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作者:怀特海
英国怀特海著,1932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曾参加英国“古典语在教育中的地位”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学校课程改革有一定影响。本书是西欧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理论著作。作者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教育重虚饰,轻实用和缺乏活力的弊端,强调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使教育保持活力和不断创新。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经过浪漫、准确和概括等3个阶段,要求教育工作适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因才施教。主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通过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联系,使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都得到充分发展。作者认为大学教育应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基本目标,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认为审美在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学校应当加强艺术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本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法、德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对西欧新教育运动和英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本人因此被认为是与卢梭,杜威齐名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墨池琐录
四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文学家。11岁能诗,受业于李东阳门下,以博学名于世。正德年间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曾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后被谪戍云南,颇多感愤,卒谥文宪。一生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著作丰富,有杂著百余种行世。究心书学,醉墨淋漓。是书颇抑颜真卿、米芾,推崇赵孟頫,谓赵得晋人法而为右军后一人而已。全书皆论书之语,或采前人之说,或抒己见。如:“书法惟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生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真务简而便。’此四诀者,可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矣。”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隶如冬,八分、行、草,岁之余闰也”等等。
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
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提及明初正一天师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等人,应为明代正一派道士所作。此书叙述传度真武将军符箓之法。内载玄天大圣真武无上将军神像、符图、部下将官吏兵名额,以及摄鬼神咒、祛鬼神咒、煞鬼神咒。又载受箓盟仪,请箓法词及真师名讳。据称依法得受此箓,可以「保命护身,延生度厄,辟除魔魅,断灭不祥」。
胜莲社约
《胜莲社约》一卷,明代虞淳熙撰。淳熙字德园,仁和《今杭州)人。胜莲社是佛教同人自愿结合的民间团体,以“放生”为其主要宗旨。《胜莲社约》系社中同人共同商议制订,以为团体之行为规范,虞淳熙执笔。附录《募僧助放生池疏》、《武林放生诗序》二篇,皆可供风俗文化研究参考。原书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十集,今据《武林掌故丛编》本标点排印。
蒙古源流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本及各种手抄本流传。在国外,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原文本和德译本。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蒙文本。另在日、美、德等国也有影抄本或译本出版。彻辰萨囊(1604—?),中国清初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蒙古贵族,喇嘛教徒。依据多种史书和佛教经籍,撰成本书,意在写一部蒙古通史。共8卷,依喇嘛教为纲、各汗传统世系为纬、按年纪事,著述体例颇近于《蒙古秘史》。第1卷首讲佛教的“运数”,作为本书的缘起。第2卷记额纳特(又作卫拉特)、土伯特(又作图伯特)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崇尚佛教事迹。第3卷以后,则记蒙古族的发源和发展,兼述蒙古各部的兴衰治乱和遗闻佚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蒙古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珍贵史料。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封建领地的分割,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以及喇嘛的传布等,也叙述的颇为清晰和详瞻。书中有许多韵文体记述,所记录下来的17世纪以前的蒙古语,有助于研究蒙古语言的历史。书末所附《红册》、《大黄册》等蒙文史料,亦颇珍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3大历史著作。
毛诗故训传
注释书。西汉毛公撰。《诗经》传至西汉,分为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毛诗为古文,《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29卷,《毛诗故训传》30卷,然但称“毛公之学”,不著其名,今人一般认为作《故训传》者为鲁人毛亨(称“大毛公”),毛亨授赵人毛苌(称“小毛公”)。四家诗中,毛诗最为晚出,势力也最小,自东汉末郑玄为之作笺,始大行于世,以后三家诗渐次亡佚,毛诗遂成为《诗经》之唯一传本。《毛诗故训传》是目前所存最早的传注体训诂书, “‘诂训’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文, ‘传’则并经文所未言而引申之,此‘诂训’与‘传’之别也”(清毛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训诂传名义考》),“诂训”亦即“故训”,用来释字词,“传”则用来通诗义。全书以“故训”即解释字义为主,行文简约,大量采用直训即“某,某也”的形式,然而多是随文立训,所注均为句中使用义,或以大类名释小类名,或以小类名释大类名,或以今字释古字,或以通行字释非通行字,等等。故同一个字可能用不同的字来解释,而不同的字也可能用相同的字来解释。其他术语,有“某犹某也”、“某亦某也”、“某谓之某”、“某某为某”、“某某曰某”、“某言某某”、“某,某属”、“某,某貌”、“某,辞也”、“某,叹辞”、“某,某也,一曰某也”等,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上通常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而只限于本篇本句中的使用义。在“传”的方面,毛公不但解释句义、章旨、篇旨,也解释创作手法,标明“兴”体,还常介绍诗之背景材料。毛公的训诂体例和术语并非都是自己独创,而是渊源有自,继承发展了前代学者的成就(今人可以从《国语》、《左传》、《礼记》等书中考见其承袭之轨迹),把前人分散的诂训体例和术语汇于一书中,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奠定了传注体训诂学的基础。今通行者为《十三经注疏》本,又有宋刻单行本二部,藏北京图书馆。清段玉裁有《毛诗故训传定本》30卷,亦可参看。
大学本旨
一卷,宋黎立武著。其书采用所谓《大学》古本,认为曾子原著不分经传,《大学》所引曾子言为曾晳之语,而非曾参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