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骑士
作者:卡尔维诺
《不存在的骑士》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不存在的骑士》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叙述的是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大帝(公元768—800年)统治时期的一则情节离奇古怪的故事:一日,查理大帝在阅兵时,惊奇地发现队伍里有一位没有躯体但全身装束洁白严整的骑士,他自称是一个“不存在的骑士”;骑士既没有肉体,也没有灵魂,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各种动作;骑士徒劳地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以便在历史上能留下自己的足迹,故对未来充满了疑虑和惶惑。卡尔维诺之所以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这个“不存在的骑士”形象,是想借此渲染现代人自我存在的意义,并暗喻现代人焦躁不安的心态及其无形的社会地位。
卡尔维诺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牧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据吴序,50卷本《牧庵集》收入赋3篇,诗222篇,序38篇,记53篇,碑铭墓志140篇,制诰58篇,传2篇,赞15篇,说11篇,祝册10篇,杂著13篇,乐府124篇。今存36卷本《牧庵集》,内容要比原本少四分之一左右。其各卷所收是:卷1为祝册、诏制,卷2为诏制,卷3—4为序,卷5—9为记,卷10—12为庙碑,卷13—25为神道碑,卷26为碑、碣,卷27为阡表、阡碣,卷28—29为墓志铭,卷30—31为传、行状等各体文,卷32为赋、五言古诗,卷33为七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及七言律绝,卷35—36为词。卷末附录有刘致所撰的姚燧年谱。本集编成后,又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部丛刊》据以影印编进初集。
叶选医衡
又名 《叶天士医衡》。医论。原题清叶桂选,缪萼聊校刊。二卷。系集前人著述删繁就简辑成,刊于光绪十六年 (1890)。共载历代名医医学论文七十七篇,涉及内容广泛,并有许多精辟论述。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医论著作,流传颇广。托名叶桂选定,实疑与沈时誉《医衡》相袭。有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公司铅印本,宣统二年 (1910)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洄溪医案
医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反映出徐氏丰富的临床治验和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法。徐氏治学严谨,疗病善于审证求因。并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因、症状,以及受病部位进行辨证论治,颇有独到见解。辨证、制方遣药切于病情,并强调痰火瘀热应与各种痈症鉴别,但病因病机又有联系。这些经验很有临床意义。咸丰五年(1855)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另有咸丰七年刊本,光绪元年(1875) )河南聚文斋刻本。
五经蠡测
六卷。明蒋悌生(生卒年月不详)撰。悌生字仁叔,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洪武初举明经,任本州训导。此书乃作者为避元末战乱,潜遁蓝田深谷中修研经籍,时有所得,辄笔录而成。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书名为五经而实只四经,是因此书在蒋悌生时并未定稿传世,直到明嘉靖十七年,浮梁闵文振纂修州志,始得书稿于其后人,序而刻之,其时原稿已残缺不全,《礼记》部分已全佚。今所见传本中说经之文或大写或夹注,有些只有经文或章句之目而无训释,体例散乱,正说明此书为草稿而非定稿。悌生解经虽以宋人为主,却并不墨守宋学,对前人成说多所订正,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尤为后人所称道,认为他名虽不及熊朋来,书则实在朋来上。但由于书稿成于穷山,所见书籍有限,考据引证非其所长,成为该书主要缺陷。取名“蠡测”,含义也正在于此。今存有明嘉靖十七年蒋世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居业录
八卷。明胡居仁的讲学语录,由其门人,女婿余祐编辑成书。余祐于 《序》中称,此书取 《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之意为书名。此书分《道体》、《为学》、《主敬》、《致知》、《力行》、《出处》、《治体》、《教人》、《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二类,共一千一百九十九条。每条或数字,或数十百字不等。所论包括圣贤德业、经传旨趣、学问功夫,治道修身、性命渊源,对佛老之学的批判。主要阐发程朱性理之学。他提出 “心与理一”,认为天下事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为吾心之所发见。所以圣人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理与气不相分离,心与理一致。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贤者因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于善,流于恶。他在书中强调“王道”之外无坦途,所谓“王道”即存天理遏人欲而已。所谓天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人欲,即不孝不悌、不睦不渊、不任不恤、造言乱民。存天理则人欲遏,天理必见。修身要先穷理,而穷理在于读书论事,推究到极处。他主张以义制利,不以利害义。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者以此立心,便能广大高明,充之则为纯儒,推而行之即为纯王之政。强调君子应当守道安贫,此书与薛瑄 《读书录》 同被理学家称赞,推为醇正之作。正德 (1506—1521)中,张吉曾删其书为 《居业录要语》,吴廷举删其书为 《居业录粹言》,陈凤梧又有 《居业录类编》三十一卷,颇失胡居仁本义,所以流传不广。明人曾将此书与薛瑄《读书录》、罗钦顺 《困知记》合刊,称 《三先生语录》。有 《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困知记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罗钦顺著。包括前记2卷,156章,续记2卷,153章,附录1卷。为与人论学之书。所以以“困知”命篇,谓其治学“始则不得其门,中则疑决,晚岁用功愈坚,自知愈审,兢兢业业,惟恐其入于他歧而不出耳”(《原序》)。力排释老、陆九渊之“明心”说,谓其“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指出“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性为体,心为用。把性视为人生之初静的本体,将心看成人既成形之后“感物而动”的妙用。书名取自《论语》“困而知之”一语之意而成,成书于明嘉庆年间。主要版本有明《三先生语录》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