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

- 姓名:三岛由纪夫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东京人
- 出生日期:1925年1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1月25日
- 民族族群: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日本小说家、剧作家。本名平冈公威,东京人。出身官僚家庭。中学期间从事文学习作。1944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学习。二次大战结束前夕,他应征未被录取,但已写好为日本军国主义殉死的遗嘱。战后,经川端康成的推荐,发表短篇《烟草》(1946)。1947年大学毕业,进大藏省任职,不久辞职。1949年发表长篇《虚伪的自白》和《禁色》(1951~1953),用华丽典雅的词句描写了青年的变态性欲和道德败坏行为。成为石原慎太郎的“太阳族”的先驱。后来在《潮声》(1954)里,通过爱情故事,宣扬了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和阶级调和论;在《金阁寺》(1956)里,以一青年与内心的绝对美共存亡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他的军国主义思想情绪。6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益趋反动。他多次组织右翼学生去陆上自卫队进行军训,拼凑了反共的法西斯团体“盾会”,自任队长,并且颂扬“武士道精神”,鼓吹民族复仇主义。在《忧国》(1960)、《英灵之声》(1966)和话剧《明日黄花》(1961)等作品中,美化军国主义分子为“忧国之士”,为国捐躯的“英灵”,鼓吹死心塌地为军国主义殉葬的反动腐朽思想。他的反动政治思想和颓废落后的文艺思想在最后一部多卷本小说《丰饶之海》(1965~1970)里得到了集中的、露骨的体现。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使他的反动作品蒙上一层迷信色彩而流毒深广。进入1970年,为了复活军国主义,于11月,同盾会3个队员闯入自卫队剖腹自杀,妄图煽动军事政变,未果。
猜你喜欢的书
灵宝大炼内旨行持机要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此书言「壶中造化」之法,即灵宝道士炼度己身罪魂,使超升上天之法术。其法先礼拜诵经,然后引炁直人丹田,聚九炁之光而结一婴儿,状同己身。婴儿上升脑部泥丸宫,化为宝珠(又称黍米珠)。其次存思三十三天万圣千真浮空而来,皆人宝珠之中。元始天尊放眉间白毫相光,下照酆都九幽诸狱,使诸狱化为净土。然后存思十万飞天神王迳人诸狱(即两肾以下幽明之所),赦宥诸罪魂。然后存思赤龙(舌头)拨动华池神水(口水),咽入水府天河,诸罪魂入浴河内,暖然如春。最后存想脊骨为升天大法桥,有金童玉女引导诸亡魂升桥上至朱陵火府。诸亡魂经过火炼,由火龙载飞,直至玉清境,朝拜元始,致身宝光中。至此,修行者「冥心寂然,物我兼忘」。此灵宝炼度之法为内丹修炼法。
湖舫诗
沈奕琛著,清初集会诗总集。
介庵词
一卷。宋赵彦端(1121—1175)撰。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谟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次年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后为太常少卿。乾道六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著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及《介庵词》四卷。《书录解题》则仅有《介庵词》一卷。据其卷后跋语,似又旧刻散佚,仅存此一卷。工词,曾赋《谒金门》,有“波底斜阳红湿”之句,为宋高宗赞赏。他的用语精炼,典雅工丽。其他篇词以婉约纤秾取胜。如《虞美人》(断蝉高柳斜阳处)、《清平乐》(桃根桃叶)等。但亦有风格淡雅、委曲之作,如《点绛唇》(憔悴天涯)等。《全宋词》收其词共一百五十七首。本书版本有 《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介庵赵宝文雅词》四卷。《介庵词》另有天一阁藏本及抱经楼藏抄本,皆四卷。《介庵琴趣》六卷,有汲古阁抄本,朱祖谋《彊村丛书》 本。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元杂剧剧本。简名《留鞋记》。撰人姓名不详。元人曾瑞卿有《才子佳人误元宵》杂剧,今不存。 一说即此剧。日本。剧写秀才郭华与胭脂店的王月英相爱,月英暗使丫环给郭华送去一首诗,约他元宵夜在相国寺里相会。是日,郭华因吃醉酒在相国寺中熟睡。月英来赴约,推他不醒,便用手帕包着一只绣鞋放在郭的怀中而去。郭华醒后,追悔莫及,吞手帕自杀。郭家琴童来寻主人,见状便扭寺中和尚见官。包拯勘问此案,令人持绣鞋上街寻觅鞋主,恰为王月英之母所见,说出鞋是女儿的。包拯捉来王月英,讯出实情,遂令王月英到相国寺去找包秀鞋的手帕。 王月英至相国寺,见郭华口边有手帕的一角,便扯出手帕,郭华复生,真相大白。包拯为两人主持成婚。剧本故事源出《幽明录》,也见于《太平广记》卷274,题名《买粉儿》。另,元代南戏有《王月英月下留鞋记》,明传奇有《胭脂记》,近代一些地方戏中也有《郭华买胭脂》,内容均出于一源。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今杂剧》本,息机子刊本。《元曲选》本。
两汉刊误补遗
史书考订。南宋吴仁杰撰。十卷。对班固《汉书》邑里的差殊、姓族的同异、字画之乖讹、音训之舛逆、句读的分析、指意的穿凿及它书援引的谬陋,都一一指正。《两汉刊误补遗》是补充纠正刘攽、刘敞、刘奉世共作的《汉书刊误》(即三刘《汉书标注》)一书的著作。作者南宋吴仁杰。据本书序文来看,系作者知罗田县时自行刊刻,而跋文又谓宁宗五年(1199)由陈虔英刊於全州郡斋。两者未知孰是?但是,旧刻久佚。清人朱彝尊之子昆田才得自山东李开先家,钞录而得传于世。现通行的有武英殿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 本。
圣经学规纂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 《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条、《孟子》中关于学规的内容十一条等;第二卷摘录了《尚书》中关于学规方面内容三条,《易经》中一条、《诗》中一条、《周礼》中八条、《礼记》 中九条。有 《李恕谷遗书》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