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作者:薄伽丘
意大利小说家薄加丘的代表作,大约写成于1350—1353年间。它是一部百篇故事集,全书包括一百个故事,短的二千多字,长的不过万字。说故事的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十个男女青年,他们为了逃避1348年的大瘟疫,住在佛罗伦萨城郊一座庄园里,每天讲十个故事,在十天中轮流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好几天所讲的故事能各自构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单元。这部作品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大胆地歌颂了一些青年的纯真爱情,提倡男女平等,抨击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包办婚姻;并以尖刻的讽刺揭露了当时僧侣的虚伪腐化,道德败坏。作品肯定了个人享乐的利己主义,把两性爱看成是人性最高的表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十日谈》的故事大都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拉丁故事集和东方寓言,它虽然由一百个故事组成,但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作者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说故事的方式,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有新的探索,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使全书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异常完整的作品,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日 原 序
- 第一日 第一日 序
- 第一日 故事第一
- 第一日 故事第二
- 第一日 故事第三
- 第一日 故事第四
- 第一日 故事第五
- 第一日 故事第六
- 第一日 故事第七
- 第一日 故事第八
- 第一日 故事第九
- 第一日 故事第十
- 第二日 第二日 序
- 第二日 故事第一
- 第二日 故事第二
- 第二日 故事第三
- 第二日 故事第四
- 第二日 故事第五
- 第二日 故事第六
- 第二日 故事第七
- 第二日 故事第八
- 第二日 故事第九
- 第二日 故事第十
- 第三日 第三日 序
- 第三日 故事第一
- 第三日 故事第二
- 第三日 故事第三
- 第三日 故事第四
- 第三日 故事第五
- 第三日 故事第六
- 第三日 故事第七
- 第三日 故事第八
- 第三日 故事第九
- 第三日 故事第十
- 第四日 第四日 序
- 第四日 故事第一
- 第四日 故事第二
- 第四日 故事第三
- 第四日 故事第四
- 第四日 故事第五
- 第四日 故事第六
- 第四日 故事第七
- 第四日 故事第八
- 第四日 故事第九
- 第四日 故事第十
- 第五日 第五日 序
- 第五日 故事第一
- 第五日 故事第二
- 第五日 故事第三
- 第五日 故事第四
- 第五日 故事第五
- 第五日 故事第六
- 第五日 故事第七
- 第五日 故事第八
- 第五日 故事第九
- 第五日 故事第十
- 第六日 第六日 序
- 第六日 故事第一
- 第六日 故事第二
- 第六日 故事第三
- 第六日 故事第四
- 第六日 故事第五
- 第六日 故事第六
- 第六日 故事第七
- 第六日 故事第八
- 第六日 故事第九
- 第六日 故事第十
- 第七日 第七日 序
- 第七日 故事第一
- 第七日 故事第二
- 第七日 故事第三
- 第七日 故事第四
- 第七日 故事第五
- 第七日 故事第六
- 第七日 故事第七
- 第七日 故事第八
- 第七日 故事第九
- 第七日 故事第十
- 第八日 第八日 序
- 第八日 故事第一
- 第八日 故事第二
- 第八日 故事第三
- 第八日 故事第四
- 第八日 故事第五
- 第八日 故事第六
- 第八日 故事第七
- 第八日 故事第八
- 第八日 故事第九
- 第八日 故事第十
- 第九日 第九日 序
- 第九日 故事第一
- 第九日 故事第二
- 第九日 故事第三
- 第九日 故事第四
- 第九日 故事第五
- 第九日 故事第六
- 第九日 故事第七
- 第九日 故事第八
- 第九日 故事第九
- 第九日 故事第十
- 第十日 第十日 序
- 第十日 故事第一
- 第十日 故事第二
- 第十日 故事第三
- 第十日 故事第四
- 第十日 故事第五
- 第十日 故事第六
- 第十日 故事第七
- 第十日 故事第八
- 第十日 故事第九
- 第十日 故事第十
薄伽丘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南宋张行成撰。九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专明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义,乃张氏《易》说七种之一。《皇极经世》含《观物内篇》与《观物外篇》两大部分,张氏以《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因补阙正误,使原文以类相从,并推绎其旨奥,以成是书。此书是张行成所撰“易说七种”之一,专论《皇极经世·外篇》之义。《皇极经世·内篇》,前四卷推衍元、会、运、世之序,后四卷辨明声音律吕之微;《外篇》是比物引类以发挥蕴奥。张行成认为《皇极经世》一书,其《内篇》理深而数略,其《外篇》数详而理显,认为学邵氏先天之学者当自《外篇》开始,因此他补缺正误,使其文以类相从,又进一步推衍其旨而成此书。
凤求凰
小说,张恨水著。《凤求凰》讲述的是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了首《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论用笔十法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岁寒堂诗话
诗论。南宋人张戒撰。二卷。戒字定复,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未详。北宋宣和末年(1125)进士。南渡后官至司农少卿。力主恢复中原,遭秦桧排挤打击,放逐后不知所终。原书已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完善。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收有上下两卷。张戒论诗时以儒家正统的文艺思想为准绳,倡导儒家诗教,“始明言志之义,而终之以无邪之旨”。强调“正而有礼”和“风雅之旨”,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给予了极高评价。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张戒本着“言志为本”的精神,反对单纯地模山范水,他对建安、陶、阮以前专以言志的诗歌予以了充分肯定,而对“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的风气则力加排斥。
净土释疑新论
历代祖师暨善知识,鉴于念佛法门难信之故,悉凭自己悟证的道理,设为问答,以释群疑。例如智者大师著《十疑论》;怀感法师作《净土释疑论》;永明大师著《万善同归集》;妙什法师作《净土或问》;乃至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论》。统统采用问答体裁,解释群疑,令人人皈信净土,往生极乐,圆成佛道。真可谓上秉佛智,下化众生,功德之大,实莫能名了!
四人出现世间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佛陀为波斯匿王说明世间之先丑后妙、先妙后丑、先丑后丑、先妙后妙等四种人形成之前因后果。本经为增一阿含四意断品内一小经之别译单行本。