,两人不顾家人反对决意私奔成婚。约定的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荒原,弗拉基米尔的马车在风雪中迷失方向,未能按时抵达教堂。 与此同时,迷路的年轻军官布尔明意外闯入教堂,在神父的误认下,与焦灼等待的玛丽娅完成了婚礼。暴风雪停歇后,弗拉基米尔历经艰险赶到,却发现一切已成定局,绝望之下远赴战场。玛丽娅虽悲痛欲绝,却恪守婚姻承诺,与布尔明开始了陌生的共同生活。 故事中,暴风雪既是阻碍相遇的自然灾难,更是命运的象征,它打破了既定轨迹,却意外促成了另一段真挚的感情。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在意外变故中的挣扎与坚守,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人性的温暖。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在平淡叙事中传递出对命运、责任与幸福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浸润着俄国文学特有的深沉与悲悯,成为托尔斯泰短篇创作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东汉文纪

东汉文纪

三十二卷。明梅鼎祚 (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 《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他的 《西汉文纪》,根据 《史记》、《汉书》,多为典确。此编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盛于东汉,即刘珍、张璠诸记,著录正史者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说繁兴,其时去洛京最近,故依托附会尤较西汉为多。至于集古、金石诸录,博古、考古诸图,以及隶释、隶续而下,搜括旧刻,争奇炫博者,弥不一家;而西汉自五凤砖数事以外,寥寥无多。其碑碣文词、器物铭识,亦往往唯称东汉。梅鼎祚搜罗既富,意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续释常谈

续释常谈

一卷。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敦颐,因避讳改。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县)人。光宗时为国史院检讨官。另著《芥隐笔记》一卷。是书为《释常谈》之续篇,辑录范围颇广泛,遍及经史子集、诗词及笔记小说等。文字较简洁,只引原文,不释义,亦不辨析出典。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或名《古文龙虎上经》、《金丹金碧潜通诀》、《金碧龙虎经》,简称《龙虎经》、《龙虎上经》,作者不详,托名黄帝著,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龙虎经》历来被认为是早于《参同契》的丹书,惟据今人王明考证,此书实为唐代羊参微《金丹金碧潜通诀》的异名。宋代朱熹认为此系后人伪作,非古书。《龙虎经》或分三十三章,或分二十六章,文字晦涩,语句僻拗,内容基本与《参同契》相似。仍以乾坤象鼎器,坎离象药物,其余六十卦象火候,将道教丹诀编排于易象之中,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金火相交生药图》。但其在演绎《参同契》,运用汉易时皆有差错。另有宋王道《龙虎经注疏》三卷及无名氏《龙虎上经注》。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注本。《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7卷。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于享和元年(1801年)。前6卷列述六经病;卷7辨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伤寒论》原文悉遵我国宋高保衡、林亿校订本,而将其他《伤寒论》传刊本之异同,尽注于各条之下;原论中之误文、脱文,本汉儒尊经之意,不妄改易;校勘亦较精详。其诠释仲景原文,采辑成无己以下数十家之注文,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对原文中条理牴牾、字句钩棘、不易晓明者,“勿敢妄于穿凿”。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作者又于此书“综概”中指出:读《伤寒论》,“宜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发汗吐下、攻补和温之别”。对读者甚有启发。现存多种刊本,最早为日本文政五年(1822年)聿修堂原刻本,建国后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经名:太清经断谷法。未着撰人。似随唐前故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方法类。《通志》著录。述断谷法。多以服中草药及药膳为方。卷中记抱朴子于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将服食巨胜方“寓 (疑为写) 以为要秘”。本书盖撰于晋。

清波杂志[四库本]

清波杂志[四库本]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周煇撰。十二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续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常见本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因为作者当时寓居杭州的清波门,故名其书为《清波杂志》。作者自序中说, 这些“杂志”是晚年回忆年青时的见闻的产物: “煇早侍先生长者,与聆前言往行有可传者,岁晚遗忘,十不二三,暇日因笔之。”故所记多为北宋末、南宋初的事。内容很杂,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 建筑、 衣饰、名胜、民风等多种方面,而以政治人物的言行所占比重最大。书中所记苏轼材料既多,评价也高,对王安石则颇多微词,可见作者的政治倾问。与作者同时代的张贵谟序中称赞此书“虽寻常细事,多有益风教及可补野史所阙遗者”,章斯才的跋则说:此书“议论所到,有前辈不曾言”,当为“不朽”。可能指的是他对项羽、唐太宗的批评(卷四)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