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

- 姓名:费希特
- 全名: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奥伯劳济兹
- 出生日期:1762年5月19日
- 逝世日期:1814年1月27日
- 民族族群: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年5月19日—公元1814年1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之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古典代表”。生于奥伯劳济兹一个贫穷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早年参加劳动以助生计。平民出身对其思想意识发生了终生的影响。由于记忆力惊人,得米勒提兹男爵资助,于1771年开始上学读书。1774年进波尔塔的贵族学校。1780年秋入耶拿大学,翌年转学到莱比锡大学,均研究神学。因生活无计,1788年弃学,前往苏黎世做家庭教师。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很快成为一名康德主义者,同年在寇尼斯堡首次会见康德。按康德的哲学观点写成《试对一切启示的批判》,得到康德的肯定,次年发表,名声大振。1793年底到1794年初,他的哲学体系已经酝酿成熟,首次在苏黎世作“知识学”公开演讲。179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耶拿时期他讲授自己的哲学,开始批判康德哲学。这五年间,他学术成就辉煌,思想影响巨大。他的激进的民主思想终于遇到敌对势力的攻击,1799年被迫离开耶拿前往柏林。在柏林,一边做家庭教师,一边修改“知识学”体系和公开演讲。1805年就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普法战争期间辗转各地,媾和后重返柏林,一边发表演讲宣传爱国主义,一边筹建柏林大学。1810年当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1814年因染时疫瘁死,享年52岁。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知识学引论第一篇》、《知识学引论第二篇》、《人的天职》、《论学者的使命》、《告德意志民族》等。
费希特是第一个从右边批判康德哲学的哲学家。他从彻底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把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发展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排斥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他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看到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认为这两种体系绝对不能并立,不能调合,那种把两者综合起来的混合体必然存在巨大裂缝。他指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执,本质上是:“自我”与“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他认为“自我”与“物”必定一个是第一性的,一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性的东西依赖第一性的东西,与第一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哲学家,都必须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第一性的,否则就会陷入怀疑论。从这一立场出发,他认为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是完全不必要的赘物,是纯粹的虚构,是“无”,为了哲学体系逻辑上的一贯性,应该把它清除出去。
他批判唯物论,认为唯物论是无用的,因为他不能解释从存在到表象的过渡,他认为唯物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个“巨大的跳跃”。他批判狄德罗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这是讲空话。他的结论是,唯物论不能算哲学,只有唯心论才可能是哲学。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绝对最先、绝对无条件的原理出发,这个原理无须证明,其他一切都从这个原理推论出来。他认为“自我”就是这种开端的东西。他提出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哲学的第一原理是自我设定它自己。他认为“自我”,自己设定它自己,凭自己设定自己的活动而存在,不依靠他物。他认为,自我既是活动者,又是活动的产物;既是行为者,又是行为产生的结果。他指出,他的“自我”不是个人的“小我”,而是人类“大我”。他把这一原理称为“正题”。
费希特哲学的第二原理是自我设定的非我。他认为,与“自我”相对立的“非我”,是由“自我”产生出来的。他所说出来的非我就是“不属于自我的实在性”,即周围的客观世界。他认为,“自我”产生“非我”,主体产生客体,精神产生存在。同时他又认为,没有“非我”作为对立面,自我也得不到理解和说明。他称这一原理为“反题。”
费希特哲学的第三原理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他认为,自我与非我,相互对立,相互限制,相互制约。他把“非我”对“自我”的作用,“自我”受“非我”的限制,叫作“理论认识”,而把自我对“非我”的作用,“自我”克服“非我”的限制,叫做“实践活动”。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统一于自我。他把这个原理叫做前两个原理的“合题”。可见,“自我”与“非我”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但统一于“自我”之中。费希特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都只能从这三个原理推论出来。
