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告白

作者:三岛由纪夫
假面的告白

《假面自白》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于1949年。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描述了主人公“我”的成长历程,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面自白》不仅在文学上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且由于其存在着一些能够清晰反映出三岛隐藏着的那一面的缘故,它还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假面自白》将与少年时期快乐的欲望相连的性愿望,极其正确而冷静地加以整理、表现,并将它作品化。 《假面自白》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被评价为“三岛文学的核心和根子”。

猜你喜欢的书

相鹤经

相鹤经

宋代李浮丘撰。该经为一篇文章,运用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术谈鹤,其中指出:“鹤之上相,瘦头朱顶,露眼,黑睛,高鼻,短啄,䯓颊,耳,长颈,竦身,鸾膺,凤翼,雀舌,龟背,鳖腹,轩前,垂后,高颈,麄节,洪髀,纤指;此相之备者也。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十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水不能污;复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 一千六百年,饮而不食,胎化产,鸾凤同为群;圣人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文末有王安石熙宁十年正月一日附记:“此文李浮丘伯授王子晋。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淮南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代。”

伤寒广要

伤寒广要

丹波元坚编著。成书于1825年。全书约12万字,共12卷。列有纲领、诊察、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兼变诸证、余证、别证、妇儿、杂载等十四篇。作者深患伤寒之难疗,认为虽有仲景圣法,然经旨渊奥,非易领会;而历代注释,杂糅多歧,难得决择。遂就晋唐以至明清之书,律之经旨,掇其精英,搜罗名言,间附评语,而成此书。盖所引用,凡百五十余家,以录其广经旨之要,故名《广要》。本书自诊候平证,以至饮食将养之法,莫不赅载,并增补了部分温病内容和有效时方。所选诸论,以类相从,分隶各门,注明出处。该书资料丰富,辑录精当,惬于经旨,切于日用。此书1827年初刊,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原题《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按此书卷首《外传》及正文内容,系据唐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加以节略改编而成。改编者不知为谁,今暂据内容报定经名。其徐卷题均依原《道藏》不变。日人武内义雄疑其为后蜀乔讽所撰《老子疏节解》(见《老子 の研究》)。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其卷前有《道德真经疏外传》,开 列当时所流传的注疏六十余家,录自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 义》序。其注广引古籍,注释本义,申明唐玄宗注疏之义。

多角关系

多角关系

中篇小说。1935年创作。共13节。1936年刊于《文学》6卷1期,1937年5月由文学出版社出版,现收入《茅盾全集》第4卷。小说以上海附近的小县城为背景,以地主兼资本家唐子嘉1934年年关时节的债务纠纷为线索,来组成复杂的故事。他是华光织绸厂大股东兼董事长,因金融恐慌,产品销路困难,已停工数月,无力支付工人的欠薪;他还是立大当铺三大股东之一,存户前来索款也无钱支付。为了度过年关,他加紧在城里收房租,大铺子拖欠,小铺子又交不起;农村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敲榨和剥削,农民也无力交租。唐子嘉处于欠人债务不能偿还,人欠的帐目又收不回的窘况之中。从中可以看到1934年间城市金融的危机,农村经济的破产,人民生活的贫困。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通俗化。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从一连串行动中,以简劲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的特点。布局紧凑而又曲折,作品以唐子嘉的债务纠纷为线索,巧妙穿插儿女情事,形成两重多角关系。语言朴素、明快。

钱神论

钱神论

辞赋名篇。西晋鲁褒作。《晋书》、《艺文类聚》见载,各有删节,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拼合收录。晋惠帝以后,纲纪大坏,以贫素自立的鲁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赋文假设主客对答,年轻富有的司空公子见年老贫穷的綦母先生欲以《诗》《书》求富贵,拍腿大笑,便以钱的无比神通教训綦母先生“何必读书然后富贵”。公子之议论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大肆宣扬钱的作用:它能决定贫富穷达,“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它能主宰生死安危,“钱之所在”,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它能改变世俗人情,钱多处前为君长,钱少居后为臣仆;甚而“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赋文尽列金钱通神使鬼的万能作用,对当时社会拜金的腐败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深邃的洞察力以及生动幽默的笔触,产生了讽刺辛辣有力的艺术效果,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愤世疾俗之情。本文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仅“疾世者共传其文”(《晋书·鲁褒传》),引起时人共鸣,而且后世传诵仿效不绝,南朝梁代萧综作有《钱愚论》、清戴名世作有《钱神问对》等。袁宏道《读〈钱神论〉》曰:“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即在1700年后的今天,仍不失讽刺价值。本文语言谐谑,风格滑稽,颇似《庄子》笔法,可谓千古奇文。

明心篇

明心篇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