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

- 姓名:怀特海
- 全名:阿弗烈·诺夫·怀特海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肯特郡
- 出生日期:1861年2月15日
- 逝世日期:1947年12月30日
- 民族族群: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科学哲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生于肯特郡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体弱,在家读书,14岁才入舍本学校学习。1880年进剑桥“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旁猎文学、哲学等,1884年获学士学位。1885—1910年在三一学院任讲师,讲授高等数学。自1903年起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离开剑桥赴伦敦,1911年出版《数学导论》,1914年受聘为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2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1927年应爱丁堡大学邀请讲“有机哲学”,讲稿于次年出版,题名为《过程与实在》,是他的宇宙形而上学的代表作。1937年退休。是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被授予荣誉勋章。1947年在哈佛逝世。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3卷,与罗素合著,1910—1913)、《数学导论》(1911)、《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研究》(1919)、《自然的概念》(1920)、《相对论原理》(1922)、《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想方式》(1938)、《科学和哲学论文集》(1946)等。
怀特海在1929年以前,从事数学、逻辑、物理学研究,有多种著作出版;1929年以后主要从事形而上学研究,致力于宇宙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使他成为过程哲学的开创者。他认为,世界就是一种活动过程。“过程就是在其各个因子之间有内在关系的、复合的活动。”时空流和永恒客体是他的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而永恒客体构成可能性领域,它只是一种抽象世界,只有进入时空流之后,才成为具体的显相。实在世界就是由具体的显相组成的。他认为,实在世界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而决定这一选择的是神,神是现实性和限制性的双重源泉。他把神看作具体实在性的基础,最终的限制,他认为神的存在就是最终的反理性。怀特海后来还提出“把握”概念。把握就是指一物抓住或把握另一物。一个实在的实体就是一个“把握性事态”。它代表一种选择。正是通过暂时性的选择,它才通过把握事物的实在。所以把握是世界的基本活动。他认为,“每一事件都是从基本活动的个别化过程中产生的一次个别的事实。”而使一个机遇最终成为如此而非如彼的那个东西,他称之为“主观目的”。主观目的内在于事物,是事物要成为自身的内在冲突,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潜在变成实在。事实上,怀特海的“主观目的”不过是改了妆的神意,按照他的理论,世界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不过是无所不在的神意的体现。怀特海的哲学在美国很受欢迎。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兴趣。
猜你喜欢的书
实宾录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实宾录》见于晁公武 《读书志》称为 《异号录》二十卷。陈振孙的 《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宋史·艺文志》又分 《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关于本书,诸家记载,颇有舛错不合。据各本之说,互相参证。《宋史》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可能是较早的未经增广之本,所以名曰《异号录》。自元代以来,此书已长久散佚。被陶宗仪收入《说郛》的仅仅是很少的数条。清代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六百余条。都是 《说郛》里所未见的。但因原书散佚,其体例亦无法考证。马永易的原本与后人文彪增广的内容也无法辨别。所以只能除去重复,订正舛误,以类相从,整理编为十四卷,仍沿用陈振孙《书录解题》之名为《实宾录》。本书广泛收集古人的殊名别号编辑而成,内容颇丰。但亦有明显舛讹之处.或与称谓无关的也收录其中。但此书仍不失其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清顺治三年 (1646)宛委山堂刊 《说郛》一卷本、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说郛》一卷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太公家教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云云。则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卷,传说是书为有唐村落间老校书的才能著之。此书特以浅陋鄙俚之故,各史志与宋人书目,均未著录。俗传是书为《太公家教》的课本,唯前辈方知太公《家教》。张溟 《云谷杂记》卷二,亦著此书,可见是书流传于唐代。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词》、《九经钞》两轴,屡引是书。侪太公于老子、孔子之间。作者或误以此太公为姜太公。然此又可知是书之见重于时矣,敦煌本又有一别卷。卷首题《武王家教》,而卷末则署为《太公家教》。设为武王与太公问答语,似从此书变蜕而出者。按陶九成《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金人院本名目,有《太公家教》一种。疑为扮演别本的,盖原书由一人口中宣讲伦理,不易成篇;别本直以太公为姜太公,又加入武王,一问一答,为天然戏曲原料。然则金元以来,是书别本犹行于世,其原书之不传,盖在南宋时。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是书共四卷。一整本,三残本,兹校其异文,定著为一卷,入之子部儒家。有 《敦煌卷子》本。
岕茶笺
古茶书。明·冯可宾(山东益都人)1655年前后撰。刊本有《广百川学海》本,《昭代(本朝)丛书》本。全篇约一千字。分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茶、品泉水、论茶具、茶壶大小、茶宜、禁忌等十二则。后附岕茶笺跋,有岕茶笺十一条。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亦称《太上灵宝元阳妙经》。道教经典。成书于南北朝。原书至少应有十八品,《正统道藏》所收仅七品,分十卷。(1)P.2450。首尾均残,存 一百二十行,见于《道藏》本卷四。(2)S.3016。首部残,尾题“太上元阳经卷第十”,存一百三十余行,不见于《道藏》本卷十。(3)P.2366、台北中央图书馆4717。二件内容相同,前者保存较完好,存二百二十二行,首行题“太上元阳经观山品第十六”,七十五行题“太上元阳经净土品第十七”,一百六十四行题“太上元阳经庄严品第十八”,三品均不见于《道藏》本。此经分品叙说道教义理,内容及行文皆袭取佛教《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改说经者释迦牟尼之名为元始天尊、妙乐真人等,“佛”字改作“仙”字。北周释道安《二教论》、甄鸾《笑道论》、唐释法琳《辩正论》对此皆有批评。
汲冢纪年存真
清朱右曾撰。二卷。《古本竹书纪年》大致亡于宋,朱氏据清代尚能见到的各本引文加以辑录,并一一注其所出,考其异同,以见今本之可疑,真古本之可信。书末附《周年表》,自周武王十一年伐殷,迄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简列八百零九年间列国重要史事。是书辑文有据所引诸书文字合并芟定的,其后进行校补和辑证的主要有王国维等。
观虚空藏菩萨经
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佛住佉陀罗山,优波离问。欲治罪者,云何作观?佛言,先依决定毗尼,敬礼三十五佛。次想此菩萨顶,有如意珠,若见此珠,即见天冠中现三十五佛。珠中现十方佛,或得除罪字印臂。或闻空中唱罪灭,便堪入僧。或使知毗尼者得梦,须更忏悔。乃至八百日治厕,再三七忏。重与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