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使命

作者:费希特
人的使命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著。写于1797年。全书分三卷:怀疑、知识和信仰。他考察了自然体系与自由体系的对立,指出前者以获得知识为宗旨,可称为知识体系或知识学;后者以达到人类之爱为宗旨,可称为爱的体系或道德学。按前一体系,人作为感性存在,受自然界规定,没有意志自由,是自然的奴隶,其行为是自然联系的必然结果,善恶取决于自然,无所谓善恶功过。但按后一体系,人作为理性存在物,依据理性的目的概念自我决定,自我统一,其意志是自由的,受纯粹理性的支配,是人把自己造就成为他将成为的人,人的行为就是要达到至善。这两种体系,曾使费希特感到困惑。但后来他摆脱了这种虚假的对立。他强调自我的实践活动与道德活动,提出不仅要认识,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知的自我,需要以知的对象为条件,它不是绝对的;而行的自我,不仅可以扬弃对象,而且可以创造对象,它是绝对的。道德的本质是自由行为者实践理性的自我决定。人的意志决定人的行动,依据意志决定的行动,就是“人的使命”,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这种意志决定,是通过良心来实现的。他将良心称之为“灵魂深处的那个呼声”。服从良心的命令,就是真实,就是目的,就是义务,就是存在的价值。行动的命令使人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变得越来

猜你喜欢的书

妇女再研究

妇女再研究

《妇女再研究》由好几个短篇故事串成。第一段“亨利·德·玛赛的初恋”的开场部分,最初曾以《晚上十一点至午夜之间的谈话》为题,在《褐色故事集》(1832)中发表,全文于一八四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在《艺术家》杂志上刊登,题名为《小客厅中的一个场景》。第二段“淑女”原系一八三九年出版的《法国人自画像》中的一篇。第三段“卡那利谈拿破仑”,第四段“我们上校的情妇”,第五段“公爵夫人之死”都曾作为独立的短篇在一八三二年的《褐色故事集》中发表,一八四二年,作者将以上五个短篇组合成一个中篇,题名《妇女再研究》,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二卷,属“私人生活场景”。最后一段“梅雷夫人的故事”,最初是短篇小说《劝告》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即《信使》),于一八三二年在玛门-德洛奈版的《私人生活场景》第三卷中问世,一八三七年与取自《褐色故事集》的另两个短篇——《德·波伏瓦骑士》和《一个西班牙伟人》——合成一篇,以《大望楼或三复仇》为题,收入威尔代版《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一八四五年,作者将梅雷夫人的故事单独抽出,以《大望楼》为题收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四卷,属“私人生活场景”,副标题是“妇女再研究续篇”,同时作者手稿上也注明此篇应并入《妇女再研究》。因而后世再版《人间喜剧》时,均以“梅雷夫人的故事”作《妇女再研究》的结尾。

武陵记

武陵记

南朝齐、梁时期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市)地区方志。

骨董十三说

骨董十三说

一卷。明董其昌撰。是编首言“骨董”字义,进论其本义、类别及其见识与杂说,实为骨董概说书。若以内容而别,可分十七则。系董氏临平湖(在浙江余杭县临平山东南)舟行途中所撰,天启元年 (1621) 成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杨文斌刊行。有 《静园丛书》本、《美术丛书》本。

小儿语

小儿语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

陈子龙及其时代

陈子龙及其时代

本书是关于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陈子龙的传记。陈子龙是崇祯进士,工诗文。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见朝廷混乱,去职还乡。清军破南京后,他两次在松江起义兵抗清,事败被捕,投水而死。作者融人物于时代,在明政权日益崩溃、清军进逼中原、农民起义迭起的大背景下,生动地刻画了陈子龙从只关心诗文的名士到以国事为己任,最终以身殉国的斗士的形象。同时,作者还以一个文学史家独到之笔触,勾勒了一幅十七世纪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试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寻找真正的斗士产生的契机。

九经误字

九经误字

一卷。清顾炎武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易见者不录,与石经异文而两通者不录。所摘监本、坊本误字,各经并不很多,只有《仪礼》错讹尤甚,靠此书得以校明,清代印行时得以补正,这是顾氏对经籍的一大贡献。但由于顾氏所依据的石经为裁剪本而非完本,造成了把监本本来对的地方反倒改错,而有些错的地方反倒置之不论,尚不及后人考证精密。不过,清代校经之学,实由顾炎武和张尔岐始,其创始之功不可没。现存有清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