费希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强调“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性,从而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这些辩证法因素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费希特哲学的这些合理因素是包含在彻底主观唯心主义外衣下的,他的“自我”是夸大到脱离了客观自然的精神,他的所谓实践活动也只停留在意识范围内,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无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软弱性。
猜你喜欢的书
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昭明太子集
六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 (今江苏武进) 人。曾编 《文选》三十卷,裒集秦汉以来诗文甚富,为总集之祖,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自己也擅诗文,有《昭明太子集》。据《南史》本传,统有文集二十卷。此二十卷本至隋唐时犹存,而《宋史·艺文志》著录仅止五卷,《文献通考》更不著录,说明宋末已散佚。今本系明人据类书采掇而成,有明嘉靖间杨慎等核定辽府宝训堂刊五卷本、明叶绍泰刊六卷本,又有明汪士贤辑《汉魏诸家集》所收五卷本、明人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所收五卷本、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一卷本。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四库全书》用明人叶绍泰刊本凡诗赋一卷,杂文五卷。《四部丛刊》影印明杨慎等校刊五卷本,凡赋一卷,诗一卷,杂文三卷。《四部备要》据五卷本排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陈宏天等标点本,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末附近人胡寄懋撰《昭明太子年谱》。有四库全书本。
中学的国文教授
1920年胡适撰。所定中学国文的选本,有《老子》、《论语》、《檀弓》、《左传》等。文中并开列有中学生自修应读之书目。简目如下:(1)史书有《资治通鉴》或二十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2)子书有《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3)文学书有《诗经》等,此外学生可随其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渊明、杜甫、王安石等。1922年,胡适又撰《再论中学的国文教授》一文。于上举中学生自修应读之书,除删去二十四史外,余皆仍旧。此外,并拟有《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简目如下:《诗经》、《左传》、《战国策》、《老子》、《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楚辞》、《史记》、《淮南子》、《汉书》、《论衡》、陶潜、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陆游、杨万里、辛弃疾、马致远、关汉卿、《元曲选》、《明曲选》。
骈雅
专释双音词的训诂书。七卷。明朱谋玮撰。刊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朱谋玮,字明父,一字郁仪。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宁献王朱权曾孙,袭封镇国中尉。藏书丰富,博学多闻,著有《周易象通》、《诗故》、《春秋戴记》、《鲁论笺》、《水经注笺》及《骈雅》等。在《骈雅》自序中,朱谋认为许多词语都是“联二为一,骈异而同”,他广搜古书中生僻古奥的词语加以解释,被训释的词和训释词都是双音词。该书从古籍中采辑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制,分为释诂、释训、释天、释器、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草、释地、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类,逐类诠释,故称《骈雅》。引征广博,足资参考。有《借月山房汇钞》本、《丛书集成》本等。
道德真经取善集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 “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分而为二的观点。他称赞《老子》具内圣外王之道,是群言之首,万物之宗。认为前人注解多不能把握老氏全体,各随己见,互有得失。因此会聚诸家之长,并叙己意,以得老氏之道。《道德真经取善集》前有李霖自序,述其撰集之旨。释文集严遵、河上公、王弼、唐玄宗、成玄英、司马光、李畋等数十家注疏之精华,取材丰富;其所述己意,平允畅通。该书所裒众说,原本今已有亡佚,赖此书得以存其麟爪,虽未录全书,亦尤为可贵。现存明《道藏》本。
元儒考略
四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明万历年间 (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为人正直纯厚,好周敦颐、二程之“濂、洛之学”,于理学颇有研究,著有《冯子节要》、《冯少墟集》、《古文辑选》等。《元儒考略》记元代诸儒事迹,各为之传,所记以元史儒学传为主,兼采其他史料附益,广考博引。各人之传,详简不一,大体以学术高下为准,以致体例不太统一,且姓名也多舛误。但元儒事迹及著述传世不多,冯从吾之《元儒考略》尚可见元代儒林学界概貌,是研究元代思想、学术的重要资料。该书现存明万历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