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作者:埃德蒙·伯克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

埃德蒙·伯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新笑林广记

新笑林广记

近代笑话作品集。吴沃尧(趼人)撰。作者署名“我佛山人”,标“杂录”。连载于《新小说》第10号(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1904年9月4日)、第17号(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6月)、第22号(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凡二十二篇,首冠小序一篇。195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卢叔度汇注的《俏皮话》收有此书。作者写作这些笑话的目的在于,他认为历代的笑话、小说原本不少,但大多是陈陈相因,没有新意识、新趣味,尤其是《笑林广记》一类的书虽为妇女儿童所熟知,但内容俚鄙不文,对读者没有好处,只能将他们导入歧途,为改良故而写作了《新笑史》。这些笑话辛辣地嘲讽了腐败的清廷。《德寿笑话》揭露清代一方大员德寿的昏庸无知,《问官奇话》讽刺了清朝官吏的丧权辱国,《梁鼎芬被窘》嘲笑了官僚们的狼狈丑态,有很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就是很好的例子。

马伯乐

马伯乐

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 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部别开生面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半壁山河沦陷,国难当头之时,在知识分子层中,还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激昂慷慨,实际上千方百计往后方逃命。作品紧紧围绕着马伯乐这一个形象而展开故事情节。马伯乐受其家庭和父亲影响,极端瞧不起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便预见:“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就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从青岛逃到武汉后又要逃到重庆。他口头上也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实际上他除了吃就是玩。萧红运用冷嘲热讽的手法,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意在鞭挞一切逃跑主义和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作品对广大人民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作了纪实性的描述,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及国民党的投降路线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极大苦难。

元人杂剧选

元人杂剧选

顾肇仓选注。该书选录了元人杂剧15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较优秀的作品。该书如果按照它们的主题思想加以区分归纳,可分下列5个种类:一、属于表现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张国宾的《合汉衫》,无名氏《货郎旦》,秦简夫的《东堂老》和李直夫的《虎头牌》。二、正面描写反抗统治的英雄人物的作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三、以公案剧的形式,抒写民众的痛苦与希望的作品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生金阁》和孟汉卿的《魔合罗》。四、以民间传说与神话为题材的作品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和郑德辉的《倩女离魂》。五、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有: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仁甫的《梧桐雨》。这几个种类大体上能概括地代表元杂剧中的主要类别,从中可对元杂剧进行初步的分析。该选本基本上以明万历年间臧晋叔选刻的《元曲选》(即《元人百种曲》)作为底本,因为臧本经过整理,较为完善,此外该书还参校了其他一些刊本,如:元刊本,《古名家杂剧》本,《柳枝集》及《酹江集》本等。该书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

东坡书传 [标点本]

东坡书传 [标点本]

《尚书》学著作。宋苏轼所作《尚书》注本。十三卷,一作二十卷。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宋神宗熙宁以后,专用王安石《新经尚书义》试士,而东坡此书驳异王说颇多。由于王氏之书不传,故难较其优劣异同。但就本书而论,作者注重经世之学,明于事势,又长于议论,对于治乱兴亡,剖析明畅,较他经独为擅长。如注解《胤征》,以为羲、和二于羿而忠于夏;注解《康王之诰》,引《左传》叔向之言证服冕为非礼;又言昭王南征不复,穆王初无愤耻之意、哀痛恻怛之语,平王当倾覆祸败之极,其书与平康之世无异,有以知周德之衰;而东周之不复兴也。注古而鉴今,所论颇为精彩,连与其如水火的洛闽诸儒也不得不承认该书有可取处。朱熹认为此书虽然“失之太简”,但是解释“最好”。有《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有题记。编号一三五四。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

凡二十卷。马鸣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阐释金刚地之行位等,共立四十大决择分。其中,初二分解说十种大因缘,相当于序分;第三以下至三十六分为正宗分,以解说金刚地之五种位至阿说本王之十方尘数等;三十七分至四十分为流通分,鈙述本书之功德及马鸣自述过去之本因等。各分之下皆先举出偈颂,其后逐文释之,三十七分以下之四分则仅揭举其颂。又本论所说内容颇为怪诞,且署名‘真谛三藏译’之记载,诸经录皆未见载,加以论中所引多数经典名称皆不见于诸经录,此外,本论论述之体裁与向来被视为伪撰于我国之释摩诃衍论颇为酷似,故学者多谓本论乃后世伪造而假托马鸣之名。又如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下所载,本论谓马鸣所造者,盖后世之假托,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谓该论始见于宋大中祥符录,知其成书年代距今不远。现藏本唯存于高丽藏及明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